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研究_中国共产党论文

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研究_中国共产党论文

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新世纪论文,纲领论文,宣言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充分认识百年巨变,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领导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反动的清王朝封建统治。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这些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理论总结,便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方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仍然没有成功地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逐步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二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三年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处在新旧世纪之交,我们的目标是在下个世纪前十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在下个世纪第二个十年,使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到下个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使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也有比较有利的条件:第一,我们处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并且,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这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建国以后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近二十年来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为我们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我们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体现这个理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就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党的十四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全国钢年产量突破亿吨大关,粮食年产量已接近万亿斤大关,大中型电厂发电量连续5年每年增长量居世界前列。

到1996年底,每天全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到185.7亿元。在全国城镇,每天有29亿千瓦小时的电力、43.4万吨的原油、27.4万吨的钢,从工厂源源不断地涌出;每天有98.6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在城镇崛起。在广大农村,平均每天生产出134.2万吨粮食,1.2万吨棉花,13.1万吨猪牛羊肉,每天有208.2万平方米农民个人住宅封顶落成。在机场,在港口,在海关,每天有7.9亿美元的货物进出我国的国门。199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高达2899亿美元,是1992年的1.7倍。

从整个综合国力来看,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排位大大提前。主要工业品如水泥、棉布、煤炭等,主要农产品如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蛋类产品,均稳居世界首位。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26638亿元增长到6779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居同期世界各国发展前列。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8260亿元,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1996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8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8亿美元;到去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50亿美元,居世界前列。反映综合国力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资源实力等主要指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科技实力方面,从1992年到1996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累计达15万多项,以“一箭三星”技术为代表的火箭技术,以重离子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诞生为代表的大型科学计算工程和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技术交易成交额从1992年的150.8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00.2亿元,技术市场空前活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30%提高到38%。在国防实力方面,部队建设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建军方针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在资源实力方面,在自然资源基本稳定的同时,人力资源有了较大的增强。1996年,全国已有50%的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平均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从1992年的18.6人增加到1996年的24.7人。

3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理论的旗帜是实践的向导。正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狂风巨浪冲击下,中国能岿然不动,照样改革与发展,就是因为我们高举了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地域辽阔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情复杂而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面临着世纪之交,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伟大任务,要想迎接各种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赢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同样必须有一面正确的旗帜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伟大理论的科学性,已经为我国改革开放近20年以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已经为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所证明。因此,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旗帜就是方向。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之所以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证,首先是因为只有它,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方向偏,则行进必误,前景暗淡;方向正,则发展顺利,前景光明。邓小平理论这面伟大旗帜所指引的方向,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社会富强、民主、文明的方向。这个方向既同种种歪曲、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思想划清了界限,也同种种脱离中国现时实际情况的空想的东西划清了界限。

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还在于它能够使当代中国树立起令人刮目相看的良好形象。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们党坚持的路线和政策,给社会主义,给中国共产党,给当代中国社会树立了光辉灿烂、生机勃勃的形象。回首这近20年的实践,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两手抓、两手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等,所有这些,给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社会、社会主义的崭新形象,它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形象,是安定团结、富裕富强的形象,是民主、文明的形象,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形象。这个形象,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特征,同以往其它社会主义形象相比,更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国情,更顺应时代潮流,更能体现社会主义中国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创新、自信自强的品格和气度。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实际上就是继续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此,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我们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风险,都不动摇,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这三个方面围绕现代化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全党都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崭新的思想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实践中,在解决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形成的。和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形成一样,邓小平理论在形成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探索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才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老祖宗不能丢”,实际上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搞清楚”,实际上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接着,从1956年到1966年,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许多好思想,但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66年到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致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受严重的挫折。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拨乱反正中果断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我们党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亿万人民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党的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同志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第四,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精辟地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阐明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时代的趋势。这样,一方面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为我们党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我们党正是这样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总结历史,正视现实和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地进行理论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5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展示了这个科学理论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的,是完全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结果。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作为自己的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事实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十九世纪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实际情况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了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阶级实际状况的结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这个实际出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科学分析的结果。综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所在,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前进变化着的社会实践具有永不过时的指导作用的根源所在。

在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的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要保证。

