山东省阳信县职业中专 251800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呢?
一、问题情境式
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下面就运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讨论。例如《故乡》一课,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字就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典型人物,这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义?学生很难把握这两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介绍写作背景等进行启发。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杨二嫂,过去是一个在小镇上靠姿色招徕生意的、过着小康生活的小商贩,当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二十后,她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的外貌变化,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化,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闺土变得穷困和麻木,对此大家易于理解,但像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这说明由于当时兵匪官绅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不但使贫农破产,而且使像杨二嫂这样过去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这更显示出当时农村的经济破败萧条的广泛性。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可算是文静的,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冷笑”地挖苦“我”“贵人眼高”。同时,她敢于揭露那些旧社会里“讨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轿”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找错了抨击的对象。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民身份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的典型代表,农村经济的破产引来了她这样的小市民随之破产,致使她二十年后,景况不如以前了。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暗示启发式
暗示教学法的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感情的潜意识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是受制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的。例如,我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青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发表如下看法:1.怕女婿知道了对婚事不利。2.是于勒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3.是于勒太穷的原因,如果于勒此时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4.是菲利普夫妇的原因,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5.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以上的回答是学生潜意识的表现,我进一步质疑,要求学生学会结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社会回答,起到了暗示作用。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统一认识,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三、情感启发式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作为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启发式
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在投影片上,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启发式
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以闺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闺土与少年闺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闺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闺土:“灰色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论文作者:高翔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启发论文; 菲利普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启发式论文; 课文论文; 夫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