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儿童期的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他们需要找寻一种新的表现自我的方式。这个时段,我们如果能进行一种起到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受到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审美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说教难以达到的。
如今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期,学生正经历着空前的观念和文化震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中学生。处于敏感年龄阶段的学生面对着万花筒般的多元观念,经常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而且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国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在十年内乱期间,美育更受到毁灭性的催残,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后果。
随着国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一台国家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它,声嘶力竭的“歌星”却能够吸引众多的歌迷。同样,在美术市场,一些追求利润的画店和画商更是不吝出资大量伪造名家字画。
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独立地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观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我任教的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首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作充分地了解,然后对作品进行分析,分析时及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
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如:凡高,尽管他只活了37岁,而且孤僻,自闭,精神分裂。可如果去真正地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相信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
凡高从小脾气古怪,长相难看,有时羞涩,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可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古皮尔画店工作时,批评顾客的爱好,而且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贫苦的学生就没有向他们收取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传教士,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我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花瓶的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能自然的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能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二、在进行欣赏教育时,应让学生允分地了解中国艺术,以提高民族荣誉感
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实际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一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们国家的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画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中国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以上是我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学生论文; 艺术论文; 美术论文; 凡高论文; 中国论文; 他在论文; 画家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