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成功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从产生、形成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把这一理论同“旗帜”联系起来,指出这一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特别是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后,全党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历史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刻。到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第一次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前进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同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条件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毫不动摇地以这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探索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的实践为基础,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党领导全国人民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势的关头,在经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国内风波严峻考验的关头,这一理论又接受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证明了它对于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所具有的无可估量的价值。十四大以后,全党由省部级领导干部带头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已经对这一理论的科学内容、精神实质和历史贡献形成了共识。在这种党内思想基础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其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于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更加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全党的思想空前统一,我们党很快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极大地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水平,极大地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美好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明天。

7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只有弄清了这个论断的深刻含义,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8 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充分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必要性。这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认识和解决实践中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问题,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有一个究竟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还是真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这些实际问题的学风问题,也是工作实践中的思想路线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不断变化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认识我国现在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只有认识到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我们才能抛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才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解决当前各种新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二,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寻找合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着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我们能不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已经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这就需要我们摆脱任何犹豫,大胆探索,澄清种种疑惑,开拓奋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下决心突破和攻坚。我们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考虑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认识党中央为什么要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是别样的路线和政策。今天,我们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建立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也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股份制试点,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同样是因为我们今天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在改革开放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敢于和善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寻找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企业组织形式。这就是今天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在加强党的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全面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手抓”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在加强党对改革开放领导的时候,必须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由上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之所以要采取现在这样的方针政策,而不采取别样的方针政策的唯一根据。今天,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这个论断,就是要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理解、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更自觉、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9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我国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应该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一般规律,并不排除个别国家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情况,由于社会发展的种种具体原因,历史上有的国家可以越过某个或某些社会发展阶段而出现跳跃式的发展。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既决定了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又决定了我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直接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贫穷落后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近代中国由一个缓慢发展的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第一,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第二,由于上述社会历史原因,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由此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一切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以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

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为什么又不能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和确定的,不可能随着社会制度的逾越而跳跃,更不可能随着人们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强制其跳跃和变化,只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这充分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过一个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肯定,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方向,是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是中国进一步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产生“左”的错误。反之,就会产生右的错误,“左”右两种错误的根源都在于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处在何种发展阶段,在于没有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事实,防止和克服了“左”右两种错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要犯超越阶段的错误,也不要犯落后于实际生活的错误;就是要求我们防止“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实践证明,我们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了,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了。

10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障。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对国情的基本判断是共产主义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我们把阶级矛盾看作主要矛盾,把阶级斗争看作各项工作的“纲”,在接连发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时,对国情的基本判断是我国仍处在“过渡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按照这个思想路线认识我们的国情,分析我们所处的阶段,我们党逐渐认识到,经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一个很短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与此同时,需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力的组织、管理、经营方式。而这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即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所以,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内在地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经过了严重的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正反面的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能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能不能不断地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形成并坚持一条正确的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我们都始终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这就保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前进。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首先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是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如果动摇或改变了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或改变了党的基本路线。历史的经验表明,能不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清醒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必须看到,无论现在还是今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外敌视社会主义,妄图使中国完全“西化”、“分化”的图谋总是存在的,但是,这些都不能影响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搞不好,不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也坚持不好甚至坚持不住。只有坚持这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活跃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近二十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因此,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点的内在联系和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使他们真正统一起来。总之,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11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努力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冲破了“左”的思想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随着改革的进行,不仅促进了所有制的多样化,而且促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国有经济和其它所有制经济都有很大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增长,国有经济始终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1.3万多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但上交国家利税却占到65%左右。

江泽民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我国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类型各异,在所处行业和地区中的地位不同,国家对它们经营目标的要求和预期也不相同,这本身就决定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各种生产要素需要在更广的领域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优化组合,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应该努力适应这一发展,这种“适应”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在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任何性质的所有制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实现形式,但所有制性质与实现形式并非“一对一”的,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因此,我们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12 继续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十五大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实施。

