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浙江 杭州 310009)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肝硬化患者采取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两种检测方式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0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的症状(即出血和未出血状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有血组和无血组,有血组147例,无血组153例,同时选取45例身体健康的作为对照组,检验其体内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将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酶原时间做比较。结果:检验后,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数量与对照组健康者体内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数量相比,具有差异性,比较两组数据,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患有肝硬化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酶原时间都会有所变化,检测此两项,可为临床确诊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090-02
肝硬化英文名称cirrhosis of liver,是一种由多种病因或一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具有长期性和反复的特点[1],我国大多数肝硬化患者都属于肝炎后肝硬化。早期的肝硬化一般无明显症状,后期主要表现症状为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晚期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水、癌变、肝性脑病、脾功能亢进、继发感染等,其中出血属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肝硬化出血的预测就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300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者血液中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的的数量,探讨其对肝硬化诊断的价值之所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0例肝硬化患者,患者在入院时接受检查明确确诊,均符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300例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其中包含男性178人,女性122人,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32.41±1.81)岁。依据患者出血和未出血状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合未出血组,出血组147例,无血组153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另选取45例身体健康的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5例中包含男性31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2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1.41±1.76)岁。对照组45例患者经体检表明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均无凝血药物使用历史。对照组和肝硬化组在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包含45例健康者)均进行静脉采血, 采用2ml抗凝血将其摇匀,被采血者需保持空腹状态,每人采集2.7ml血液,将其放入含有剂量为0.3ml和0.1mol/L浓度的枸缘酸钠的试管中,摇匀后按照要求分离血浆,等待测验[3]。
血液中的血小板(PDW、PLT、MPV、PCT)使用贝克曼血常规仪和相应的试剂检验,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时间使用stago仪器和相应的试剂检验,一般所有标本所需检测时间为2小时左右,在进行标本检测的同时需做好记录。
1.3 指标观察
观察指标为:PDW、PLT、MPV、PCT和凝血酶原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7.O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将出血组合无出血组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对比结果具有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比较[n,(%)]
将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对比结果具有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3.讨论
人体中凝血因子的合成重要场所即人体肝脏,即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物和抗纤溶的合成与灭活,人体中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之间的关系由肝脏调节,肝脏可保持平衡的动态。若患者为肝硬化症状,会损伤体内大部分肝细胞,致使坏死,凝血因子功能逐渐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将会延长。人体肝功能的损伤程度可由体内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来反映,也就是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更久,患者出血率越高[4]。
血小板的体积可反应出人体内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的代谢、增生,也可反映出血小板的生产状况,人体骨髓内生成血小板及代谢情况均可通过检验血小板的各项参数来了解确定,PDW、PLT、MPV、PCT此四项指标会影响到血小板的功能[5]。
若患者出现肝炎,体内的骨髓聚合细胞会收到肝炎病毒的抑制,从而使血小板减少。同时血小板会在体内发生反应,体积会相对减小。受肝炎病毒影响,患者脾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血小板寿命变短[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各项参数与未出血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相比,明显存在差异(P<0.05)。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都存在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的检验能为医生在临床中诊断病情提供有效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表2: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比较[n,(%)]
【参考文献】
[1]张雪松,张晓燕.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0(02):2518-2519.
[2]胡柏成,黄.微量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体外血栓Q值、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微循环变化特点[J].中国疗养医学,2007,04(07):243-244.
[3]魏玉香.病毒性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5,04(11):66-67.
[4]邹前福,郭扬清.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凝血酶原时间和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01(14):14-15.
[5]杜敏.血小板及部分凝血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3,15(02):260-261.
论文作者:杨美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凝血酶原论文; 血小板论文; 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体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