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技术与贸易结合的思考_科技论文

关于加强技术与贸易结合的思考_科技论文

加强技贸结合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值得庆祝的,但是也暴露出了我国现行外贸体制深层次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在改革中加以解决,将使我国对外贸易保持更加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一 1994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总结

1994年我国出口贸易获得了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年份。截止11月底,出口达10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预计全年出口将达到12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1981、1987和1988年,外贸出口增长幅度也曾达到20%,最高也只达到1987年的27.5%。与此同时,我国进口也获得了增长,但增幅低于出口增长。截止11月底,全国进口97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预计全年进口将达到1140亿美元。截止11月底我国贸易顺差已达47.8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已成定局,而去年我国贸易逆差则达121.8亿美元。

1994年我国对外贸易的成就十分显著,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汇率贬值和外汇管理体制重大改革促进了出口大幅度增长。原外汇体制有许多弊端,严重妨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距太大,而国有企业又必须按官方汇率上缴30%的外汇收入,从而造成严重损失,挫伤了扩大出口创汇的积极性;调剂汇率极不稳定,大起大落,增大了外贸企业的风险,助长了外汇投机,危害了企业正常经营。针对以上情况,1994年1月1日,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果断地将双重汇率并轨,建立国家调控下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官方汇率由5.7元贬值为8.7元;实行新的外汇结汇制度,企业外汇收入全部卖给国家,企业进口所需外汇凭有效单证向银行购买;由外汇银行之间买卖外汇形成人民币外汇的中间价,并取代外汇调剂市场。这些改革,有力地克服了原外汇体制的弊端,不但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汇率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新体制实行一年来,汇率一直比较稳定,对扩大出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实行配额公开招标和出口退税制也有力地促进了出口增长。进出口商品改革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协调外贸企业经营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1994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上这些改革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增强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因为,无论是汇率贬值、外汇体制改革,还是出口退税,都可以起到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降价销售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1994年的出口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增强了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在当今世界上,价格的竞争力,已大大小于非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依赖价格进行竞争是很脆弱的。首先,价格竞争力有上下限的局限性。一般来讲,出口产品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否则将造成亏损,所以产品成本是价格竞争力的上限。出口产品的售价又不能高于当时、当地的同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否则便销不出去,所以市场价格是价格竞争力的下限。商品价格的竞争力只能界于上下限之间,有很大局限性;其次,如果出口产品价格低于成本或低于本国同种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便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报复,从而使出口锐减并造成重大损失;第三,进行商品倾销也易于招致反倾销报复;第四,实行财政补贴也易于招致反补贴;第五,汇率贬值不是一项经常性的政策,汇率升值将使贬值所产生的扩大出口作用消失。非价格竞争具有无限的竞争力。非价格竞争主要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以及新产品的竞争,科技进步将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售后服务不断完善和及时,新产品不断涌现,所以科技进步将使非价格竞争力不断提高,永无止境。而且科技进步又有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可以大大增强价格竞争力。

1994年改革使我国出口产品具有了较大的价格竞争力,这只是初步的胜利或成绩,我们应乘胜前进,把外贸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二 把外贸体制改革成为依靠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新体制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又说:“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这就为外贸体制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并确立了外贸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促进科技进步,与此同时,外贸体制也只能建立在现有生产力和科技成就的水平上。

虽然我们对旧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但是,现行外贸体制依然严重地阻碍着科技进步。我国对外贸易曾经是专业外贸公司的一统天下,现在仍然是专业性外贸公司为主;工贸分家、技贸分家曾经是原外贸体制的一大特点,尽管经过改革工贸结合、技贸结合有了一定进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外贸公司只管对外销售,不管出口商品生产和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外贸产品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都不了解国际市场变动情况,国际市场价格不能直接对它们发挥作用,因而缺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所以现行外贸体制在微观经济方面,依然缺乏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更高级化发展的基础和机制。

