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蔡秀媛[2](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探讨NAFLD各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进一步阐释中医证型的科学内涵,为中西医结合诊治NAFL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及住院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1,2]的NAFLD患者共21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丁酰硫代胆碱底物法测定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的血清胆碱酯酶均为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BChE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等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关系。结果:(1)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84例(38.9%)>痰浊内阻证52例(24.1%)=湿热蕴结证52例(24.1%)>痰瘀互结证28例(13%),以肝郁脾虚证最多。(2)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痰瘀互结证[9.42(8.24,10.82)]分别与湿热蕴结证[12.23(11.17,13)]、痰浊内阻证[12.43(11.02,13.8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郁脾虚[10.14(9.29,10.97)]中分别与湿热蕴结、痰浊内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两两比较,血清B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提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中血清BCh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3)血清BChE水平在年龄各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青年组(11.47±1.92)与中年组(10.74±2.04)、老年组(9.90±1.8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ChE水平分布:青年组BChE水平高于中、老年组。(4)血清BChE水平与CAP值(r=0.238,P=0.000)之间呈正相关。(5)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轻中重度)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242,P=0.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轻度脂肪肝[10.27(9.59,11.04)]分别与中度[11.22(10.09,12.70)]、重度[12.70(11.08,13.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中度脂肪肝与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中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6)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TC、TG、GGT、HOMA-IR、UA水平(r值分别为0.275、0.268、0.159、0.383、0.212、0.146、0.155,P<0.05)呈正相关。结论:1.NAFLD患者各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性,具体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可在一定程度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2.血清BChE水平与肝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血清BChE水平随着肝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评估NAFLD肝脏脂肪变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血清BChE水平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评估NAFLD脂代谢紊乱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垚昱[3](2021)在《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NAFLD患者进行评估、干预、管理。观察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痰湿质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医健康管理组和西医治疗组。中医健康管理组实施以中药复方(皂术二陈方)配合耳穴贴压(肝、脾、胃、肾、三焦)结合药膳(薏米山药莲子粉)的管理方案,西医治疗组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保肝治疗,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运动指导,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LDL-C、HDL-C)、BMI、CAP、LSM、肝脏B超、痰湿体质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中医健康管理组和西医治疗组各有38例痰湿质NAFLD患者完成了全部的疗程。中医健康管理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ALT、AST、GGT、TC、TG、HDL-C、BMI、CAP、LSM、痰湿体质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ALT、AST、GGT、TC、TG、HDL-C、BMI、CAP、LSM数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痰湿体质积分数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LDL-C、HDL-C)、CAP、LSM、生活质量评分、痰湿体质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中医健康管理组总有效率为92.11%,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健康管理组TC、CAP、生活质量评分、痰湿体质积分数值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ALT、AST、GGT、TG、LDL-C、HDL-C、BMI、LSM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24周的干预后,中医健康管理组肝功能、血脂、BMI、CAP、LSM、痰湿体质、生活质量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11%,并且在TC、CAP、生活质量、痰湿体质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降低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胆固醇水平,对患者的体质、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是更好的治疗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安柳[4](2021)在《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学数理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63例中老年NAFLD患者四诊信息(包括舌脉)进行简化降维,客观地对纳入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根据证型分组,进一步探究各中医证型组间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及脂肪肝Fibro Touch分度的差异,以验证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辨证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NAFLD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以期为建立该疾病客观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病房及体检中心就诊的中老年NAFLD患者信息,包括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合并疾病、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等信息,通过因子分析合并四诊信息获取公因子,继续以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最终得出具有临床意义的聚类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并确定中医证型。