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之争将是运作模式之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争论文,将是论文,报业论文,运作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报纸企业运作管理的定义及其特殊性
关于报纸企业的运作管理,目前在学术界和业界还没有比较统一和明确的概念。在这里,笔者从多年从事的新闻工作实践出发,结合自身企业管理的专业背景,提出点个人看法。
报纸企业的运作管理具备区别于其他主体的一些特殊性。
(一)政府对报业的管控
报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报纸企业是一类特殊的企业,是政府参与和严格控制的对象之一,这导致报业在运作管理上具备特殊性,比如报纸的重大新闻报道须遵循一定的流程;报纸的生产不能停顿。
政府对报业的参与和控制,既基于经济因素,也基于社会和政治考量。在任何国家,对报纸的管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新闻宣传政策,二是产业组织政策。新闻宣传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对报业采编业务如舆论导向、新闻格调、社会影响等的监管;产业组织控制主要是对报业市场主体的经营运作行为的控制。
(二)报纸企业内部治理的特殊性
一般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只有一条主线,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而报纸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则包括两大系统,即经营和采编分别形成独立的业务系统,并采取结构分离的形式。如何实现经营系统和采编系统的有效协调和相互促进,是增强报纸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报纸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报纸企业大多为盈利性机构,常常是股份公司,可以上市发行股票。虽然近年来我国报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优质的媒体资源被剥离出来在海内外上市融资,但数量相当有限。从性质和社会功能上讲,事业单位是一种非盈利机构,而从经济学角度讲,非盈利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由于中国传媒产业内部的这一特性,中国报纸企业的市场角色也有其特殊之处,那便是要以社会效益为重,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我国报纸企业的市场化、集团化及其运作模式
在我国报业的集团化过程中,其展现出来的运作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系列化,即在同一传媒层次上实现平面联合,如报业集团由一张主报统辖若干系列子报构成,广电集团由若干分工明确的系列频道构成。系列化模式是传媒集团较为初级的形式。南方日报传媒集团是典型的系列化模式,在其旗下,传达政策动向的有《南方日报》,进行经济报道的有《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体育新闻的有《南方体育》。
二是一体化模式,即在不同传媒层次上实现跨媒体的立体联合,如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出版以及网络等多种传媒形式构成媒体集团。一体化模式是现代传媒集团的主流形式。北京的专业管理杂志《科技智囊》的运作方式就是创建品牌产品,然后形成杂志、报纸、电视、网站、书籍等媒体产业链。这种模式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由单一的媒体运作发展成为以媒体产品为品牌,向相关产业纵深发展,形成媒体产业链,从而产生多个赢利点。这种媒体产业链还包括咨询、公关、会展、CIS设计、调查培训等支撑体系,这些都是媒体的产业延伸。
三是多元化模式,即报业集团的资源链接已经超出媒介行业自身,在更大的、跨行业的范围内寻找和链接有助于自己做强做大的资源,并结成“命运”共同体。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拥有14家子报子刊,《足球报》、《新现代画报》、《南风窗》等已是全国知名报刊;报业集团下有多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报刊发行、印刷、连锁店、电子商务、图书业、酒店业、广告业等,此外还拥有广州出版社。
世界报业当前的主要运作模式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当前大型报纸企业——报业集团和其他企业集团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企业的集团化是一种必然,它是报纸企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报业集团化也带来了运作模式的更新、转型与升级。
(一)世界报业的集团化
报业集团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是美国人斯克利普斯和麦克雷等于1889年创办的报业联盟。据美国新闻学者埃默里父子的统计,1900年美国日报报团只有8家,控制27种报纸,发行量只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10%;1960年,美国的报业集团发展到109个,控制的报纸数量达到560种,发行量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46%;1990年,美国上市的报业集团达到135个,控制的报纸数量达到1228种,发行量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81%,而独立发行的报纸只剩下383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报业的集中化趋势风起云涌,在几经兼并、重组之后,最终形成了几个超级集团,如甘乃特报团、奈特—里德报团、新屋报团以及时报—镜报报团等,它们控制的报纸都在百家以上,4家报团控制了美国76%的报纸,占全国报纸总行量的83%以上。1999年,美国维亚康姆有限公司宣布以345亿美元购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桩媒体联姻;2000年,美国在线有限公司与时代华纳有限公司宣布达成对手间的战略合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第一个完全综合的媒体与通讯公司,新公司当时的总价值高达3500亿美元。目前,它仍在通过收购、兼并其他国家的传媒企业扩张其跨国集团。
(二)世界报业的运作模式借鉴
(1)产业化
美国报纸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商业化的产物。在几百年中,虽然报业发展随着美国经济变化而起伏不定,但时至今日,美国报业的商业化运作依然十分成功。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报业利润率依然排在美国产业分类的前列。
在运作模式上,美国报业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化扩张历程,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报纸的区域性竞争都值得我们关注。作为一个大的产业,美国报业的产业链条已延伸到很广阔的领域。这个产业链条的分工极为细致,从广告运作到报纸发行,从咨询服务到人才代理,从新闻提供到专刊供应,各类专业性的公司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个“亮点”。这种以内容出版为核心的产业运作、产业结构、市场分割、运行体制等等,对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全的中国报业,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参考和尝试的地方。
(2)规范化