然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正面临着第二次转变。建国以后的长时期内,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到1980年这类商品还占出口总额的54.1%。80年代初提出出口产品结构要实现两个转变,即出口初级产品向出口工业制成品转变;出口初加工制品向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到198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56.3%,1992年已占出口总额的90%。虽然我国已实现第一个转变,但是,从初级制成品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则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依然严重存在着技术标准落后,产品先天不足的问题。我国原有的产品标准,从形式、内容、水平和体系上与当前国际通用的标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产品生产出来就不能满足进口国的需要。同时我国目前技术实力也不强,表现在开发设计能力薄弱、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方面,从而导致了产品技术性能落后。例如,目前机电产品只有30%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由于我国还未完成第二个转变,所以大量出口初级制成品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致使出口企业经营处于微利状态。例如,自行车、机床、服装等比工业国家和亚洲四小的售价低一半或者更多。尽管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但是如果不加快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我国外贸将还要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要加快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把外贸体制建立在依靠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建立依靠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新外贸体制的基本条件。我国有1000多万科技人员,5000多个独立的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中型企业有近万个研究和开发机构。这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力量,并已建立起来专业齐全、学科完整的研究和开发体系;近几年,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开拓和培育了科技市场,全国技术交易额已从1984年的7亿元发展到1992年的100多亿元。一大批科研机构实现了转轨,转化为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改革,开发区正逐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通过近几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我国外贸体制正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过渡,向国际规范靠拢;在改革中,我国已建立了一批技贸结合、工贸结合的企业,积累了科技兴贸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对建立依靠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新外贸体制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 加强技贸结合的首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把现行外贸体制改革成依靠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新体制,必须将科丢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体制和业务上都实现科技与贸易相互结合。跨部门的体制改革难度较大,只有找到两个部门共有的最重要的问题,并由此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将改革顺利开展下去。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主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又说:“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9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才不仅是外贸体制改革的最重要或首要问题,而且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最重要或首要的问题,因为人才决定着改革事业的成败。然而在改革中,人们往往忽略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没有把人才放在改革的首位,没有看到人才在改革中的重要性。同样是改革,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大不相同,真正的人才就能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改革搞得好上加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技贸分家,造成科技部门不懂外贸,外贸部门不懂科技的两张皮现象,这就割裂了科技和外贸之间紧密联系,使科技和外贸不能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改革中,必须重新恢复和建立这种联系,实行技贸结合,其中首要问题是科技和外贸人才的结合。

科研机构和外贸企业的领导人在本单位工作中居于决策和指挥者的地位,他们应该是人才,即不但具有领导才能,而且具有专业知识与才能的人才。技贸结合首先是具有这些才能的领导人的结合,因为领导人是技贸结合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结合后,他们既有必要的科技知识,又有必要的外贸知识,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行家里手,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就能做到科技、外贸两手都能抓,两手都能硬,把原来的两张皮变成一张皮,把科技和外贸工作纳入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轨道。

技贸结合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通过科研院所与外贸企业的经济联合,实现技贸结合;二是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把科研院所与外贸企业组建一个股份公司;三是可以通过科研院所和外贸企业自身改革,办成技贸结合的经济实体。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存在一个在领导层实现科技知识与外贸知识的结合问题,这种结合可以在领导人个人知识结构上体现出来,即领导者是一个既具有科技知识,又具有外贸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它还可以在领导集团的知识结构上体现出来,即领导集团内既有懂科技的人才,又有懂外贸的人才。但是如何优化选择这样的人才,都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的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9页)。这一问题他是作为正式建议提出来的,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条块分割状况尚未打破,人才实行部门所有和地方所有制,因此,无论科研院所还是外贸企业以及技贸结合企业,在选择领导人时,都受到选择范围过于狭窄,信息量过少的严重局限,很难做到优化选择,从而造成发现和起用人才的困难。条块分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打破人才的条块分割,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才能办得到。

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是有宏观控制和管理的人才市场,为此,国家应实行企业领导人任职资格证制度。国家主管部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技和外贸知识与技能、领导才能等方面,规定领导人的任职资格标准,通过考核和考试向合格者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凭此证书方可进入人才市场在全国范围的科研、外贸和技贸结合企业应聘;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又是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权选聘其领导人的市场。为此,企业在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要求自主地选聘企业领导人。通过这样的办法,既可打破人才的条块分割,又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选聘企业领导人。

目前,我国既具有科技知识,又具有外贸知识的人才不多,但是具有单方面知识的人的数量较多。科研院所可以通过人才市场选聘具有外贸知识的人才进入领导班子,而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人才市场选聘具有科技知识的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在领导集团内部使知识结构得以优化,实现技贸结合。

培养和造就具有以上两种知识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它关系到技贸结合的现在和未来。但是,目前高校也存在着理工科院校同外经贸院校(系)分家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大批科技和外贸知识过于单一的人才,因此必须在有条件的院校增添相关的专业或课程。与此同时,科研院所和外贸企业应鼓励其工作人员去相关院校进行深造,补其不足,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尽快完善起来。此外,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和自学等形式,也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技贸知识结合人才的重要办法。通过以上办法就可以为技贸结合的领导人和工作者培养大批后备军。

标签:;  ;  ;  ;  

关于加强技术与贸易结合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