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财政运行状况分析及1995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状况论文,财政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财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正常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1994年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的重大改革,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了税收体制,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修订了个人所得税,为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和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创造了条件。分设了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从组织上完善了税收征管体制。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有利于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为实行政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了促进作用。
从一年来实际情况看,财税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尽管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使改革方案没有发生大的扭曲,搭起了新财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宏观经济环境并不宽松的条件下保证了新体制的平稳运行,没有给经济生活造成大的震荡,没有对物价水平带来冲击,没有影响生产和流通;没有影响预算执行。不仅使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而且在总体上也没有增加企业的负担。税收、预算、国库等方面工作也都按照新税体制的要求逐步转入正常进行。这次财税改革还带来了其他方面的积极变化。各地党政领导更加重视财税工作,税收流失情况明显减少,一些地方和企业已开始按新机制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
1994年预算执行情况总的说是比较正常的。在新的财税体制下,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国库券发行任务顺利地超额完成。1-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8.9%,财政支出增长22.1%,情况比预料的好。在各地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进一步落实各项增收节支措施,全年财政收支差额可望控制在预算之内。
当然,在新体制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财税改革方面,从总体上看这次财税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不能估价过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分税制财政体制在省一级虽然确立起来了,但有些地区省以下的分税制体制还没有完全到位,有些具体规定还不够规范、合理,有些地方仍在沿用包干办法。新老财政体制还在双轨运行,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二是新税制在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比如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期初存贷扣税等问题尚未最终解决,一些地方对新税制进行变通的状况也未根本制止。三是深化财税改革在许多重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问题,财权和财力分散问题,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调整问题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税制和分税制改革主要是规范政府的税收分配形式,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对增强国家财政的分配职能起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参与分配的份额不断减少,其他部门直接参与分配现象日趋严重,游离在国家预算之外的各种名目的收费、基金、集资越来越多,使国民收入再分配出现“短路”,严重弱化了国家财政在收入分配中的主体地位。基金、收费等不规范的非税形式分配过多过滥,不仅分散了国家财力,侵独税基,导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财政职能弱化,而且由于脱离财政监督,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膨胀的主要原因。总之,巩固已取得的财税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和深化财税改革的任务仍然是相应繁重的。
在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方面,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低,困难继续加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县级财政也比较困难;企业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仍然制约财政收入的增长;企业欠税数额很大,偷税、骗税等收入流失问题尚未妥善解决;财政支出居高不下,铺张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二、1995年财政经济趋势展望
(一)1995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与1994年相比有许多有利条件。
1。1994年实行的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1995年在继续深化宏观体制改革的同时,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使微观基础和宏观调控体系相适应,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较好的体制条件。
2。近三年来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万亿元,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1994年又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邮电通信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加,这些部门的瓶颈约束现象不同程度地有所缓解,增强了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3。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使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的并轨一举改变了我国外贸逆差的状况,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进口支付能力增强,国内需要的一些重要商品可以通过进口以平衡供求关系。
4。国际环境比较有利,西方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期,东亚、东南亚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世界贸易总量扩大,这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来华投资不断增加,有利于我们有效地利用外资。
(二)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1995年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仍是通货膨胀问题。近年积累下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物价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滞后指标。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过度膨胀,历年过量发行的货币尚未完全消化和价格改革较大力度推进,必然会在1995年的价格水平上继续有所反映。二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改变,重要农产品供应仍将偏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进口,也受到国际市场货源、价格以及国内承受能力的制约,三是各方面要求调价的呼声很高。比如有些地方对企业经营亏损、建设资金缺口等,通过涨价找出路、转移负担的利益驱动很难控制住。四是政府调控价格的手段还相对薄弱。这些因素表明,1995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从财政发展趋势来看,1995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这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我国各类经济组织的增多和各地财源建设项目逐渐发挥效益,财政收入会有更多的来源,财政增收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但也存在一些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比如1994年为了使财税体制改革顺利实施,采取了一些过渡措施,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仍然保留到1995年;工商税收在经过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基数较大,增长率会有所下降。另外,1995年对非国有企业免征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资金,也将减少财政收入。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预计1995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将低于上年的增长速度。从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来预测,参照1980-1994年财政收入(不含债务)对GDP的弹性系数,再考虑前两年财政收入有超前增长因素,估计1995年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大体为1:0.6。即GDP每增长1%,国内财政收入大体将增长0.6%。如果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估计1995年实际财政收入可望比上年增长12%。由于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财政支出需求压力较大,控制财政支出过快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环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上述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1995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有利于经济改革和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当前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因此,1995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环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一认识,把坚决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的基本宏观政策目标。这是因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加剧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扭曲分配关系,直接危害广大群众利益。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不会自动停止,而且极容易形成工资和物价的交替攀升,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轮番涨价,抑制的难度和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甚至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这种不良循环状况,我们要尽力避免。因此,各地各部门都必须统一认识,坚决抑制通货膨胀。1995年要合理控制经济增长率,着重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不要片面追求短期的速度。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财政收支差额和信贷规模,力争使过度的物价上涨率有明显下降。当然,在抑制通货膨胀时,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否则不利于发挥资源潜力和增强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
(二)在保持经济总量大体平衡的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保持社会总量基本平衡。同时,要针对当前总量平衡关系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障碍是结构性矛盾的实际情况,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努力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把加强农业的政策重点放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保护耕地、恢复和稳定粮棉种植面积、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等方面,力争1995年粮、棉、油、菜、肉等主要农产品获得增产。二是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财政安排的投资和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都必须用于重点建设,保竣工投产,并且要引导社会其他资金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那些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和开发中西部资源等方面国家迫切需要的项目,坚决刹住滥搞开发区和大量兴建高档住宅和娱乐设施之风。三是按照市场要求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对滞销积压产品要限制生产,努力增加有效供给。
(三)在财政方面,要根据抑制通货膨胀的要求,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改革,逐步理顺分配关系,使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国家财政稳定发展。
1。要巩固和完善1994年已经出台的各项财税改革,并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改革,争取在某方面有新的进展。坚持实行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解决分税制实行后原体制遗留下来的有关问题,完全实现向新体制的过渡。着手研究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问题,原则上中央应办的事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央财政不再负担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开支。按照因素法适当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补助,并为逐步实行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积累经验。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省以下分税制改革;继续研究处理1994年新税制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快完善流转税制。要继续解决好增值税征管中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期初存扣税等问题,尽快建立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识伪交叉稽核体系,同时要抓紧清理各种税减免税政策,研究改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办法和出口退税办法;积极参与和配合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
2。努力增收节支,保证1995年国家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要结合完善税制的工作,加强税收征管,通过严格管理和先进征管手段的运用,挖掘增收潜力,并且把1994年形成的欠税要尽快清收回来,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财政支出安排要继续坚持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按照《预算法》,增强各方面的预算约束观念,确保支出安排不突破预算数额。
3。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完成国债发行任务。1995年的国债发行数额较大,能否顺利发行直接影响到中央财政收支平衡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影响到治理通货膨胀的成效。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总结1994年成功发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推进国债发行方式的改革,促进国债发行的市场化和增强国债的流通性,以确保国债的顺利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