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精彩教学分析--两种有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_英语论文

透析教学环节 成就精彩教学——由Jobs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谈有效性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论文,有效性论文,成就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投入大、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时常可见。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在不久前的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聆听了两位教师执教Jobs一课,现选取其中部分教学片断作简要分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新知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

【教师A】出示杨丽萍的舞蹈画面,引出dancer,然后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dancer(升降调读)。而后的singer,farmer,worker都是采取这种“出示图片——引出单词——做动作读单词”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B】

T:(出示单词sing)“Read the word together.”(学生齐读sing)

“Can you read this word?”(教师点击鼠标,在sing后加上“er”,“er”以红色显示。)

学生尝试拼读singer,之后教师指名几位学生朗读。

T:"Notbad.er在单词末尾发//,所以拼起来就是//。Can you guess its Chinese meaning?"

学生回答:歌星、歌手、唱歌的人、歌唱家……

T:(出示宋祖英的图片)

"Yes.For example,Song Zuying is a singer."

(出示周杰伦的图片,学生看图说出句子:“Zhou Jielun is a singer.”)

接下来,教师就以这种“复习旧单词——尝试读新单词——猜测、验证单词含义——用单词造句”的方法学习dancer,farmer,worker。

【对比分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去进行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这里新单词的4个词根sing,dance,farm,work学生都学过,字母组合er在单词末尾的发音学生也已经掌握,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拼读出新单词。然而,教师A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尽管她在单词操练上采取了多种方法,但由于她将学生放在了“零起点”上,带给学生的就只能是“零兴趣”和“零思维”。相反教师B就比较好地把握了学生这一认知基础,她让学生在尝试——猜测——验证中“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潜能,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时候学的?学得如何?只有清楚地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游戏,应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单词巩固环节

【教师A】设计“拍单词卡片”的游戏。

教室前面摆着两张桌子,上面放着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卡片。每组选一名同学,绕着桌子随着口令“walk,walk,walk,run,run,run”走跑,教师一声令下“farmer”,学生即要拍到farmer这张图片,最先拍到的同学为胜者。

【教师B】设计“Look and Find”的游戏。

将本课所学单词的代表物品,如doctor的听诊器、policeman的警帽等放到讲台前的桌子上。每组派一位同学,根据教师所读的单词找到其标志物,其余学生可以在下面为本组同学加油、提示。

【对比分析】小学英语教学是普及式的入门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地跨入英语学习的大门,让他们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游戏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该说上述两个游戏的设计都很新颖、有趣,然而就面向全体学生而言,教师A的设计是无效的。因为自始至终参与游戏的只是各组的代表(不超过8人)及教师本人,其余学生既无法看到桌面上有哪些卡片,也无法知道到底谁拍得快,仅由教师一人说了算,于是就出现台上热闹,台下安静;台上热情似火,台下各顾各的场面。教师B的设计则很有效:虽说找标志物的也只是各组的代表,但其余同学并非无事可做,他们扮演的是“裁判”和“指导者”的角色。为了本组的得分,他们和台上的同学一样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读单词,积极性一点也不亚于台上的同学。所以,要使游戏更有实效,教师应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只有部分甚至少数学生参与,会挫伤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三、句型,应在情境运用中得以巩固

操练完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两位教师设计了不同的巩固活动。

【教师A】

T:OK.Now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 to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学生两两合作编对话)

【教师B】

T: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学校话剧团准备演一出新剧,你想过回演员瘾吗?你想饰演哪个行业的人?请在小组中讨论。要求:一个同学扮演主考官,其余同学为应聘者。

【对比分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系列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的情境中展开的。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为什么教师A设计的原本是充分展现学生思维创新、语言亮点的自由创编对话,最后却变成只是学生简单对话的“What do you want to be?I want to be a policeman.”这样的机械操练?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口语交流的情境,学生不知道对话发生的场所、对话中的角色,他们无所适从,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没能激发出来,所以就达不到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相反教师B创设的“学校话剧团招聘会”这一情境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不少同学还自觉用上了以前学过的句型,如“Ican...”“I'm good at...”“That's great.”其中折射出来的思维火花及表演天赋让在场教师惊喜不已。因此,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中,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客观要求,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定需要。

四、德育,必须在教学中随机渗透

【教师A】

T:(学生编完对话后)“You did good jobs.Now let's chant.”(朗读编成的chant)

【教师B】

T:Just now l found few children wanted to be a farmer or a worker.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职业看似平凡,例如工人、农民,但他们同样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介绍魏青刚的优秀事迹)

【对比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时都会涉及的,然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被忽略。在这两节课中,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在回答I want to be a...时没有一个学生会说I want to be a farmer/worker.但教师A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错失了这一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更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思想偏差及时进行启发和诱导,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

标签:;  ;  ;  

教学环节精彩教学分析--两种有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