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心理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2(2001)02-11-02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哲学心理学遗产,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兴盛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未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的著作中就已经记载着许多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这些思想还陆续通过商人和传教士传入欧洲和西亚各国。但这些思想和关于人的心理现象的论述并没有被我国当代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青年一代很好地理解,以至有些人把古代中国的心理学思想看成唯心的超自然玄学,认为充满神秘主义,不可捉摸。如对“太极图”、《易经》及《道德经》的论述,就否定了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想,以至影响部分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看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心理学研究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主观世界,如意识、心理,即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辩证唯物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虽然由于当时科学知识的局限,误以心为思维器官,但却是把思维看成某种物质本体所产生的。他反对把心理看成超然于人体之外或宇宙之外的精神。我国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名实之辩,魏晋隋唐的有无和形神之辩,以及宋元明清的理气、心理之辩,都是牵涉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著名讨论的争辩,有很多直观、朴素、客观和自然的见解。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在辩证统一的联系系统中客观存在着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因而决定着他的心理意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就其本质来看都属于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人的心理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有组织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就其社会根源来看,心理又是在悠久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的社会劳动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魏源、谭嗣同和梁启超等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早在战国后期中国思想家荀子便较为明确地区别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说明了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三,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和范围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哲学中包涵着心理学思想,而1860年后,在欧洲德国,费希纳、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兴起,才是现代心理学的开始。就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来说,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便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绵延至今。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在整个科学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德洛夫院士认为,当今学术界有2500门学科,只有心理学与所有的科学知识,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有关系。心理活动规律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和每门科学发展的始终。因而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必然会接触到古代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黑格尔曾关注和研究过中国古代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生前就曾比较过“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共同之点”。《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自亲,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里所描写的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国。毛泽东也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分珍贵的遗产”。同时他还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可见,我们通过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探讨,来分析那些属于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所由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宏扬祖国传统文化遗产,促进马克思理论与国际心理学发展的目的。①
四,心理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精神生活的过程。”我国人民历代社会精神生活的社会、学术观点和理论都必须从历代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因为这些思想、观点、理论都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古代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任务相结合,确定我们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集中精力研究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这应该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和系统综合性原则。我们只有按照人、事、物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去探索分析,而不能凭主观臆测或想象,才可能根据观察分析得到的具体情况和足以表明某种心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以及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去实地考察客观存在与心理,心理行为以及心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既可以分析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可以揭示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没有分析便不可能有综合;不综合便会使分析的结果零散,割裂。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我们只能用系统的分析综合原则去研究和认识人的心理。
六,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方法很多,现在只择其主要的来谈谈:
1,观察法。这是我国古今研究人的心理的主要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很多思想家和学者根据一定的理论、计划和目的对官员和平民作了不少直接的或间接的观察。从人的外部条件探索其心理因素,再进而找出其行为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水平及其规律。孔子说,“其心正,眸子嘹焉;其心不正,眸子牦焉。人焉瘦哉,人才焉瘦哉”就是直接观察。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又如诸葛亮在《心书》中论说的“观人性的七种方法”等,都是间接观察法。
2,测验法。公元245年,三国刘邵的《人物志》在间接观察(“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的基础上,又总结了“九徵”、“八观”、“七缪”等,对人的情、性、志气与神貌的关系加以测量分析。刘邵概括心理观察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他还利用周围的人、事、物和环境的变化来诱导出人的变化,以测量人的心志与情操等。我国古代的九连环、五巧板与七巧板等又是非语言和文字方式而进行的智力测验的一种,这是从宋代以来便流行于我国民间的测验方式。其它如作品分析、个案调查、朝廷考试等都是我国古代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历代皇帝深知:“为将之道,在能用兵;为君之道,不在能用兵,在能用用兵之人”。
以上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些我国古代研究人的心理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有些还是民间的。它们虽然不如今天实验设计那么科学和细致,但其历史效应及唯物辩证的观点仍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学习和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