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重大事件并写出主题_重大事件论文

注意重大事件并写出主题_重大事件论文

关注重大事件 采写重大题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材论文,重大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新闻记者,都要有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这种志向和追求,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其新闻生涯的全过程,那就是写出好作品来,也就是说要写出在当代有影响、在历史上有价值的作品,它不是“易碎品”,而是传世之作。

在去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有一篇新闻作品被人们重新提起,那就是五十年前新闻记者朱启平写的《落日》。1945 年9月2日上午,在日本东京湾内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日本签降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作为随军记者,朱启平在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丈的地方,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并撰写了脍灸人口的新闻通讯《落日》。这篇原载《大公报》的通讯文情并茂,被新闻界公认为传世之作。

关注重大事件,采写重大题材,是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

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一个新闻记者实现自己志向和追求的裁体。

本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便是中国革命。当时,有一些目光敏锐的新闻记者就是因为写中国革命而举世闻名、文垂青史。斯诺之所以成为斯诺,就是因为他写了延安,写了毛泽东。索尔兹伯里之所以成为索尔兹伯里,就是因为他写了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法拉奇之所以成为法拉奇,就是因为他写了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穆青之所以成为穆青,就是因为他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关注重大事件,采写重大题材,应当成为新闻记者的嗜好。一个记者如果对重大题材不重视,不敏感,当重大题材来临的时候竟与之擦肩而过,那将是一种很大的遗憾。我们当记者的,应该有那么一根神经,经常处于值班状态,好像一根警觉的天线,不停地捕捉重大新闻,写好重大题材。

什么是重大题材?它应该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当前工作中矛盾突出的重大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是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关系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是国际事务中影响深远、举世瞩目的大事、要闻。是体现时代主旋律、反映人民群众最深切、最本质愿望的那些重要新闻。

关于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

重大题材的报道抓得好,一张报纸就有影响,有特色。报社的领导,要把好方向,出好点子,用好记者,抓好稿子。搞好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是新闻单位领导者的责任。策划的好坏,对于重大题材报道的成败,关系极大。

“决胜于社门之外”,是人民日报一位老总编的深切体会,也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强调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接近群众。重大题材的题目哪里来?无非是来自两头,一头是上头,来自中央在考虑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采取的重大决策,正在抓的重要工作;一头是下头,来自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来自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民群众,来自历史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出现的最新变化。上面的精神,说到底也是来自下面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反映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和最重要的情绪。

决胜千里,需要运筹帷幄。运筹帷幄就是策划。做编辑记者的应当想一些大事,担负着重大题材报道策划职责的领导者要应该经常思考我们国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重大问题。有没有大局观,是能不能搞好重大题材报道的关键。

只有胸有大局,才能出好点子,出对题目,才能稳操胜券。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如果看不透战争全局的发展态势,即便争得一城一池,终将无法赢得整个战争。

高明的棋手,必定是个大局观好的帅才。缺乏大局观,纵然围得一子一目,也难逃满盘皆输的厄运。

抓重大题材报道,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尤为重要。要善于从大局出发观察形势,判别是非,抓住要点,体现本质。

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能否高出一筹,首先要看大局观的高下,靠思想深度取胜。此外就要看有没有新奇的点子,要靠独特视角取胜,靠新奇的点子取胜。

前两年,人民日报有几组重大题材的系列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像1994年年初的《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1994年下半年的《大江东去》系列报道,1995年的《五区新气象》系列报道等。这几组重大题材的报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和策划得比较好有关。

《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是1994年初人民日报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由于这组报道题材重大,又在头版头条以通栏的显著地位刊登,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当年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受到肯定和表扬。

这组大型系列报道,源于一位读者的来信。他在给编辑部的信中这么说:“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形势很好,东西南北中都在抓住机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希望人民日报的记者,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变革的潮流中来,调查研究,深入采访,用自己的笔来反映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提倡,什么是不值得提倡,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封信引起了编委会的重视,由此引出了《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这一组大型系列报道。

