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运营理念刍议论文

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运营理念刍议论文

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运营理念刍议

张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人对博物馆的认知发生整体性变迁,博物馆的运营重心逐渐由“物”向“人”转变,即由藏品的保存、研究与陈列等内部导向,转变为对观众及社会提供各式教育与服务的外部导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要求博物馆运营更加以观众为中心。尽管如此,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并非意味着要削弱包括实物和物像在内的博物馆“物”在博物馆的地位,反而是对博物馆“物”的关注和诠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博物馆;运营理念;以观众为中心

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博物馆曾长期视文物标本为唯一的核心要素,强调以“物”为中心,特别专注于“物”的收藏、保管和研究等工作,而不大关注怎么使博物馆融入社会,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人对博物馆的认知发生整体性变迁,把对人的关注提高到新的认识阶段,博物馆的运营重心逐渐发生转变,即由藏品的保存、研究与陈列等内部导向,转变为对观众及社会提供各式教育与服务的外部导向。这种强调“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在21世纪日益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显性共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着手致力于采取各种策略转变为更加以观众为中心的机构,以期对观众和社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正面影响,进而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取向。

园里最先开花的是刺玫和丁香,刺玫在有刺的枝干保护下,开着粉红花朵,羞涩地躲在满是尖刺的枝干中,让人可爱不可及。相比之下,丁香花显得大方,花烃出枝很高,雪白色的花瓣散着芳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整个树被花包围着,几乎看不到叶子,与旁边的沙果,李子树开的花相辉映,构成一幅花海乐园。

“易非,我小学毕业,没读什么书……这你是知道的,可我希望,你会永远知道,有一个大哥哥在不远处关心着你,永远!”

1 现代博物馆运营重心逐渐由“物”向“人”转变

回顾博物馆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过去长久以来博物馆是单向度地作为典藏机构,视文物标本为唯一的核心要素,强调以“物”为中心,格外专注于“物”的收藏、保管和研究等工作,而不太关注怎么使博物馆融入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下,博物馆人开始反思博物馆结构、目标等本体论认知和博物馆的社会角色。20世纪70年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保持千丝万缕关联的新博物馆运动和新博物馆学兴起,不但催生一大批作为多元和互动的社会工具的新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它还引起了传统博物馆及其理念的范式转型,推动了博物馆认知和运作的整体性变迁[1]。新博物馆不仅在馆藏内容和类型上与长期作为典藏机构的传统博物馆存在差异,而且在运作机制和经营理念上也大有不同,它们更关注博物馆如何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再就国际博物馆协会1974年修订的博物馆定义而论,它首次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升到博物馆事业的战略方向和核心价值取向的高度。这不仅明显体现出博物馆冲破了传统上专注于“物”的边界,把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注提高到了新的认识阶段,而且对于博物馆融入社会、面向公众的社会化进程而言,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博物馆学者们在反思和讨论中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人在博物馆运营中的能动作用,既包括博物馆内部的研究人员或策展人(curator),也涵盖外部的赞助人、艺术史家以及普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20世纪8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就曾预言:博物馆已经进入由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的转变时期[2]。日本学者鹤田総一郎提出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由此引发了博物馆从“物”向“人”转变的国际大讨论[3]。美国著名的博物馆哲学大师Weil在2000年也曾指出,过去50年来美国博物馆界发生并实现了革命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博物馆运营的重心逐渐由藏品的保存、研究与陈列等内部导向,转变为对观众及社区提供各式教育与服务的外部导向。这意味着在20世纪末美国博物馆的运营重心已经由“物”转变为“人”,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已然形成,并全面贯彻于博物馆的实践中。

近几年来,我国选煤工业发展讯速,煤炭选煤技术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模式,选煤厂主要有炼焦煤选煤厂和动力煤选煤厂,工艺单一或复合,与矿井配套或不配套两种形式。在节能减排方面基本上具有相同的规律,都消耗一定的煤、电、油或其他能源,也都排放污染物。因此选煤厂开展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 被高度强化的博物馆教育功能要求博物馆运营更加以观众为中心

