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编中学地理教材特点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新编论文,地理论文,教材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正处在2002年由文部省颁布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日本中学2003年开始使用的地理教材也是在该指导要领下新编的教材。日本地理教材在20世纪后期就开始实行类似我国“一纲多本”(即一个大纲指导下的多个版本的教材)的模式。日本在2003年4月开始使用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中共有近20余个版本,这些教材经由日本各大书局组织大学教授、中学教师以及地理教育研究者编写,并经过日本文部省审定。整个编写、出版过程与我国目前中学教材编写的模式基本相同,但与我国新编地理教材不同的是,日本各套教材编写结构差异很大,各具特色。在分析这些教材的整体特点之前,先将日本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一、日本地理教育的分阶段课程及其内容
日本的基础地理教育可以说是贯穿于由小学教育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地理课程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学生能够在此结构下逐渐形成整体的地理思想和地理知识。日本地理课程在高中阶段单独设科,在小学、初中则编在“社会科”课程下,其中小学第三年开始有社会课程,地理内容部分融合在“生活教育”中,与历史、公民内容分开在不同的章节中讲授。
小学阶段,要求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和现象为中心,以身边的社区作为主要活动范围,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了解社会生活,培育对“乡土”的理解及情感。日本小学地理主要以乡土教育为主题,注重生活技能训练,如在地图的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看地图和描绘简要要素的联系图。
初中阶段,以“日本地理”为主,逐渐扩大学生视野,加强日本国土教育,让学生了解日本国土的整体特点、各地区人们生活的区域特色。要求能对各地区进行比较,了解各地区的资源、产业、生活方式、人口分布、聚落和文化等。了解日本在世界体系运作中的角色及与世界各地如何进行交流合作,要求学生认识日本及世界不同区域的特色以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区域的学习由“身边社区”扩展到“日本全国”,再到近邻的国家和地区,并结合一年一度的国内“修学旅行”,使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
高中阶段,以“世界地理”为核心;包括世界地理的不同主题及不同的区域地理。通过学习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生活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能活用地球仪及世界地图学习各国名称、位置、轮廓、面积等,能制作简单地理分布图,并简单分析影响地理要素分布的原因。其中,高中地理教材又分为两类:A类教材和B类教材。A类教材(又称地理A),每周2个课时;B类教材(又称地理B),每周4个课时。A类教材着眼于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以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核心;B类教材则侧重世界区域地理问题,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实例展开。
二、日本新编地理教材编写的整体特点分析
1.突出时间与空间概念,强调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突出时间性、空间性是日本中学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加强了对学生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形成的培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物着手,养成正确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例如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地形景观”“脚下的岩石、地层”,甚至扩大到“考察全球规模”的地理事物。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对“有历史性的地理事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时间概念、地理事物的发展观念。如对于空间概念而言,通过气象、大气循环、水循环、天文等的学习,培养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循环特性。通过天体系统中的恒星、太阳系等的学习,帮助形成学生时空概念。
2.重视学生自身体验,强调学生调查、考察及分析与综合能力。从重视自然体验的观点出发,低年级强调从身边的地理环境着眼,亲身感受地理事物的特征、发展与变化,观察内容包括地质、气象、天体等等,教材也是按照大地、气象、天体的顺序来安排。例如小学教材依据年级的变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渐体现地理知识与原理的“规则”“法则”,一年级学习对“大地”的观察;二年级强调气象的规则性变化;三年级在学习天体中行星和恒星特征的同时,强调对宇宙特征的总结和综合。
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地理教材基本方针”中,也将“通过与自然直接接触的观察活动、实验,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考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指出,“学生学习的自然体验不足,尚需提高。”据调查,如攀爬1千米的高山、野外露营、吃野外果实、观看日出日落等自然体验一次都没有经历过的学生比率达到40%-70%。因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去接触自然非常必要,学生应该加强对自然界的认知、兴趣和关心,并能积极进行野外实践,如生物观察、地层观察、气象观测、天体观测、自然环境与灾害调查等。在此意见的指导下,日本新编中学地理教材中,观察、实验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活动、小课题的内容都涉及到观察、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地理事物的调查、观察、实验,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发展。让学生“带着意识去做”“带着目的去做”,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和地理思维能力。
3.突出区域性与区域联系。对于全球性的地理问题的学习,通过划分不同规模的区域类型——洲、国家、市、镇、村,让学生了解日本及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特殊性及共性。让学生透过地理环境了解人们生活的区域特色,了解世界区域构成的多样性以及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区域共性与差异。让学生逐步理解各地理事项的区域联系、区域环境联系,从区域间或国家间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各种全球性问题。
4.加强“近邻国家”的学习,内容表达形式丰富、鲜活。由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实施“脱亚人欧”政策,日本青少年对近邻国家知之甚少。目前,在新教学指导大纲的规定下,日本新编地理教材在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的同时,加强考察近邻国家,突出发现近邻国家与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现近邻国家的发展特点。根据新修订的地理教学大纲,新编地理教材中需选取二至三个临近国家为例来讲授。
下面是日本新编教材中关于“中国地理”内容的编写特色:
据统计,在初中地理教材的七个版本中,有五个版本以“中国”为例。在高中B类地理教材的八个版本中也有四个版本选取了“中国”作为案例。这些教材关于“中国地理”的编写特点:一是初、高中教材都侧重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地理内容。“中国农业”和“中国工业”是各教材“中国地理”的核心。二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各教材均采用了“中日比较”的编写手法。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与日本在国土面积、人口、农业、工业、饮食、生活、文化及城市、农村等各方面的异同。如通过人口密度图和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比较中日人口构成的共同性与差异。三是教材文字、图表与照片相结合,叙述形象直观。如对“中国小麦产区”的介绍,不仅配以“中国小麦分布图”“中国的气温与降水分布图”进行说明,同时还有小麦收割、拉面店及人们就餐的照片。这样,从自然条件到社会生活、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对中国小麦生产区作了全面介绍,让从未到过中国的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
5.由近及远,结合身边事物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在修订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指导下,无论是A类教材,还是B类教材,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都特别强调结合身边事物及日常生活,来了解全球性地理问题,让学生对世界的地理事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空泛而论。
这个特点在有关“中国地理”的编写中体现得也很明显,教材选取日常事物或现象作为各部分内容的“切入口”。如对“中国农业”内容的介绍,首先从日本随处可见、极受欢迎的“中华料理”作为“切点”,由“中华料理”的原材料推及“中国农业”,并由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引出“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再进一步与中国各地的气 温、降水等自然条件相联系加以分析,让初学 “中国地理”的学生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6.压缩经济地理篇幅,扩充文化、社会环境地理的内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日本,其发展的主题已由经济问题转向社会与环境问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开始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为了能更多更快地参与国际活动,增强日本的国际地位,迫切需要从教育抓起,转变人们的观念,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重新修订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新编写的地理教材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7.重视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教材重视现代信息手段,要求学生广泛收集统计年鉴、音像、报纸、书刊等资料,通过观察、参观以及调查研究等活动,编写研究报告或召开研讨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技能的能动性。例如,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和制作相关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现状、分布和动态的演变过程,掌握读图、绘图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