这组报道的点子,就是五个字:“东西南北中”,报道的总题目隐藏在读者的这封信里。

1994年初,全国是个什么形势呢?这还得从1993年年底的情况谈起。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勾画了基本的框架。这一年年底,国务院召开若干会议,准备在1994年推出一系列有关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措施,包括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和外贸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等等。这场改革颇具力度,它将广泛触及许多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涉及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关系到利益的调整,要突破具体操作上的若干难点。

这是改革的关键时刻,打的是一场改革的攻坚战。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情况怎样,大势如何?这是广大读者十分关注的大问题,我们人民日报需要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编委会提出要抓这个问题正逢其时,弹击的是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于是决定派五路记者下去,由两位副总编和一位编委亲自带队,分赴东边的山东,西边的甘肃,南边的广东,北边的黑、吉、辽,中部的河南,不到一个月,《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打响了。

不论一组报道搞得多好,影响多大,终究只能管一阵子。《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推出以后,在新闻界确实也热了一阵子,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尤其是受到各省、市、区领导的重视,甚至说,一年一个省有这么一篇重点报道就很满意了。但是,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都不是历久不衰的。一张报纸要办得受人称道,就要隔一段时间推出一套重头戏,形成一个又一个冲击波,这样才能靠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崭露头角,占得一席之地。

到了1994年的下半年,这场全国范围内的攻坚战到底打得怎么样?这个问题又是读者所关心的。人民日报编委会决定再写一组反映改革开放新态势、新进展的大型系列报道。至于这组系列报道如何切入,是颇费思考的,原来是准备写成改革启示录式的,可以选择一些改革开放搞得比较有特色的点来写,这样写,取材的面比较宽,自由度较大,但也容易散,较难串起来。大型报道的设计,很讲究内在联系,线串珍珠。1994年上半年那一组,是用“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域串起来的。下半年的这一组怎么串?考虑到这一组是写改革开放新的态势,要有气势,于是就设计用长江串起来,从长江的上游、中游,一直写到下游、出海口,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取名《大江东去》,这个总题目有气势,一是为了点明这次采访的地理范围,二是隐喻今日改革开放之势如万里长江,滔滔不息,奔腾呼啸,一往无前。这组报道同时派出七路人马,到沿江七省市同时采访,因为是写举措、写思路,仍以省市整体为视角,不过同样是打改革攻坚战,地处内陆的四川与地处东南沿海的上海,肯定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特色,但是七篇报道组成一体,应能勾画出长江流域这个重要地带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应能体现中央的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的原则,是全国改革开放大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第二组大型系列报道在策划过程中的主题定位。

有了《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有了《大江东去》,在1995年策划第三组以表现省市区为视角的大型系列报道时就遇到了新的难题。如果再沿着上两次组织大型报道的思路想问题,就难免犯雷同化的毛病。组织大型报道和写文章的要求一样,应该是“我有人无”,似曾相识,拾人牙慧,是组织大型报道的大忌。为了使第三组报道的构思不同于前两组,我们选择了采访五个民族自治区,派出五个采访组分赴新疆、西藏、宁厦、内蒙古、广西。前两组写改革开放的大势,第三组写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由小见大,见微知著,以记者的目光和感受来引导读者走近5个自治区,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由于这样定位, 使这组报道具有不同于前两组的特点,给读者以新鲜感。

关于重大题材的采访

重大题材的采访过程,就是不断在共性当中寻找个性的过程。采访如同沙里淘金,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不清楚到抓住要领这样一个不断聚焦、不断提炼、不断深化主题的过程。采访的时候要直奔主题,要捕捉其“灵魂”。写文章一定要有个“魂”,这个“魂”把握住了,文章就灵动起来了,就写得如行云流水,能够一气呵成。如果写来写去开头也不好,结构也不顺,写出来自己看看也不像,就是没把握住那个“魂”。不是有句话叫作“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皮衣服提着领子这么一顿,所有的毛全顺了。那么这个“魂”产生在哪里?就是要在采访当中去捕捉。采访当中捕捉到了这个“魂”,你的文章就成功了。哪怕你写出来粗糙一点,改一改就行了。