进一步以证型分组,探讨各证型组间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合并疾病及Fibro Touch分度等指标差异。结果(1)中医四诊信息分析:NAFLD主要证候群包括:形体肥胖、脘腹痞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失眠、大便粘滞、口干、烦躁易怒、大便溏泄、双目干涩、嗳气、头晕,舌象主要以舌质淡、苔薄白、舌有齿痕多见。脉象以脉弦细及脉数多见。(2)中医证型分布: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AFLD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占比最高,达59.70%。(3)证型与生化指标分析:ALT、?-GT组间差异为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AST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TC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TG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LDL-C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BUA组间比较,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P<0.05)。(4)证型与人体学指标:BMI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WC、WHR、WHTR组间比较,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5)证型与合并疾病分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比重,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合并高血压比重,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肥胖比重,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6)证型与Fibro Touch分度:轻度NAFLD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重度ANFLD证型分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P<0.05)。结论经过对武汉市第一医院收集的263例中老年NAFLD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人体学指标、生化指标等相关信息分析发现:1.NAFLD单个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形体肥胖(67.68%),且NAFLD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特征;2.中老年NAFLD患者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3.痰瘀互结证和湿热蕴结证的肝脏炎症较其他证型明显、血脂水平较其他证型升高,且两证型均集中于重度脂肪肝,提示痰瘀互结与湿热蕴结证病情程度较其他证型重;4.证型间临床指标差异表明,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辨证存在合理性。
刘云[5](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钟郁萱[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导师刘汶教授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临床病例,探索NAFLD疾病人群分布特点、证候规律及中医治疗NAFLD的辨证施治规律和用药特色。研究方法选取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刘汶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90例,涉及处方746个,借助HIS系统中对NAFLD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及西医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嘱记录、中药处方及病历记录等进行数据采集。将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刘汶教授治疗的NAFLD患者病例数据库,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百分比或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以频次统计分析,高频药物以聚类分析进行分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将纳入的190例NAFLD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统计分析,男性106例,占55.79%;女性84例,占44.21%;年龄最小16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为46.92±14.129岁,总体患者年龄集中在51-60岁,占28.4%;男性患者年龄分布的高峰为31-40岁,女性患者则为51-60岁的年龄区间。2.主要症状:190例NAFLD患者的主要症状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胁痛”、“无症状”、“乏力”、“腹胀”、“口苦”、“眼干”、“眠差”、“便秘”、“头晕”和“腹泻”,其中“无症状”是指患者因为腹部超声、肝脏弹性、腹部CT等检查提示患有脂肪肝,或伴有肝功能异常而前来就诊。3.190例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郁脾虚证有63例,占33.2%,是所有证型中最多的;其次为肝肾两虚证、脾虚痰阻证、痰浊闭阻证,分别为26(13.7%)、21(11.1%)、20(10.5%)例;其余证型占比不足10%,由高到低分别为湿热蕴结证、肝胆湿热证、脾胃虚弱证、湿浊内停证和痰瘀互结证。“胁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肾两虚证、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4.刘汶教授治疗“无症状”NAFLD患者的处方中,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痰浊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痰浊闭阻证、肝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证和气阴两虚证。5.总体用药:纳入的190例NAFLD患者共开具中药处方746个(包含初诊及复诊),高频药物:当归、柴胡、陈皮、茯苓、白芍、法半夏、黄芩、白术、麦冬、龙胆、党参、郁金、香附、甘草、丹参、苦杏仁、黄芪、延胡索、枸杞子、化橘红、决明子、炙甘草、酸枣仁、五灵脂、女贞子、砂仁、北沙参、栀子、石斛、太子参。6.药物聚类分析:关联强度大的中药药对有苦杏仁和化橘红,郁金和香附,五灵脂和蒲黄,枸杞子和女贞子,黄芩和龙胆,白术和党参。研究结论1.近三年就诊于刘汶教授门诊的NAFLD患者中,男性多见于31-40岁,女性则为51-60岁,与总体年龄区间一致。2.NAFLD患者可出现“胁痛”、“乏力”、“腹胀”、“口苦”、“眼干”、“眠差”、“便秘”、“头晕”和“腹泻”等症状,其中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最常见;另外,患者也可能无明显症状。3.总体NAFLD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有63例,占33.2%,是所有证型中最多的;其次为肝肾两虚证、脾虚痰阻证、痰浊闭阻证,其余证型占比不足10%。主症为“胁痛”的NAFLD患者,肝郁脾虚证是最多的中医证型。4.治疗“无症状”NAFLD患者处方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虚痰浊证、肝郁脾虚证。5.刘汶教授治疗NAFLD的高频药物为当归、柴胡、陈皮、茯苓、白芍、法半夏、黄芩、白术;中药药对为苦杏仁和化橘红、郁金和香附、五灵脂和蒲黄、枸杞子和女贞子、黄芩和龙胆、白术和党参;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温胆汤、清气化痰汤、二陈汤。
