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资源论文,生态环境论文,中国农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面貌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农业尚存在资源衰退、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对农业的未来构成隐患,阻碍农业迅速发展。眼下正处在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减少都是不可逆转的,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不断提高,而竭力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们能够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国的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舍此别无他途。

一、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必须大力保护,并积极开发后备资源

1.土地资源。

尽管有关土地管理的法令已公布多年了,但是土地管理的局面仍然比较混乱,违法占地的现象比较严重。多年来,国家基本建设、乡村集体建设、农民个人建房与修坟占去了大量耕地,而且多为良田。眼下开发区风靡全国,大量耕地被征用,出现违法批地和少批多占的现象。有的地方由于缺乏投资者,耕地征后迟迟不能投入使用。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遏止,将加剧中国食物供需的矛盾,并影响社会的安定。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严格按法规审批土地,尽量控制非农业用地。对于目前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挖掘、破坏、压占的200多万ha土地, 要求根据“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它们复垦完。压占、破坏土地还在以平均每年3.3万ha的速度增加, 对这股势头务必遏止住。在农业生产中,要克服种地不养地的倾向,鼓励和帮助农民增加投入,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不断改良低产田。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它既不可替代又不可再生,保护它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子孙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后备的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据调查研究,中国现有土地后备资源约7400万ha,其中宜农用地1300万ha,宜林用地和宜牧用地各2660万ha。 这有限的后备资源有63.57%分布在西部山地、丘陵。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部分地区还干旱少雨。所以必须珍惜每一寸土地。在农村的村、路、河、田的边缘,还有些被闲置浪费的荒地,总面积达660万ha。 这些小面积荒地土质和水热条件都比较好,把它们开垦出来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而且还能美化环境。在三大河的入海口及渤海湾等地的滩涂上还有些待开发的空闲地。这些滩涂的年降雨量大,水热条件也好,又处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田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在开发后备资源时应优先考虑。由于中国的土地后备资源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面积辽阔,但经济实力薄弱,部分地区还干旱少雨。这些资源可作为长远的开发目标。

2.水资源。

(1)中国是个贫水国。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约为2700m[3]。 仅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居世界第84位。而且,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数的36%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占全国耕地面积64%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仅占19%。据统计,黄淮海地区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几乎占全国总数的50%。水资源缺乏使全国有300 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受到影响。因得不到灌溉,每年导致粮食减产50亿kg以上。全国农村约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牧畜的饮水得不到保障。由于工业和农业过渡开采地下水,使京津唐地区地下水资源大都已枯竭了。辽河地区已有1/3被开采。黄河平原开采了近1/2,而海河平原则仅有1/10尚未开采。其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值得特别一提的是, 北京人均占有水量仅为470m[3]。

(2)珍惜有限的水资源。中国的耕地真正旱涝保收的仅占25 %左右。要增加作物产量,必须依靠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降雨和过境客水的保蓄工作,增强抗旱排涝的能力。到2000年,中国的农田灌溉面积要求从1990年的4700万ha扩大到5187万ha。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中国这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任务比较艰巨,因而水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自然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是涵养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此外还要加强环境管理和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废水和垃圾对有限淡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杜绝水的浪费。本世纪末中国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江河湖泊的综合治理,重点抓紧建设长江、黄河流域的骨干工程和南水北调等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到2000年,总灌溉面积达到5333.3万ha,排涝面积增加266.7万ha。在北方的干旱、 半干旱地区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

3.生物资源。

(1)中国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中国本是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程度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然而同时中国也是动植物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资源的过量开采和破坏,直接的结果是可开采的资源日益减少,趋于枯竭。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收录了388种植物,其中定为濒危的121种,稀有的110种,渐危的157种。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名录”所列的动物148种,其中一级保护的各类种类68种。中国自建国以来, 森林遭受过两次浩劫。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疯狂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大片的森林被白白毁掉。长白山林场的作业面10年前就退到了2500m 以上的山顶地带。到了90年代,秦岭大山中的几个林场几乎无木可采。80年代一股乱砍乱伐风又席卷全国,许多林木葱葱的山几年间便沦为秃山。川西地区本是中国一处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可它在这次劫难中消失了。舟山群岛很大一部分水域几乎无鱼可捕了。