在重大题材的采访中,要善于在不同人物的脸上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长篇的谈话中捕捉思想的灵魂。

像《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大江东去》、《五区新气象》这样大型系列报道的采访,是以一个省(市、自治区)为视角的,要从上到下广泛接触被采访对象,有的被采访对象往往都是有备而来的,准备了一套一套的,你要仔细地听他介绍,一面听一面琢磨他要告诉你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什么,捕捉其灵魂,直奔着你的主题去开掘。不然的话,你这篇文章写不准,写不深,当然也写不好,所以采访是写重大题材的一个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有三个挖掘:

第一,挖掘事物本质的东西,这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是对记者思想水平、分析判断能力的检验,做到这一点是最难的,这关系到如何确定文章的主题。去年年初,我们接受任务,去山东写《东西南北中》的第一篇《登泰山更知天下阔》,当时心里也没数,事先看了一些介绍山东各方面工作的材料,只有一些散乱的印象。我们在去济南的火车上,一路想的、谈的都是围绕着写什么主题好?当时,中央刚好出台了若干宏观改革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政府转变职能,我们觉得这个主题很好,政府如何转变职能,现在转变的情况如何,转变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想看看山东转的怎么样,如果山东政府转变职能比较好的话,就有普遍意义,我们就准备去写这方面的内容。到了山东一看,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原来的设想不行了,那么怎么办呢,采访中我们认真听他们介绍,听到最后,发现山东的改革搞得不错,农业搞得不错,交通搞得不错,社会比较稳定,发展也是好的,恰恰在那时候,我们从广播里听到有几个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提到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提到发展和改革的关系,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到山东采访的过程中,在这个问题上对上号了。怎样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的关系,这是当时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想写一篇透过山东的工作实践,来看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文章。首先是回答怎么看待稳定。是通过改革,通过发展求得稳定,还是花钱买稳定。众所周知,我们有的企业不景气,有一些职工生活还比较困难,开工不足,年关又快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稳定的问题更显得突出。接着,我们又在文章中提出了怎么看待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写到怎么看待改革,改革的总体设想,改革怎么配套进行等等。这都是处理三者关系中属于本质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抓住了这个问题,直奔主题。这就是要挖掘事物本质的东西。

第二,要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东西。采访中我们要与被采访对象交朋友,推心置腹交流思想,以诚恳的态度去关心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引导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说真话,要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倾听真情实感,要把对人民负责和对领导机关负责一致起来,这是我们记者的责任。

1994年,我们去南沙采访,时时处处都体会到守礁卫士的艰辛。我们就想写出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我们的南沙卫士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每上一个礁我们只有一点点时间和他们谈话,就要想方设法探索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南沙卫士是纯朴的,也是非常坦率的。他们讲,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也不愿意在这儿守南沙,这里太艰苦,太寂寞了。但是,我们是解放军战士,祖国需要我们守国土,我们就服从需要,尽一个军人应尽的义务,站好我们的这班岗。我想他们讲的就是实话。他们说,自己也想像内地的个体户那样去赚钱,但是现在不可能,将来有机会了也去赚钱。我想这些都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内心话,他们对领海的认识,对祖国的感情,对军人的责任,集中体现在无时无刻不伴随他们的艰苦和寂寞中。他们这些心灵深处的东西,要通过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

我们在南沙采访的时候,有一个战士要送两个虎斑贝给我们,他平时积攒了几个虎斑贝,是准备探亲回家时送人的。我们不好意思,就说拿一个吧。他讲要拿就拿俩,为什么,拿一个它太寂寞,拿两个它有个伴,我们一听心里非常感慨,他自己在那种寂寞的环境中,非常能够体谅别人,他把虎斑贝拟人化,把自己的感情附于虎斑贝上。这就是属于他心灵深处的东西。当时,我们对怎么写这些南沙战士是有考虑的,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写成高大全,写他们怎么不怕吃苦,写在执勤中掉在水里牺牲了的英雄,写怎么坚持守岛一千天的模范,写他们怎么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忍着悲痛守南沙……但是我们觉得更能够打动读者的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些看似平凡,看似是一些细微末节的小事,在特殊环境中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事,蕴含着特殊意义,确实能折射出南沙战士精神世界中闪光的东西。我们决定写普通人,写这种特殊环境当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命运,写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写他们对责任的认识。这样写了以后,没想到效果很好。