王乾皓[7](2021)在《中药代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也是目前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NAFLD众多危险因素中,饮食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对NAFLD患者的饮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NAFLD饮食管理以现代医学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为主,但仍存在患者依从性不足、饮食管理效果欠佳的情况。历代医家在NAFLD的防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中医药在治疗NAFLD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以NAFLD湿热蕴结证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对其使用代茶饮干预,通过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客观指标、生存质量等综合信息,为NAFLD临床治疗提供支撑。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患者使用代茶饮前后的临床症状、客观指标,确定中药代茶饮干预NAFLD湿热蕴结证的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集西医诊断为NAFLD且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期制定的饮食调养方案(代茶饮:山楂10g、绞股蓝15g、菊花10g、决明子15g、薏苡仁15g 300-500ml温开水浸泡3分钟,服用1包/次,3次/天)同时对参与者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仅予以健康宣教。应用制定的临床观察表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成员进行定期随访,每4周随访1次,共治疗12周。入组后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肝酶、血脂及中医症状积分。12周后再次检查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肝功能、血脂等数据,并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以评估疗效。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证候: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AP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CAP值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酶:治疗组和对照组ALT、AST、GGT数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血脂:治疗组可以降低TG、TC、LD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指标TC、LDL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改善TC、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T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改善临床症状,两组均可有效降低NAFLD患者的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肝酶指标、部分血脂指标。治疗组对临床症状和CAP值、血清TG的改善能力优于对照组。
林月宏[8](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挖掘康良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康良石教授(以下简称:康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病历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康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用药规律及经验。方法:本研究主要选取的是1995年至2005年期间就诊于康老门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门诊病案,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纳入病案100例,共计389诊次。经医案处方校准后,输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医案分析系统进行医案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频数统计法对基本情况、四诊信息、用药频率、药物功效等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法、聚类分析法及复杂网络对药对、常用药物组合及核心处方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医案中,症状、体征频次排名前十位的是乏力、胁胀、胁痛、纳呆、寐差、口干、腹胀、酸痛、口苦、胸闷;药物功效分类排名靠前的是消食、行气、利湿、清热、活血;使用频次最高的10味药是焦山楂、郁金、栀子根、甘草、荷叶、玉米须、决明子、醋鳖甲、白芍、丹参;药物四气统计中微寒、平性及寒性药物居多;药物五味统计中以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主;核心药物用量跨度较大;运用关联规则法进行分析,设置置信度≥0.46,且支持度≥0.40,剔除前后项重复组合,共得到强关联药物组合14组,经过分析得出焦山楂、郁金、栀子根、甘草为康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常用药物组合;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前5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类型选择“绝对值距离”,聚类方法采用“最短距离法”,将所有药物分为九类:第一类:焦山楂、郁金、栀子根、甘草;第二类:荷叶(莲叶);第三类:白芍;第四类:玉米须;第五类:地耳草(七寸金);第六类:丹参;第七类:醋鳖甲;第八类:决明子、金线莲;第九类:藿山石斛;运用复杂网络法进行分析,得出康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核心处方为:焦山楂、郁金、栀子根、甘草、荷叶、白芍、丹参。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康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医案的挖掘、分析,得出康老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部分经验:1、康老认为“食郁、气郁与湿热”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基本病机,治以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佐以健脾益气、调和气血是康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思路。2、康老在基本病机的框架下,以焦山楂、郁金、栀子根、甘草核心药物,巧用性味,精于组方,胁痛腹痛甚者佐以延胡索、徐长卿等药以活血化瘀,泄泻者佐以凤凰衣、菜豆壳等以宽肠理气,临证配伍精简适当。3、在用药上方面,多选用具有闽南特色的本地药材,价廉易得,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探索出兼具“闽南用药特色”及“康老特色”的治肝方药、理论方法。
罗东[9](2021)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人参汤加减。疗程均为12周,两组均合理运动及饮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CAP值、肝酶及血脂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从中医症状评分表可看出,治疗前后两组的单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两组药物均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症状;治疗后两组在胁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纳食等症状方面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夜尿次数、大便情况两项症状疗效比较(P>0.05),两组疗效相当。2.在中医证候总疗效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3.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有下降,两组间ALT、AST指标下降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都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好。4.在改善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值均有好转(P<0.05);但中药组对TG的改善更加有效(P<0.05),而两组药物对TC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P>0.05)。5.在降低CAP值方面,两组药物对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均有较好疗效(P<0.05),两组间CAP值差异经分析(P<0.05),中药组效果更加明显。