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12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分析仪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样本120份,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样本各60份。对照组样本实施常规质量管理,研究组实施严格质量控制管理,对两组尿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合格性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蛋白质、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的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不合格率为6.67、,合格率为93.33、;对照组不合格率为31.67、,合格率为68.33、,两组检测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分析仪在蛋白质、白细胞与红细胞检测上具有较好效果,但不得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因此,这就要求对异常标本的进一步检查,通过质量管理措施避免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发展使得尿液化学与有形成分实现了自动化检查,自动化检验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速度,增加了检验项目,也提高了检测的重复性与精准度,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尿常规作为临床上疾病诊断的辅助方式,在一部分的早期肾脏病变中便形成尿沉渣或蛋白尿,同时也能够对肾脏分泌排泄功能与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行检测。尿液分析仪临床操作简单方便,但由于临床应用中相关人员操作技术不高或重视程度较低,从而造成检验结果误差[2]。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样本120份,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样本各60份。对照组样本实施常规质量管理,研究组实施严格质量控制管理,比较两组尿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合格性。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样本120份,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样本各60份。研究组样本中包括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25±7.02)岁。对照组样本中包括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47.48±6.84)岁。所有研究人员的性别与年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对所有样本进行分析,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对照组样本实施常规质量管理,研究组实施严格质量控制管理,具体质量管理措施如下:
①检验前。通常情况下在尿常规检查前需要采用统一的留尿杯,同时还需要确保留尿杯的洁净与防渗漏,在对尿液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尿液留取方法。同时对于过度空腹、月经期以及药物治疗等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要予以特别关注。在收集尿液的过程中,最佳的尿液标本为清晨的第1次尿液,主要原因在于该段尿液最为浓缩,且属于最大回收沉渣成分[3]。一般情况下,尿液标本应该留取30ml以上,同时还应该在2h内检测完成,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繁殖以及有形成分造成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要及时地对尿液标本进行运送,若无法及时地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或者送检,就需要对其进行防腐保存或者冷藏。但需要注意的是,冷藏的时间应该控制在6h,且保存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8℃之间。最后需要于尿液采集容器上将条形码贴好,并且在条形码上上对被采集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留尿时间等信息进行准确记录,然后对容器以及条形码信息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出现差错[4]。②分析中。对尿液标本采取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前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干燥与洁净,同时要确保通风以及仪器调试的准确性。在对仪器进行调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检测正常以及异常两种质控物,并且对尿液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标本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再次确认,同时要确保检查仪器试纸条的密封良好并且与仪器进行配套使用。除此之外,还需要确保试纸条避光以及密封保存,定期对试纸的条槽板进行清洗,避免采用手触及反应块或者造成其他污染。在保存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5]。最后维护以及保养相关仪器,加强对仪器清洁以及清理的重视程度,并确保保持仪器的表面以及内部检测系统的清洁工作。③分析后。检测结果出来后需要及时地将报告打出,并结合患者的相关信息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若出现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情况则需要进行二次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经SPSS20.0软件对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结果。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检验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蛋白质、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的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标本检测合格率
研究组检测不合格率为6.67、(4/60),合格率为93.33、(56/60);对照组不合格率为31.67、(19/60),合格率为68.33、(41/60),两组检测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1022,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对于一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尿常规检查容易发生检验结果同临床症状不够符合的问题,原因在于临床尿常规检验中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检验人员对于尿常规检测重视程度不够,尿液分析仪使用管理操作技术不高[6]。因此,这就要求临床检验人员要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尿液分析仪检测过程与结果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蛋白质、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的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合格率为93.33、,对照组合格率为68.33、,两组检测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检验工作,避免误诊和漏诊。
综上所述,尿液分析仪在蛋白质、白细胞与红细胞检测上具有较好效果,但不得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因此,这就要求对异常标本的进一步检查,通过质量管理措施避免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以尽可能地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文俊.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23-4424.
[2]魏轩辉,武青青,杜世杰等.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54-255.
[3]孙薇,郝起平.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临床应用与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3):404.
[4]范科早.观察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29-31.
[5]方芳.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4):497-498.
[6]刘文仲,徐豪志,李郁文等.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34):207-208.
论文作者:刘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尿液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样本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分析仪论文; 率为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