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音乐欣赏课课改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欣赏论文,课改论文,高中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音乐欣赏课作为新的高中音乐教育的一个模块, 相信又会以新的姿态呈现。以下是我对高中音乐欣赏课课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课改应坚定不移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为什么大多数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呢?我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 们的音乐教育行为没能很好地把音乐的美播种到学生的心坎里。学生无法感受音乐到底 美在哪里,音乐属于什么形态的美;教师在音乐教育中也没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揭示美的 规律并指导学生塑造美。
马克思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 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无疑认识音乐美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法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美的因素— —内容美、结构美、逻辑美、文化美、声音美、色彩美、语言美、精神美等。认识音乐 中美的因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同时还会感受到音乐内涵的博大。只 有这样做,学生才能认识到音乐美是什么类别的美,音乐美在哪里。教师进而启迪学生 是否喜欢这类的美,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美,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美的规律去塑造类 似的美,等等。
二、课改应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 上去发现作曲家富有创意的构思(形式美)。历代成名音乐家无不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想 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成为典范之作,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受作曲家们丰富多彩的 艺术创意的熏陶,逐步加深对创造魅力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
作曲家们创意的例子看似简单,但在我看来这些创意却凝聚了作曲家的创新思维。如 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创意,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 课堂上的音乐注意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同时,也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我相信 音乐的创意一定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影响着他们的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社 会价值。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音乐想像,因为想像力是创造力 的源。在音乐实践中,音乐中的想像虽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但音乐来自于客观生活, 实践决定意识,音乐的想像也应该是科学的,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教师在激发学生想 像力的同时,也要分析、评价学生的想像是否科学。科学的想像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而如果过分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异使学生产生唯心主义的思想。
三、课改应该注重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注重联系的观点,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进行艺术视野 的扩展。因为音乐的内容包含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民风民 俗等,与秭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中国民族器乐音画中,就有“中国山水” “中国花鸟”“中国传记”“中国人物”“中国风情”“中国诗情”等篇章,中国民族 艺术又共同体现了东方神秘主义“禅宗”思想。
从欧洲音乐来看,欧洲音乐就是欧洲社会进程的活教材,巴洛克时期音乐是欧洲文艺 复兴之后,人们在思想和个性方面获得解放的结果,风格庄重、高尚、宏大、雄伟。古 典主义音乐是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腐朽的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音乐注 重主题性、民族性、戏剧性和色彩性。还有浪漫乐派音乐、民族乐派音乐、印象主义音 乐等都具备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我们了解了这些,实际上也就了解了欧洲社会的历史 进程。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音乐的民 族风格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而音 乐的个人风格,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并给我 们人类以启迪。
因此,作为一个从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师,能不能从教材中挖掘出生动活泼且能 扩展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艺术情感并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来,将直接影响到课堂 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关键,因为学生每天都渴 望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我曾经上过的《梅花三弄》一课,令我至今回味无穷,因为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禅宗”思想(追求中道,天人合一),了解了古琴艺 术的特点(清微淡远),了解了琴文化的表现形态(琴曲、琴歌、琴诗),了解了“禅宗思 想”“古琴艺术”“文人豪士”三者间的关系,了解了书法艺术的实质(生命体),了解 了古代的编钟文化(再听用编钟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接受到的信息量这么 大,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四、课改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音乐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反映的能力。这 个判断过程我认为有三点很重要。
1.要指导学生正确感受音乐的性格
音乐的性格多种多样,有庄严的、辽阔的、欢悦的、热情的、细雅的,也有伤感的、 衰怨的、愤怒的、倾诉的、叙事的,等等。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能不能判断出 变奏体各段从伤感→隐痛→悲愤→惆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听《蓝色的多瑙河》能不能听 出其中五首小圆舞曲的音乐性格(第一首——欢乐流畅;第二首——明朗活泼→柔和, 抒情;第三首——优雅幻想→旋转热烈;第四首——宽阔的,陶醉的;第五首——激动 的,炽热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产生正确的情绪反映,那么怎能获得情感 的体验,进而去认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呢?
2.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
认识各种音乐的体裁,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有些独 具风格的音乐体裁,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或包含着一个阶级的思想观念 ,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 的音乐世界中,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例如:“小夜曲”起源于中世纪欧洲 吟唱诗人在恋人面前所唱的情歌,“船歌”是体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水上文化,“圆舞 曲”体现欧洲宫廷礼仪文化及城市社会文化,中国的“酒歌”体现了各个民族以酒会友 、以酒传情的民族风情。
3.要指导学生听懂音乐的语言
音乐欣赏中对音乐语言表达的认识,就像欣赏文学作品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一样,就 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说,你能让学生听懂三次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吗?(第一次 对答——草桥结拜,志趣相投;第二次对答——十八相送,难分难舍;第三次对答—— 楼台相会,欲哭无泪)。你能让学生辨别出爱情主题在各阶段出现的含义吗?(呈示部第 一次出现——英台个人感情的抒发;呈示部第二次出现——“梁祝”相遇;呈示部第三 次出现——管弦乐队齐奏,表现人民群众对梁祝友情的赞美;再现部中加弱音器演奏表 现群众对梁祝不幸爱情的同情;再现部管弦乐齐奏,人民群众对“梁祝”忠贞不渝的爱 情的歌颂)再说歌曲《保卫黄河》,你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齐唱、二部轮唱、三 部轮唱三种演唱形式吗?(齐唱可以展现游击队员高昂的战斗精神;二部轮唱展现游击队 人员神出鬼没,奇袭敌人;三部轮唱可以塑造千军万马驰骋在抗日战场的形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听音乐语言时,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不但要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 ,而且要允许学生提一些问题,以便把握学生的欣赏心理。
五、课改要注重作品选择上的经典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经典性就是代表性。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进 入教材,避免重复且面面俱到。虽然这受到高中音乐欣赏课总课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 推荐一些风格近似的作品供学生业余时间欣赏、研究。总之,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每一 堂音乐课上“希望而来,满载而归”。
时代性应该体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是为了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 ,因为音乐作品总是反映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认识现在”是现代人 “与时俱进”的情感体现。交响诗《百年沧桑》、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之所以深 受学生喜爱,就在于这些作品符合当代人现实的情感。
虽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民族情结却是难以超越的。在教材中如能充分展示民族的 优音乐文化,定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维也纳音乐 大厅响起,这是中国音乐家打造民族精品音乐的结果。我想,在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 也应该选择最能代表中国音乐、尤其是能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