第一,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到本世纪末要使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依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第三,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第四,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第五,推进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第七,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是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促进政企职责分开,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第八,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家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3 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把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这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数量虽少,但在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只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起到行业排头兵作用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可以把握住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其次,通过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带动起一批处于困境之中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再次,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养一批跨国大企业,对于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国务院已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抓好1000家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去年已经对其中近300户进行试点,由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信贷监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年扩大到511户。企业集团试点也扩大到120户。为落实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任务,继续抓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企业要抓紧落实方案,务求在转换机制和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上取得实效。一部分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应尽可能改为多元投资主体持投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也要通过资产重组,充实企业资本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集团试点,要尽快强化产权联结纽带,在集团公司和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建立起规范的产权关系,并通过公司化改造形成母子公司体制。

二是要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筹资、融资功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充分运用股票、债券、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广泛地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本。国家要优先考虑那些具备条件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办财务公司。

三是要将大型企业集团列入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试点范围。从而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促进我国的企业集团成为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世界级大企业。

四是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大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对那些处于基础工业,支柱产业等竞争性产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各地要扶优扶强,鼓励它们之间进行联合、控股、兼并,以迅速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14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是搞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国有小企业改革工作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中央只作大的方针政策方面的引导;二是在改革内容和形式上,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三是在具体操作上,对国有资产的流动、转让,坚持科学评估,市场定价,防止流失。转让所得收入用于再投入,建立基金,扶持小企业健康发展。要大力发展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多项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综合配套,在本地区形成有利于推动小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条件。

近几年来,各地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有效形式。其中,运用得多、效果较好的就是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实践证明,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目前国有小型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实际状况,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改革方向。实行股份合作制,落实了企业资产经营责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加快了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进程,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和企业管理的改进,搞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对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保障职工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各地应对股份合作制予以支持、引导,总结经验,帮助它们逐步完善,但不能“刮风”,不能用行政命令搞什么“股份合作化”,甚至强迫职工入股。要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抓好组织落实。

股份合作制是小企业改革的一种有效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贯彻十五大精神,放开搞活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15 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五大把这作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坚定地实施好这一工程,才能使我国国有企业甩掉“小而全”、“大而全”和重复建设的沉重包袱,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才能实现。

兼并破产是企业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今后,在实施这方面的工作时,一是决不能搞“假破产、真逃债”,防止掏了改革的成本而又收不到改革的效果,甚至出现破产企业比没有破产的企业日子更好过的扭曲“示范”效应;二是在兼并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企业自身的意愿,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防止靠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搞“劫富济贫”、“拉郎配”。实行兼并破产的城市应依据《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规定的程序进行兼并、破产。

在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作中,矛盾的焦点是职工的安置问题。实施再就业工程,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从长远看,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要把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把控制失业率与控制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作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要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今后,要着力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扩大失业保险履盖面,失业保险应包括全民、集体、个体、私营及三资企业的所有劳动者;二是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来源,使之多渠道化,包括国家当年的财政收入、国家出让国有资产的收入等;三是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保证其功能的发挥和增值;四是合理确定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和救济项目,以利于实现失业保险的目的。

第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专门的再就业基金。

第四,加强进行新型择业观的教育。要充分理解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实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了一定收入,就是就业。要进一步加强新的择业观的教育,全社会形成共识,推动再就业工程的实施。

第五,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减少对再就业工程的冲击。坚持大力发展农业,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开发,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继续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鼓励有就业能力的农民进入新兴城镇落户,逐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有序流动的轨道。

16 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逐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江泽民同志指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分配主体多元化、收入来源多渠道、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格局。但新的调节机制和监督机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分配总量失控和结构失衡的情况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分配与收入高低悬殊并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亟待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工资与物价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任务。

首先,要完善税收制度,通过税收手段调节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收入的透明度,扩大征税范围;另一方面要改进和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要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方针,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要强化税收征管,要在收入明显偏高的行业、部门、单位的人员中首先推行应税收入申报制度,进一步扩大代扣代缴的覆盖面,严格执行代扣代缴制度,依法坚决打击偷税抗税的不法行为。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初级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在初次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和规范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权、责、利关系,形成国有资产收益与职工个人收入相互制衡的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分配的自我约束机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对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国家公务员的就业、工资、福利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清理整顿目前存在的福利性、实物性收入,实行收入工资化、货币化;合理调节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格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强化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健全的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居民个人收入的宏观调控体系。