6、在B超检查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B超均有好转,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结论:1、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血脂疗效显着。2、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西药能够有效改善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更好的降低患者CAP值。3、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脂肪肝的检测率敏感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4、黄芪人参汤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宋小丽[10](2021)在《非肥胖与肥胖型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血尿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1iver disease,NAFLD)的不同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及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分析,为NAFLD人群的中医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SUA等实验室指标及影像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16.64%)、气虚质(15.41%)、平和质(15.10%)、阴虚质(12.48%)、阳虚质(11.09%)、气郁质(9.71%)、血瘀质(9.55%)、湿热质(6.78%)和特禀质(3.24%);非肥胖型NAFLD以气虚质(15.73%)最多,其余依次为平和质(14.61%)、痰湿质(14.23%)、阴虚质(13.48%)、阳虚质(11.24%)、血瘀质(10.49%)、气郁质(8.98%)、湿热质(7.87%)、特禀质(3.37%);肥胖型NAFLD以痰湿质(18.18%)最多,余依次为平和质(15.32%)、气虚质(15.06%)、阴虚质(11.69%)、阳虚质(11.69%)、气郁质(10.13%)、血瘀质(8.57%)、湿热质(5.97%)和特禀质(3.39%)。2.非肥胖型NAFLD、肥胖型NAFLD和无脂肪肝组的SUA水平分别为330.46±78.35umol/L、357.56±82.71umol/L、285.45±71.38umol/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非肥胖型NAFLD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腹围是肥胖型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1.非肥胖型NAFLD中医体质以气虚质为主,肥胖型NAFLD中医体质以痰湿质最多。2.高血压是非肥胖型NAFLD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和腹围是肥胖型NAFLD的危险因素,SUA可能是非肥胖型NAFLD和肥胖型NAFLD的影响因素。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NAFLD西医诊断标准 |
2.2 NAFLD中医辨证标准 |
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三项 |
4 排除标准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NAFLD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1.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 NAFLD患者血清BCh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3 NAFLD患者血清BChE水平与临床指标关系 |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关系 |
3.2 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关系 |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
3.4 血清BChE水平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
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相关研究 |
4.1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 |
4.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BMI、WHR关系 |
4.3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
4.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
4.5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关系 |
4.6 NAFLD中医证型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NAFLD发病机制 |
1.1 痰湿内生,津液代谢障碍是中医主要的病因病机 |
1.2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
1.3 脂代谢紊乱与中医津液代谢障碍理论相关 |
2 血清BChE与NAFLD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
2.1 胆碱酯酶的分类及分布 |
2.2 血清BChE的结构 |
2.3 血清BChE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变化与NAFLD中不同 |
2.4 血清BChE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相关 |
3 本课题研究结果 |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3.2 血清BChE与GGT的关系 |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
3.4 血清BChE与肝脂肪变关系 |
4 NAFLD不同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
4.1 NAFL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2 NAFLD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关系 |
4.3 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关系 |
4.4 NAFLD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
4.5 血清BChE水平与NAFLD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
5.1 存在不足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病例脱落原因 |
8 脱落病例的处理 |
9 研究内容 |
10 观察指标 |
11 疗效评价标准 |
12 指标观察时间点 |
13 不良反应评价 |
14 统计学 |
研究结果 |
1 中医健康管理组、西医治疗组基线比较 |
2 中医健康管理组、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健康管理模式 |
2 NAFLD中西医研究进展 |
3 中医健康管理组方案制定依据 |
4 西医对照组方案制定依据 |
5 饮食运动宣教方案制定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NAFLD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NAFLD的Fibro Touch检测及分级标准 |
2.6 临床指标采集规范 |
2.7 签署知情同意书 |
3 研究方案 |
3.1 编制NAFLD临床信息采集量表 |
3.2 信息采集 |
3.3 数据管理 |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资料一般性描述 |
4.2 263 例中老年NAFLD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
4.3 基于因子分析研究中老年NAFLD患者证候 |
4.4 基于聚类分析研究中老年NAFLD患者证候 |
4.5 NAFLD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4.6 不同证型组间临床指标比较 |
4.7 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四诊信息分析 |
3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证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4 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5 证型与生化指标关系分析 |
6 证型与合并疾病关系分析 |
7 证型与人体学指标关系分析 |
8 证型与Fibro Touch程度关系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致谢 |