在内部规范上,世界先进报纸已形成成熟的新闻运作方式。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美国报纸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发展到现在,美国报纸的版面设置、版式风格、内容定位,以及新闻采编的机构安排、日常运行等等,都已经相当成熟。甚至连校对、更正、导读等这些报纸出版“细节”的东西,也已经相对固定化、规范化了,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在外部规范上,先进国家的报业法律约束和行业规范也相对完善。英国着重于对兼并等行为的规范,主要目的是在鼓励自由竞争的同时,防止报业以及其他媒体被过度垄断,保持多种声音同时存在,以便报业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与此同时,加强对报纸发行量的监督和规范,对通过传统渠道发行的报纸和赠送的报纸都进行统计和记录,每月定期将这些数字对外公布。报纸企业可以决定公布哪些数字,但是迫于广告主的压力,报纸企业一般只公布实际售出的数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际发行量。
(3)多平台
数字和网络技术对传统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世界报业企业日益认识到,应当彼此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来自其他媒体,如卫星电视、互动电视、互联网等的竞争。报业内的各种协会和组织越来越多,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协会和组织引导报业理性竞争,有助于提高整个报业的竞争能力。
英国不少大型报纸企业正积极利用卫星和数字技术,希望实现报纸的全球即时印刷。另外,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推出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版,在网络版中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我国报纸企业运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报纸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上升期,这是毋庸置疑的,国内报业集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39家。但是,报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隐忧。
(1)收入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广告经营在我国传媒产业经营中居于主导地位。笔者调查发现,我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往往占其总收入的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90%。中国的报业经营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极端。
国外的许多传媒集团年收入往往达到几百亿、上千亿美元,而我国的传媒公司年收入一般只有十几亿。可以说,经营规模小,广告依赖程度高,没有真正的传媒内容是中国报业集团的经营缺陷。
(2)片面追求多元化
与单纯依赖广告经营相比的另一极端是,一些单位片面追求扩张速度与铺大摊子,导致其不得不面对非相关行业的管理和经营问题。传统新闻业务(采编、发行、广告)与多种经营在信息、资金、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曾提出“以报为主、发展报业相关产业,走实业化经营道路”的经营思想,其产业经营范围包括印刷、广告、发行、信息、文化艺术、展览、汽车服务、旅游、餐饮、商贸、房地产等领域。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则走得更远,据称,中国第一块生物基因芯片便是其投资控股的研究所研制出来的。多元化为报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有一些报业单位因盲目投资不熟悉的领域,致使产业亏损。
海外也不乏此类例子。香港的星岛集团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因对香港前景判断失误,投资房地产失利而负债累累。1996年,星岛集团创办多年的《星岛晚报》因亏损过多,被迫停刊。
(3)评价体系不科学
另外,尽管中国的报业主体已经由单一的报纸发展到报业集团,但是业界对于报纸或报业集团的经营评估并没有从简单的发行量、广告量或竞争力指标,扩展到针对全局的多元化指标体系,从而很难对其整体运作管理能力做出监测、评价,并提出整改意见。
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一家报纸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报业,都有着方向标的重要意义,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科学引导的作用。因而,对于如何评价中国报纸企业的综合运作管理水平,我们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
总之,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速度与效益上寻求均衡点,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对传统新闻业务与其他经营业务的综合运作管理,理顺运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创造1+1>2的经营局面,对中国报纸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报纸企业运作模式的简明框架
对于报纸企业的运作管理,传统上认为,采编、广告和发行是拉动报业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采编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动机,广告和发行则是推动报业发展和前进的两个轮子。相比之下,由于多数报社要么将印刷外包,要么实行高度自动化的印刷生产,报纸在印刷环节则日趋同质化。
当前,中国的报业竞争已由原先的产品(新闻)竞争、价格(发行)竞争,转向现在的品牌经营竞争、运作模式竞争。笔者认为,报纸的运作战略及其运作模式,将成为未来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力量和主流竞争力量,报业的经营之争实际上就是以内容出版为核心,采编、广告、发行、印刷等子流程密切配合的产业链细分、工序不断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之争。简单地说,谁在运作模式上领先,谁就将赢得报业市场的先机。
在框架图中,报业的运作竞争战略起着纲领性的作用,由其产生的报业内部的产业链细分和工序标准化决定着报纸采编、广告、发行、印刷等子流程的运行机制。
对于党报机关报而言,其运作竞争的战略重点是为读者提供优质、权威的新闻产品,即深度的民生报道、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和资讯服务等。在这种运营策略下,党报机关报的稳定性、可靠性、权威性显得相对重要,而其成本与出版时效等竞争因素则相对次要。因而,党报机关报的采编、广告与发行的运作管理便不同于市民报。在采编运作上,党报机关报更加强调新闻格调,强调重大新闻报道的报备、请示、汇报流程;在广告服务上更加强调广告内容的健康积极,强化广告的把关制度;而在发行运作上更加强调报纸发行的完整性、统一性,并且多数依靠邮政网络发行。
相比之下,市民报运营竞争的战略重点往往是如何降低采编及出版成本,提高发行的时效性。因为在每天早晨的报摊或流动早餐网点,谁能以低成本迅速占据读者的眼球,谁就能获取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在这种运营策略下,市民报的采编制造流程更加灵活多样,更强调新闻的猎奇与策划能力;在广告服务上更加强调广告的经济收益,甚至不惜与政策规定打擦边球;而在发行运作上更强调发行的时效性,并且多数依靠自办的发行网络发行。
可见,不同的运作战略决定了报纸整体运作管理模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对报纸企业的运作管理实践做出科学监测,为其树立整改的方向标。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服务,中国的报纸企业必须客观准确地找到有利于自己运作竞争的着眼点。在运作竞争上,它们或着眼于新闻产品的稳定性与权威性,或着眼于印报成本的最小化,或着眼于报纸发行的迅捷化。而不论其如何定位,采编、广告、印刷与发行都是报纸运作管理不可避免的四大业务,如何改善和提高这四大业务的运作效率,是报业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