再次,要运用法律、税收等政策手段,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要增加支持中西部地区的贷款,促进这些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居民收入差距和利益关系的调节中,要切实贯彻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依据按劳分配及其他合法的分配方式,允许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通过有效的调控体系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保证全体人民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壮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7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五大提出,为了使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首先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总量不平衡矛盾虽已得到明显缓解,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且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要继续搞好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特别是要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对粮食问题,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其三,要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金融机构联系着千家万户,一旦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出现较大的经营困难,就可能引起一连串的债权债务危机,酿成金融风波。这不仅会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而且会加剧财政收支困难,引发通货膨胀。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大,比例高,其上升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机构亏损严重,抗风险能力弱;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还比较混乱,乱集资、乱拆借、用银行资金炒股票、高息吸储等时有发生,相当多的非银行机构管理混乱,各种金融犯罪仍然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很可能导致金融风波,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危害。今后几年,一定要积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切实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

其四,要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结构调整过程中下岗待业工人的安置问题,努力保持社会的稳定。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

其五,理顺分配关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分配关系,协调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18 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五大把继续搞好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上来,使“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走上新的轨道。

第一,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全,手段不完备,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和有效发挥国家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调控作用,营造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市场的作用同政策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开展资本运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在企业层次上,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解决这类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存量结构调整的力度,这就需要对这些资产实行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途径只能是资本的运营。因此,资本运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润滑剂。

第三,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和严格项目审批制度,从增量上防止无效和低效投资的再度发生,要防止新的投资热在一般领域中出现,即使是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也要从实际出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不能靠铺新摊子,要在盘活存量中以较低的成本培育优势企业和特色经济,形成新的市场空间。

第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将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运转在政企分开和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中对市场独立负责,也使投资者为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优化资产经营结构提供可操作前提,因此,它既是企业经营的体制和机制保证,又是资本运营的基础工程。

第五,不断培育要素市场,特别是资金和资本市场。目前,国内资金并不绝对短缺,全国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4万亿元,关键是目前大量社会资金以间接融资形式出现,甚至具有潜在的消费基金倾向。因此,要及时适度扩大直接融资,不断地发育包括资本、资金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

第六,不断完善优化结构的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最终的落脚点是产业结构的有效合理和产品结构的优势规模,是要在新的增长点和特色经济上做文章。汽车、电子、建筑、机械、旅游、信息、通讯和金融保险业等等都应成为新的增长点。要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克服在这些新的增长点上有可能出现的部门和地区重复建设现象。

19 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的指导方针。根据这些方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特别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规范农村合作基金会,在社区范围内为农业、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流动机制。股份合作制就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第二,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采取多种方式把农户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有效地联系起来,培育市场中介组织,要鼓励多种形式。目前,农村已有的多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带农户等经济实体,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都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促其更快地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要特别重视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举办服务性的经济实体,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逐步积累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第三,加强政策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和集体增加劳动与资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要加强和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要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搞好储备调节,保持市场稳定。三是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要继续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经济利益。四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形成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联合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

2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特别要注意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专业化进程,以解决科研与市场、生产脱节的矛盾。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要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加快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步伐,使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特别是要把握世界高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新生。三是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那些对我国产业技术赶超世界水平有关键意义的重大难题。

为了促进以上三方面工作的落实,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开发创新能力。要通过市场在科研与成果转化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技术革新,并形成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由此促进科研开发。稳住必须由国家搞的基础科学开发研究,继续由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办成科研的重要基地。放开应用性研究,使其成为连接基础科研与企业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要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合理分流人才。要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要鼓励企业自办科技开发中心,使其真正成为技术开发主体。

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问题切实抓好。我国今后的教育发展方针,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情况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

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坚定不移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和负总责不变;坚持贯彻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要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在贫困地区,还要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帮助他们率先脱贫,解决温饱问题。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机构、人员、报酬要做到“三落实”。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增加投入,确保未来15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到2000年,要实现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的目标,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改善。实现这些目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确定重大建设项目,要同时制定环境保护的对等措施。对区域和资源开发,要进行环境论证,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化、规范化。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财税、金融部门要运用税收、信贷手段促进环保工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司法部门要依法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