第三,要挖掘典型情节,挖掘那些有表现力的细节,要挖掘那些能够令人过目不忘、画龙点睛的典型语言。

在《潮起潮落写青春》这篇通讯中,我们写南沙的艰苦和寂寞,选择了一个关于一条狗的故事。那条狗是南海舰队湛江基地为了活跃守礁战士的生活,通过一次补给送上礁的。那狗一去的时候很高兴,在小小高脚屋有限的空间里楼上楼下跑得挺带劲的,战士也挺高兴,逗着它玩,过了不久那条狗也蔫了,楼梯也跑不动了。后来请示基地,基地讲你们在当地处理了吧,改善生活吧,但是没有一个战士乐意做那件事,谁都不做,这在南沙很能理解,对一个虎斑贝都要另找一个给它作伴,能随便把一条生灵打死吗?后来战士们扎了一个竹排,把狗绑在上面,给它一罐水,再给它一罐食,然后就把它推向了大海,希望它能够在波涛颠簸中到达彼岸,也很可能走到半路就会被鲨鱼吃掉,那里鲨鱼挺多的。我们写了这么一个情节,结果这个情节还打动了好多人。采访中那些闪光的东西、稍纵即逝的东西,一定要很敏感地把握它,开掘它,发现它的典型意义。写通讯,应该努力挖掘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和细节,包括一些富于个性的语言,一些警句。

关于重大题材的写作

如果说采访的过程是采集典型材料的过程的话,那么,写作的过程也就是聚焦的过程,聚焦聚在什么上呢?聚在个性上,在个性上聚焦。毛主席讲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你到的是哪个长城?你是到的八达岭,你是到的金山岭,你还是到的司马台,这是不同的长城。长城在飞机上看只是茫茫一线穿大地,但是长城是有个性的,八达岭的长城是雄伟的,金山岭的长城是秀美的,而司马台的长城是险峻的,同样一个长城它展现的是不同的个性。我们写东西也是一样,要在个性上聚焦,写八达岭长城要写它的雄伟,写金山岭长城要写它的秀美,写司马台长城要写它的险峻。这一段长城与那一段长城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在提炼同一个主题的时候,就要写出个性来,比如《东西南北中》那五篇东西,不同的作者写的角度、着重点和风格就不一样。这就是个性。

比较《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大江东去》、《五区新气象》这三组重大题材的报道,《东西南北中》是通过反映全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以及给方方方面面带来的变化,为读者释疑解惑,是写气势,这种气势同《大江东去》就不一样。《大江东去》是通过长江流域七个省市改革开放大势的扫描,着重反映1994年打好改革攻坚战,在全国各大战场上的形势和发展进程,帮助读者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和党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具体化的过程。比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20字方针,这是个大局,按道理讲五句话的前后次序是不能颠倒的,但在四川采访我们发现他们根据四川的实际情况,把第二、第三句的次序给倒了过来,颠倒过来表明他们把开放摆在了改革的前面,这就是他们贯彻20字方针具体化的过程,这组通讯是写七省市各自的思路与措举。那么“五区新气象”呢,是写景物,写人物,写感受,又不一样。写的是现代化的春风怎么样吹到边关、吹到草原、让我们看了以后觉得边塞已经不是古人笔下的“边地春不足,十里见一花”的苍凉之景,而是展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意。所以说笔走龙蛇写大势,这是一种个性,是一种风格;浓妆淡抹写气象,也是一种个性,一种风格。文无定法,就是看你怎么表现,你表现的是什么。