生物资源过量开采与破坏的间接结果是打破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农村中大量捕杀青蛙、鸟类、蛇类等及生产中滥用化学农药毒死这些有益野生动物,致使农作物病虫害日趋严重,鼠害猖撅。生态环境的恶化比生物资源衰竭本身更严重。它将给人类带来长远的后患。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成百上千年,一旦毁灭了它,大自然回报给人类的,是贫瘠与灾害。这种损失也许永远无法弥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不得不忍受我们现在种下的苦果。

(2)竭力保护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要保护生物资源, 首先应该保护植物资源和绿色植被,这是保护其它生物的重要前提。因为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它养育着人类,是人类食物、药物和工业生产原料的重要源泉。而植物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主导因素,为地球上各类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环境,同时涵养水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种质资源库等作为保存动植物物种的场所,近3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21世纪必须重视这些场所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立法与执法,以及通过宣传教育唤起全国民众了解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自觉地参与维护生物资源和生态平衡。生物圈是人类迄今所知的唯一的生命摇篮,保护生物圈,即保护我们自己。

在中国版图上分布的维管植物3万余种,真正被利用的却不过2%。中国有鸟类1186种,哺乳动物470余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分别为229种和288种;中国的真菌至少10万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1400种左右。 这众多的生物种类有着很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去研究开发。农业的视野应该不仅是绿色的,还有白色和蓝色。白色农业利用微生物使作物秸秆发酵而转化为饲料或者用微生物工厂化生产单细胞蛋白质供人们食用,它的潜力非常大,一般年产量10万t的微生物工厂生产的单细胞相当于12 万ha大豆或2亿ha草原饲养的牛羊生产的蛋白质。 蓝色农业是对海洋水生生物的开发。 中国野生脊椎动物绝大部分属于水生物, 仅淡水鱼就有709种,开发出来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

二、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必须加强治理,同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控制农业环境污染。

(1)农田与农业水质污染现状。大型工矿企业、 农村乡镇企业以及居民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全国土地污染面积达2000万ha。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粮食损失约120亿kg。 大中型厂矿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在逐年增加,而经过处理的都在50%以下。乡镇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农村经济的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管理及技术水平都很落后,“三废”往往不经处理乱排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仅北京市1994年的污水排放量就达154.7万t。“三废”中垃圾由于发生量大,蔓延迅速,危害面广,到21世纪将可能成为三大公害之最。

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还来自农业本身。如在施用肥料时,由于化肥与有机肥比例失衡,化肥中氮、磷比例失衡,不仅影响作物产量的增长,而且导致土质恶化和土壤肥力下降。化肥中含有一定的有毒成份,如磷肥中的镉、铬、铝、氟等,长期使用会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大量使用农膜而不注意回收,其残留物会引起土壤性状恶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从病虫和杂草的危害中挽回了数量可观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却也使其成为农业自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使土质退化,毒死天敌,并在食物中积累威胁人体健康,全国每年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700万ha。 另外,大城市郊区畜牧业污水的污染也在扩大。

水是农业的命脉,可中国的水质正遭受着严重的污染。据统计,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江因沿途有50多个大小城市的670多个小镇而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同时它也无可奈何地接受这大大小小城镇倾泻的污水。混浊的黄河已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如今又患上了污染的新症。 淮河污染由来已久, 近年来较大污染事故多达160余起。水中KMnO[,4]、氨氮和NO[,2]含量分别超过正常值的3 倍、 30倍和17倍,各条河流夹杂着污染物冲向海口,威胁中国长达1.4 万多Km的海岸线。近海水质富营养化,频频发生赤潮,1991年共发生38起,1993年为19起。

(2)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是发展我国农业的当务之急。 要防止中国环境污染的继续恶化,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同时环境问题的舆论监督也需要加强,抓紧全民的环境意识教育是未来中国改善环境状况的基础,而现阶段最关键的是各级决策者和领导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为了确保环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资金投放,今后的国家财政预算有必要专设关于环境的预算。对于污染物的排放者,必须用法律手段强制其对“三废”进行处理。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为564.29亿元,每万元工业产值废水量达303t。而全流域治理废水的投资却只有1.3 亿元,仅占工业产值的0.23%,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为30.8%,处理达标率为36.6%。如果执法严厉有效,淮河流域的污染不至于如此严重。