第三,加强领导,狠抓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2 坚定不移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首先是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带,已经崛起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四个地区,成为带动全国对外开放的发动机。今后,要继续提高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沿交通干线、沿江、沿边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开放步伐,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振兴。要继续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开放沿边城市,形成周边对外开放格局。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开放国内市场,扩大生产要素流动的市场空间和商品流通的数量和种类,根据国际贸易的一般惯例和规则,在注重工业和贸易领域国际联系的基础上,促进国内其它产业和劳务领域对外开放。要统筹规划,改革和加强海关、商检、运输等口岸的管理,把对外开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其次,要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继续改革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在进口体制方面,要建立有利于改善进口结构、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形成创新的机制,逐步做到主要用关税、汇率、税率、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进口,减少行政审批管理。要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出口退税办法要能保证足额及时退税,鼓励制成品、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对外贸出口实行优惠利率,并根据出口增长要求逐年扩大出口信贷总规模,对某些农产品、初级产品出口给予适当补贴,援外与进出口贸易相结合,带动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进出口。要实现对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外经贸的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行外贸代理制,降低外贸的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要贯彻“大经贸”战略,进一步加强各项外经贸业务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加强外经贸行业与国内相关产业的结合,促进贸、工、农、技、银、商等的融合,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实现外经贸的有效增长和持速发展。

其三,要更加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要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创造外商投资企业同内资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使外商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投资和经营。要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优化资本结构。要鼓励外商参与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规划外商投资结构,使外商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步扩大到其它领域,鼓励兴办出口型企业,适当投向商业、旅游、房地产和其它第三产业。

23 健全民主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这是十分必要的。近二十年来,我们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社会主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今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路子前进,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进展:

第一,依据宪法,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依据这个制度,由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原则,充分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继续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进一步理顺和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巩固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渠道,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互相监督的制度,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24 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施依法治国,是执政党执掌政权方式的重大发展,是执政党领导国家生活成熟化的表现。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健全法制,依法治国,才能够持久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稳定、社会的有序和人民的安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制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才能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秩序,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江泽民同志的阐述和党的十五大的精神,加强法制建设,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我们必须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完善法律、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在这方面,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先要加强经济立法,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律体系。其次要重视基本法律的完善,提高立法质量。对以往制定的某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要及时修改和废止,有的要完善。再者要不断总结、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各种基本法律和法规所需要的条例,以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第二,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严格依法治理。第三,法制建设必须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律服务业的改革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25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

党的十五大重申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并把它作为深化经济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发挥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机构,更好地使政府机构发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

党政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必须下决心继续进行改革。

根据前些年的经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搞好机构改革,要害是要搞好政府职能转变。在这方面,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压缩党政机构,裁员定编,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使改革后的机构和人员配备更精干。

第二,政企分开原则。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把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第三,提供服务,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政府的主要职能和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要从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计划管理和偏重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变到提供服务和加强宏观调控上来。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建立能够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动态、正确反映市场、有效引导市场和生产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第四,机构设置、职能确定的法制化、规范化原则。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按岗定员,坚决裁减冗员。

第五,竞争择优原则。深化人事体制改革,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择优录用公务员,不称职的公务员一律按规定辞退。建立在职人员培训制度,改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队伍。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科学论证、精心组织实施。

26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凝聚激励全国人民

江泽民同志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发展教育和科学。大量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要工程。十五大的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任务,还特别指出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五大对此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学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既要重视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面,又不可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7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五大再次提出,要继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努力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上。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还说,如果不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贿赂横行的世界。这就是说,不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手段,同时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九五”期间直到20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和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处于社会关系不断变动的时期。特别是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也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际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体制上的漏洞和认识上的迷雾,容易使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得以蔓延,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要说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在本世纪最后几年到2010年期间,能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

28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有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党的十五大重申,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形成崇尚文明、弘扬正气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展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抓好这项活动,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要充分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自愿参与、自觉行动、自己动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遵规守纪做起。要把加强领导与动员群众结合起来,把政府行为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二,要精心组织活动。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在全国产生了良好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今后的活动,要深化主题,充实内容,扩大成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活动的统一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使活动适宜群众参加,为群众喜闻乐见。

