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中学生,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知书达礼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3-0129-02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学生的父母到城市打工,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很多学校纷纷尝试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只是初中学生的品德还不够稳定、不够成熟,导致文明礼仪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知晓率较低,行为实践较少,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呢?
首先,分析农村初中生缺乏文明礼仪的原因。
1.缺乏父母教育
由于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在他们年龄很小时就在外务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教育。一方面是父母离家较远,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则是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难以从文明礼仪方面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有很多坏习惯,如赌博、说脏话、吵架等,为孩子树立了较坏的榜样。另外,部分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不以身作则,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单亲家庭的家长,或宠爱自己的孩子,或过于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对于礼仪方面的教育却从不提及。就一般情况而言,当代中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本身不善于人际交往,又缺乏礼仪教育,在他们教育下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缺乏自我认知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不成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文明行为标准把握不准,有的学生将粗俗的行为当作“个性”,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出现说脏话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3.学校环境影响
(1)礼仪教育的忽视
学校德育工作不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主要表现为德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够,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学校一直强调要求学生“站有站相”,但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以一种怎么样的站姿作为学生的标准,却很少提及,并且学生改正不良站姿的机会少,缺乏训练时间。德育工作还主要局限在德育系统内部,专业教育、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自觉的育人意识,全体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还未形成。这就导致有些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过于简单化、粗暴化,不能用自身的“礼仪”形象来感染学生。
(2)教师礼仪教育的缺乏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然而,现如今的老师,多少缺乏了一些做老师应有的基本职业素质。
职业道德缺失。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当是学生的行动楷模。但当今的教师队伍中,仍有些教师仅仅将这一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和手段,并没有深刻体会教师二字的深刻含义和职业要求,缺乏职业道德,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职业责任缺失。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课堂上讲课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专业知识,照本宣科,表情冷漠,对上课缺乏激情,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把讲课当做例行公事,认为只要把课上完就完成了任务,不会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缺乏爱心。或者只将上好课作为自己评优评级的基本手段,一旦职称评上,就还原成原本了无生机的课堂。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多,鼓励少;说教多,尊重少;上课迟到、早退,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
职业形象缺失。由于教师在全国涵盖范围广,条件差距大,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师职业装,而所谓的教师着装要求,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有的一些教师职业形象要求差距甚远,着装没有遵循服饰礼仪的“TPO”原则,浓妆艳抹,职业形象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的教师甚至还出现嚼口香糖、坐桌子、插口袋、上课吸烟、接打手机等有失职业形象的举动。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街上仍然有随地扔垃圾,吐痰的现象;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在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席上,却让一位老大爷辛苦地站在车的通道上;看到有人摔倒却没有一个人去扶。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也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产生着不利影响。学校周边有很多黑网吧,部分学生到网吧上网,浏览黄色信息,并学习其他的不良嗜好,形成吃喝玩乐的坏习惯。作为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中的孩子们,看到了以上的一幕一幕,在他们的心中必然会留下痕迹。
其次,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一)教师是楷模,一言一行皆榜样。
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每位学生。教师只有从点滴做起,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礼仪之花才会盛开。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做好学生的模范和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陶和启迪,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思想品德放在第一,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做好其它的事情。为了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修养,我每天上下班都主动向学生问好,学生问好即以礼相答。在学生面前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任何情况下忌用不文明的语言,不发脾气,面带微笑;为了大家都能严格遵守纪律,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不迟到和早退,迟到了便向他们做检讨;为了让大家都言而有信,我言出必行,从不空表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身先士卒,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品德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处处是学生的模范,事事是学生的榜样。
(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落实文明礼仪常规,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为了让每位学生一进入初中就能及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一进学校,就要对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首先组建了班级第一个组织机构—“文明礼仪实施检查小组”,据此来更好地抓好文明礼仪教育的落实情况。之后,通过黑板报、观看青少年文明礼仪影视片、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讲故事、主题班会等活动全面铺开,教室、寝室、餐厅到处都张贴了各种文明礼貌用语,每月开展一次“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如学校设立“文明礼仪曝光台”,公布、分析校园不文明行为典型范例,评选出各班文明礼仪之星,给予表扬和奖励。总之,把学礼仪,用礼仪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与约束相结合,使之养成习惯,自成方圆。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绽放。
(三)家校沟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言行,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学校和家庭,学生的行为习惯受这两个环境的共同影响。学校和家庭经常沟通,便于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为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自己独立在家做一餐饭;给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洗一次被子等等。另外,学校和家庭经常沟通,能够发现彼此在教育上的漏洞,消除教育差异,形成合力。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用文化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熏陶。
思想品德修养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及提高的过程。它可以自动地指导人的行为,自觉地贯彻执行文明礼仪规范。文明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为人正直、礼貌待人、自尊自爱、热忱大方、助人为乐等教育,以追求至善至美的思想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文艺作品。如读诗歌、散文、听音乐、看舞蹈、看球赛、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艺术理论和鉴赏性的文章,从而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善与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礼仪素质与礼仪水平相应得到提高。
总之,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弘扬传统礼仪的需要。养成教育必不可少,必须有效开展,促使初中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践行文明礼仪行为。如果能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将尊师礼仪、课堂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与人交往礼仪、集会礼仪等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平时的班集体建设中去,将常规教育从礼仪文明角度去要求学生,定会对班集体的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教育功效。
论文作者:韦桂香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文明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校论文; 孩子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