2.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严重。 由于对森林和草地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以及其它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中国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每年损失有机质达1068亿t,相当于5亿多t各类肥料。 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中国大部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都低于1%,不及欧洲平均水平的1/5。 尤其是北方的农牧交错区,与开垦初期相比,有机质含量下降60~80%,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田产量普遍下降1/3~1/2,草地产量下降2/5左右。水流土跑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旱情,导致低产贫困。全国的7 片贫困区中,这里便占了4片。中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6。每年因沙漠化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的损失为17.4 ~20.4 亿元。如果加上间接损失,则高达783~918亿元。而且沙漠化土地还在以平均每年2100Km[2]的速度扩大。现有393万ha农田和494万ha 草场正处在沙漠化的威胁中。

(2)增加植被覆盖率,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在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存在着八片水土流失区,总面积8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6.3万Km[2],涉及9个省(区,市)43个县, 其中贫困县占81%。1983年国务院批准对这八片地区进行整治。经过10年努力,第一期工程于1993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 十年中八片重点整治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93万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6%。重点整治小流域, 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连续治理形成的综合防护体系,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土壤浸蚀降低60%以上,恢复了大面积良田。农业总产增长近一倍,林果业总产值增长4.5倍,牧业产值增长2倍。现在,二期工程已开始实施,根据重点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对八片重点治理地区进行调整,在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治理中国水土流失,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力做到物质、资源及能源的良性循环,减少农业自身的污染,今后病虫防治尽量推广使用生物农药。这类农药选择性强,效率高,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及天敌无害。减少农药污染的另一途径是植物免疫,通过基因工程或常规育种法培育出抗病虫杂草的作物品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显著提高产量的稳定性。肥料施用不仅要求达到增产的目的,还要有利于改善土壤性状和保持土壤营养素含量均衡。为此,①采用配方施肥,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实施N、P、K和微量、 大量元素肥按适宜用量比例供给;②推行秸秆还田覆盖技术;③在南方大力发展绿肥高产栽培,以及肥饲、肥菜、肥油兼用的经济绿肥;④对易挥发的氮肥,实行机械化深施技术;⑤有机肥料的施用由粗放逐步转向精制。

3.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中国每年都因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而遭受巨大的损失。联合国把本世纪90年代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呼吁全世界人民充分认识自然灾害形成的规律,开发减灾的有效技术措施,并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减灾活动。中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强度大、灾情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建国以来,灾情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加重的趋势,主要原因并不是成灾因子加重,而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大和强度加深所致。为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为了21世纪更安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将“自然灾害和减灾研究”列为“九五”优先资助领域。我们必须从开发资源入手,寻求资源开发与减灾协调发展的途径。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攻克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难点,探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减灾技术体系,提高减灾能力。另一方面,要限制在高风险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强全民减灾意识教育,高度重视发展与减灾的关系,把减灾纳入到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去,建立与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适应的减灾管理体系。

三、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着手生态农业建设。既借鉴国外的可持续农业,同时也保留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把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28个省(区、 市)的100多个县(旗、市)都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了生态农业的试点示范工作,迄今已建立村以上规模的试点1200多个和户级试点数万个,覆盖的耕地面积达800多万ha,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8%。

2.生态农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据统计分析,生态农业试点地区同未试点地区相比,粮食总产增长幅度为15%以上,单产量提高10%以上,人均收入提高12%。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后劲增强。

3.希望的曙光。

由于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现已为中国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广泛接受。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八五”和“九五”期间要“继续搞好环境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后,政府决定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1993年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部和国家环保局共同组织下达了全国50个县的生态农业建设试验区项目,并成立了由农业部牵头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可以预见,生态农业不仅限于2000多个试点和50个县的建设,它将成为指导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战略,它将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曙光。

标签:;  ;  ;  ;  ;  ;  ;  ;  ;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