第三,要深入进行教育。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既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搞好这项活动的重要保证。要抓好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引导群众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注重群众自我教育和实践教育,使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提高。要注意发现和树立好的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激励群众。

第四,切实加强管理。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水平。要根据各自主管的业务范围,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工作。要严格执法,依法进行管理。要以改革的精神,理顺管理体制,使管理工作同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探索和研究行政综合执法的有效形式,并加以应用和推广。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

29 加快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我国正处在全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要实现我们的宏图大业,要维护我们国家的统一和安全,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为此,必须全面加强军队建设,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努力开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一整套方针原则,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我军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军队建设中,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建军思想,积极推进军队的建设和改革,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军在70年的光辉历程中,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发展壮大,最根本的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要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是军队能够为人民、为祖国建立功勋的根源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教育全军指战员认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坚决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关于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意识的渗透,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

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争取质量优势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共同趋势。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我军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内将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同时,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把加强质量建设全面具体地贯彻到部队各项工作中去,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要从严治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前列。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加强教育训练,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要重视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逐步更新武器装备。尽快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勤俭建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30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实现祖国统一,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形成,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十多年来,我们坚定地执行这一方针,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事实必将证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治理好香港。

澳门将于1999年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澳门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地进行。澳门完全可以实现平稳过渡、顺利交接,并保持长期发展和稳定。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很大发展。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必将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两岸交往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台湾当局至今仍坚持反共拒和立场和“三不”政策,致使海峡两岸的交往处在不正常状态。更有甚者,“台独”势力企图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某些外国反华势力也在加紧进行干涉。如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我们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的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就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表了著名的八项主张。这些主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们今后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的指针。

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加速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继续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除了极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人以外,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祖国统一的问题,应当由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我们完全有决心、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不管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和所有中华儿女,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携手共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31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永不称霸。

中国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和主权,也充分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永远不称霸,也决不允许任何霸权主义为所欲为;中国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在国际事务中,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对于任何国家或集团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独立和主权的行为,中国都坚持原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科学地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别国无权干涉。世界是多样化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各国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不应是发展正常关系的障碍,而应成为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在国际交往中,决不允许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国家。只有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这种国家新秩序,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32 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现这次大会确定的任务,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建立起了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先锋队的领导,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战略高度,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大局的战略高度考虑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所以,他强调,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加强自己、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在广大群众中的吸引力,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1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蓝图。如何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顺利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党的正确领导,靠党领导、团结全体人民努力奋斗。总之,只有把我们党自身建设得坚强有力,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我们才能在改革和建设中发挥好先锋队作用,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带领人民不断走向胜利;只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使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三者更好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江泽民同志说,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我们党有五千八百万党员,有三百四十万个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要进一步发扬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33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必须大力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本身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的一个优良传统。正是因为我们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善于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扎实地开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才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四大上,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和重申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对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帮助全党更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统一全党思想,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几百名中央委员、几千名各省部级干部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首先要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会运用这一理论所提供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要继续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

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首先是干部队伍担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决定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确定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之后,由什么人来执行,情况大不一样。因此,他十分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方针。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我们党三代领袖的上述科学论断,下大气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这是对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要选好“班长”。同时要重视搞好群体配备,实现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使领导班子成为整体素质优良、成员优势互补的坚强集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加强班子内部的团结,班子是否团结,是衡量和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把群众公认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那些背离党的路线的人,那些贪图私利、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人,决不能进入领导班子。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

35 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败斗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下去。

搞好反腐败斗争,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打好阶段性战役。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影响将长期存在,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钻进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会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因此,反腐败斗争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同时,反腐败斗争又要一个一个打好阶段性的战役。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根据一段时期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定并完成好这个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主要任务。在当前阶段,中央确定,仍然要完成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这三项工作。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解决暴露出的问题,认真查处好每一个案件,又要从根本上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堵塞使腐败行为得以出现的漏洞。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所谓治本,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各个领导机关要高度重视对干部、党员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牢固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御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堵塞管理上、制度上的漏洞,从根本上制约和防范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我们要努力做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提供制度和机制的保证。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务必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模范地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监督,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带领群众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研究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