在欧洲、美国、日本乃至我国,许多博物馆早已进入了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轨道,无不以极大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了在快速变革的数字化、社交性和参与性时代,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这一运营理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其仍将继续作为未来繁荣博物馆的一种主流导向。例如,英国的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其2005年—2015年的十年发展愿景是“创造世界一流的学习型博物馆”,在实现这一愿景的发展规划中,就将“创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博物馆”作为一个战略支点,强调博物馆要明确每个项目的学习目标和目标观众,在博物馆学习活动中遵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方法,为博物馆受众提供以藏品为基本出发点的知识学习和愉悦享受。又如英国伍斯特艺术博物馆,其是一座为观众和社区服务的地方博物馆,已经成为一家以观众为中心且被观众和社区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再如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为了回应科技革命引发的社会持续变革以及其他休闲活动与日俱增的竞争,该馆亦在21世纪初就开始积极制定策略、采取措施转变成更加以观众为中心的机构。

“以观众为中心”是以人为本思想和公共服务理念在博物馆领域的体现,对我国博物馆界而言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践行。无论是陈列展览内容的创作,还是文物展品的选择、诠释手段的选用、公共项目的开发以及其他服务项目的提供等,都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观众为本位,以观众为前提,以观众为目的,以观众为尺度,为观众提供贴切的、富有意义的、包罗万象的、具有创造力和教育意义的文化体验,增强观众对博物馆体验的可及性、参与度、认同感和获得感。

博物馆扮演教育角色的时间和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在19世纪初,博物馆基本上就是一种教育机构,自“二战”后,博物馆教育才被视为一项专业。发展至今,在全新的数字化、社交性和参与性时代,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突出。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都将实现教育功能视为博物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因而在运营上越发致力于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的机构,实现当代博物馆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3 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并非削弱物质在博物馆的地位

博物馆强调以观众为中心,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文物标本的收藏、保管和研究,而恰恰是要继续甚至更加关注并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标本这一核心物质资源,对个人及社区发挥正面影响,体现出一种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运营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对博物馆观众、藏品和自身的基本角色进行新的思考,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相统一的发展理念贯彻到了博物馆的工作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主张博物馆“人”“物”并重的社会服务理念,他指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对文物藏品负责,还是对观众负责,就成为现代与传统的重大区别。现代博物馆既实现对‘物的关怀’,也实现对‘人的关怀’,这一努力方向预示着博物馆工作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对‘物的关怀’与对‘人的关怀’相辅相成,能够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生活中的朋友。”[4]依笔者浅见,对物的关怀,就是要对文物标本进行正当收藏、妥善保存和深入研究,尽可能地对文物标本作出科学的诠释,努力揭示其中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内容;而对人的关怀,就是要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倾听观众的声音,了解并回应观众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各种方式使博物馆的藏品与观众建立联系,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博物馆,让他们懂得并了解博物馆收藏、展示的这些藏品的文化属性、历史内涵以及艺术价值,帮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学习、认同和乐趣。简而言之,对物的关怀是实现对人关怀的基础介质,而对人的关怀是展现对物关怀的核心目的。

当代博物馆已经发展为功能多元、价值多元、阐释多元、表达多元的博物馆,而这些多元性是以“物”(也就是广义的包括实物和物像在内的藏品)为媒介表达出来的。博物馆在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理念下,“物”的地位非但不能被削弱,反而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诠释,有必要更好地发掘“物”的意义和价值,为博物馆讲清、讲透、讲好文物故事和充分发挥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潜能提供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交性和参与性时代,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和通过不同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博物馆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常设的观众研究与评估团队,有的放矢地开发一些观众参与式项目,实施更具团队协作性的展览开发流程等策略,转变成更加以观众为中心的机构,以期对观众和社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正面影响,推动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与价值及其公共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安来顺.当代博物馆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角色[J].中国国际友谊:第7卷,2010:27.

[3][4]单霁翔.从重“物”到“人”“物”并重——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J].上海文博,2013(1).

【作者简介】 张莉(1980—),女,副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博物馆研究工作。

标签:;  ;  ;  ;  

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运营理念刍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