(5)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样本量计算 |
6 质量控制 |
7 调查内容 |
8 统计分析 |
9 结果 |
10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
3 巨噬细胞极化 |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NAFLD主要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3 生活方式治疗 |
4 西医药物治疗 |
5 外科手术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药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主要症状 |
3 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 总体用药 |
5 主症与处方药物分布 |
6 “胁痛”的中医证型与处方用药 |
7 药物聚类分析 |
8 “无症状”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药物聚类 |
第三节 研究讨论 |
1 NAFLD的中医症候规律 |
2 常用药物及组成分析 |
3 “无症状”的证型及处方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代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
3. NAFLD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4.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知 |
2. 中医药治疗进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纳入病例基本资料的描述与比较 |
2. 疗效评价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2. 中药代茶饮组成的理论基础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挖掘康良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数据挖掘简介及其在中医学术传承中的运用 |
1.1 数据挖掘的应用背景 |
1.2 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 |
1.3 大数据挖掘平台 |
数据准备与挖掘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纳入病例的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处方校准 |
2.2 处方完善 |
2.3 数据处理 |
2.4 方法 |
数据分析结果 |
1 基本情况 |
1.1 性别 |
1.2 年龄 |
2 四诊信息统计 |
2.1 症状统计 |
2.2 舌脉统计 |
3 药物频数统计 |
4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5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
6 运用关联规则法分析的中药组合 |
7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8 基于复杂网络的核心处方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四诊信息分析 |
2.1 临床表现分析 |
2.2 舌、脉分析 |
3 药物分析 |
3.1 药物性味分析 |
3.2 药物归经分析 |
3.3 药物功效分析 |
3.4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3.5 聚类结果分析 |
3.6 基于复杂网络的核心药物组成分析 |
4 康良石教授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机演变的认识 |
5 总结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6 脱落处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3 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6.研究质量控制 |
7.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基线资料比较 |
1.1 年龄比较 |
1.2 性别比较 |
2.临床疗效分析 |
2.1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
2.3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血脂疗效比较 |
2.5 治疗前两组B超比较 |
2.6 治疗后B超疗效比较 |
2.7 治疗前CAP值情况 |
2.8 治疗后CAP值疗效比较 |
2.9 中医证状总有效率比较 |
2.10 证候积分治疗前 |
2.11 证候积分治疗后 |
3.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结果分析 |
2.黄芪人参汤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
3.问题与展望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 .NAFLD的中医病名论述 |
1.2 .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NAFLD的中医病机 |
1.4 辩证论治 |
2.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进展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NAFLD的诊断 |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4 西医治疗 |
2.5 手术治疗 |
3.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10)非肥胖与肥胖型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血尿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设计 |
2.诊断标准 |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
2.2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NAFLD的定义 |
2.3 中医体质判定的标准 |
3.纳入标准 |
3.1 病例组 |
3.2 对照组 |
4.排除标准 |
5.收集资料 |
5.1 一般资料 |
5.2 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影像检查指标 |
5.3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 |
6.质量控制 |
7.统计方法 |
8.流程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
3 研究对象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
4 在性别和年龄中SUA水平的比较 |
5 非肥胖型NAFLD和肥胖型NAFLD的相关因素分析 |
6 在中医体质中SUA水平的比较 |
讨论 |
1 NAFLD的中医体质 |
2 NAFLD与SUA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关系分析 |
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研究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D]. 蔡秀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D]. 刘垚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安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回顾性研究[D]. 钟郁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中药代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乾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挖掘康良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研究[D]. 林月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罗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非肥胖与肥胖型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血尿酸分析[D]. 宋小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中医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 肝郁脾虚的症状论文; 胁痛论文; 湿热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