去年的8月7日,我和孙东民到日本去采访,这次采访是自费采访。为什么要到日本去呢?因为8月15日快到了,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这对我们中国人民来讲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胜利日,对从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解放的亚洲人民来讲,是民族独立的新起点。那么对当年发动这场战争,作为当事国的日本来讲,“8·15 ”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日本人怎么看待“8·15”, 他们是什么眼光、什么心态,什么观念,我们觉得这是广大读者不够了解的,又是很想了解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坐在北京是回答不了的,光看两本参考材料也回答不了,那就要到日本去,到日本还要深入到不同阶层,不同政治观点的日本人当中去,接触他们。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当重大的历史事件来临的时候,你要面对面地去观察它,去对待它,去表现它;亲自看看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我们去年有可能去日本采访“8·15”,对一个记者来说这是很难得的,有这种机会就要抓住。

对重大题材深思熟虑之后,形成了主题,写作上要十分讲究。

第一,要作好标题,题好一半文。我们去写《东西南北中》山东篇的时候,初拟的标题叫《1994年在山东》,这个标题不行。去山东之前我们就想去登一下泰山,要到泰山上去看山东。我们上了泰山,感受就大不一样,就有登泰山更知天下阔的感觉,原来杜工部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把天下看小了,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感到登泰山眼界更加开阔,看改革开放就应该这样看。用了这个标题一下子就打响了,后面几篇的题目都是这种风格。

第二,写这类文章最好要有象征物。写《东西南北中》山东篇,我们找的象征物是泰山。写《大江东去》我们找的象征物是龙门。四川有一句话,叫做“不出龙门不成龙”,我们把龙门作为象征物,作了《冲出龙门方成龙》的标题。写南沙的时候我们找了太阳花、虎斑贝作为象征物。一些象征物,可以使文章生色,使主题形象化,更容易深入人心。

第三,写文章有些地方看似闲笔,其实闲笔不闲。作为编辑不应该把人家文章里那些闪光的,看似闲笔的东西给轻易勾掉。在《大江东去》的四川篇里,写到在一个雨夜,我们应四川省长肖秧之邀,到他家里去欣赏音乐。在听完帕瓦罗蒂的一盘唱碟之后,我们就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聊天的时候他对“蜀”字有个新解:就是四川的四,下面加一个门,门里而有一条虫,就是讲四川呀你不出这个门就是一条虫,你冲出这个门就是一条龙。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扣紧了《冲出龙门方成龙》这个主题。

第四,文章不怕千遍改,要把文章改够火候,拿出去的是成品,“良工不示人以朴”。咱们喝的水,90℃不是开水,一定要到了100 ℃才是开水,那么就是说你文章一定要够火候,90℃不能成为一篇精品,到100℃才是一篇精品,靠什么东西烧到100℃,一靠火力,二靠压力。火力是什么,是内因,是你自己的本事,你自己的知识呀,水平呀,能力呀。压力是什么,压力是外因,是外部要给作者创造条件,要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来,你要适应这个要求,从内外两方面努力就烧到了100℃。我是主张文章从标题到内文都要自己改好以后再拿给别人,省得再让别人给你去动刀动斧,那样作者往往不满意,与其让别人来动刀、动斧,还不如你自己把文章写好,包括标题。

关于重大报道的版面处理

这几组重大题材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给人深刻印象,是和版面的突出处理分不开的。放在头版头条、通八栏、配以压题照片,精心经营,效果更好。非同寻常的版面安排,就告诉读者这是一组重要的报道,版面处理上运用了图片、地图,显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开篇时还要写好开篇的话。怎么写开篇的话?开篇的话首先要提纲挈领地介绍这组大型系列报道的主旨、意图、背景,告诉读者整个这一组系列报道最精彩的东西,要点题。开篇的话一定要是一篇美文,才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希望我们更多的青年新闻记者、编辑,投入到重大题材的报道中来,参与重大题材的采写,经常考虑一些重大的问题,关注全国大事、天下大事,把重大题材写好,进步就会更快。

标签:;  ;  ;  ;  

注意重大事件并写出主题_重大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