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正确认识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央已经明确决定,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是企业改革,这是对改革认识的又一大深化。
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及重点突破企业改革,已经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到了需要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进行研究、探讨和探索的地步。改革的整体推进是为了重点突破,当前,一切改革的推进,都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和服从于重点突破国有企业的改革。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已经到了制度创新的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建制”必须搞好“四句话”,其中之一就是要搞好“管理科学”,它是“建制”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建制”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搞好“管理科学”又是重中之重的基础性保证。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管理科学,就成了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课题。下面,我就谈谈对这个首要课题的一些粗浅认识与理解,作为提出问题,抛砖引玉。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四、五”的企业制度
为什么要提出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呢?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大必然要求”:一是我国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二是客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产品计划经济体制改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深化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了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专门为它设计了“基本框架”。这个经济体制“新大厦”的基本框架,要求必须搞好“五个主要环节”,或者说建立好。“五根主要支柱”,而其中的第一根“顶梁柱”,就是要建好现代企业制度,换句话说,就是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不建立或建不好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就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不能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就实现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改革的“新目标”。显然,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建制”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的现状仍然很困难,问题仍然还很多,甚至有人说还有“越来越困难”的趋势。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是,如观念转变慢,机制转换慢,亏损面较大,亏损额较多,产品不对路,库存积压多,装备较落后,冗员比较多,劳动效率低,社会负担重,经济效益低,三角债严重,资金紧缺等等。虽然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很复杂,但绝大多数是从旧体制转到新体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是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说明,现有的企业制度已经明显地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制度创新的紧迫性。
所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我国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制度创新,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否则现代企业不仅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也就不成其为现代企业了。
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呢?现在有一种误解的舆论与实践,以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将所有企业实行“公司化”,而公司化就是都搞股票上市。这显然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错误理解,是一种误导。要知道,“建制”是所有企业改革与努力的方向,“改制”只是部分国有企业的事情,“上市”则更只是改制企业中的少部分。因此,“建制”≠“改制”≠“上市”。
现代企业制度是针对企业制度来说的。企业制度有多种多样的,而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企业制度,它是具有“一适应,四句话,五特征”要求的企业制度。
所谓“一适应”,是指它不仅要适应一般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是说,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肩负着一项重大的探索任务,即要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有效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保持公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相对优势,保持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所谓“四句话”,是指它要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在这里,首先要认识到“四句话”是个完整的体系,哪一句话也不能缺少;其次还要明确每句话在“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中,产权清晰是前提,权责明确是核心,政企分开是关键,管理科学是基础。因此,“四句话”都很重要,都必须搞好,否则“建制”就建不好,这根“顶梁柱”就立不起来。
所谓“五特征”,是指它要体现出“五大特征”的要求。第一,它应是产权关系明晰的法人实体企业,即拥有所有出资者所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并以此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第二,它应是依法“两自”的法人责任企业,即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并承担对出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第三,它应有明确的出资者的权益和责任,即出资者享有其出资额所有者的权益和权利,并负其出资额的有限责任;第四,它应是政企职能完全分开的生产经营性单位,即完全按市场需求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不再直接干预,资不抵债时就依法破产;第五,它应有一套科学的企业管理及机制,其中特别是有效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具有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搞好“五制”:一是企业法人制度,二是有限责任制度,三是企业组织制度,四是企业领导体制,五是企业管理制度。
总之,上述“一、四、五”的要求,首先是必须符合“四句话”,其次才能具有“五特征”,最后必然达到“一适应”。因此,是不是建好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主要标志并非看它是不是改成了公司制,而是要看它是不是达到了“一适应”,是不是符合了“四句话”,是不是具有了“五特征”。
当然,从长远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个动态的概念。因为,说到底,现代企业制度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体现。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达到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因此,体现生产关系一种具体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必然会有新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管理科学是“二、二、四”的最新管理科学
上面已经说到,现代企业制度含有“四句话”,这里我主要谈谈对其中“管理科学”这句话的认识与理解。
为什么要提出“管理科学”问题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二是当前企业现实的迫切需要。
管理科学对于“建制”来说,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性的保证。虽然不能说有了管理科学,“建制”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现代企业就可以搞活搞好了,它确实不能“包打天下”,不是充分的条件。但是,没有管理科学,“建制”肯定建不好、建不了;现代企业即使活了,也肯定活不好,活不长。管理是任何人群组织都不可缺少的主要“器官”,企业是一种人群组织,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主要的人群组织,没有管理的现代企业是不可思议的,同样没有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不可想象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艺术”,作为一门边缘科学,同样也是生产力。人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为什么向它要能得到效益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它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这门科学不仅能出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增效益,即通过它科学合理的组织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以达到增效益的目的。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的企业,由于管理及其水平的不相同,企业的活力不一样,经济效益不一样,甚至有着天壤之别。这种事例几乎到处可见,如全国同时同水平甚至同地方引进的“阿里斯顿九兄弟”、“利勃海尔三兄弟”,五十年代从“老大哥”那里引进的“棉纺织几姐妹”,近年来各行业不断出现的“大战”,其“外因”条件基本差不多,改革的背景也大体相同,就是因为“内因”条件不一样,管理各自不一样,管理水平有高低,“内功”有差别,结果出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声名显赫,有的偃旗息鼓,有的甚至消声匿迹了。它充分说明,“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没有这个相应的条件不能变;“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这个根据不相同,事物变得好坏快慢肯定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苦练内功”的道理。
目前,国有企业确实很困难,但到底“困”在哪里?“难”在何处?“出路”又在何方?虽然看法很多,众说纷绘,但有一点大家还是有共识的,这就是改革越来越深入,企业的自主性越来越大,“婆婆”的各种干预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自我感到理不直、气不壮了。
在这种“外因”条件虽然还不很完善、还不很完美,如政企职能尚未完全分开,产权关系远未达到明晰,权责也没有完全明确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内因”确实越来越在“升位”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管理科学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越来越摆到了现代企业的面前及议事日程之上了。在这种“内因”越来越转化为矛盾主要方面,“外因”还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能不能走出困境,能不能增强其活力,能不能提高经济效益,“抓管理,练内功”确实成了很关键的一着棋,确实是一步好棋。谁要抢先下好了这一着棋,谁就肯定能争取主动,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谁就肯定会占有相对的优势;如果谁还在那里傻等“外因”条件的再完善,再完美,“等着天上掉馅饼”,谁就肯定会错过时机,就肯定会被动,就肯定难以走出困境,就肯定没有什么“戏”。要知道,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这样,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这样,它只认“名家贵户”,只搞“锦上添花”;它不管“扶贫政策”,不搞“雪里送炭”;它更不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杀富济贫”,“消灭差别”以及“父母般的关怀”。
这里的“管理科学”是什么含义呢?总的来说,它是符合“三新”要求的管理科学:一是符合新机制,即转换后的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二是符合新制度,即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三是符合新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句话,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科学。这种管理科学概括起来主要应把握好“二、二、四”,即“两个不同,两个重点,四个因素”。
所谓“两个不同”:一是它与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管理科学”不同;二是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科学”不同。
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管理科学”提法,是在传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近代工商企业的出现,对工商企业的管理,漫长的历史时期均处在传统经验管理的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才把经验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管理”的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在“动时研究”的基础上,达到了“按标准干活与按劳动取酬”的科学化,它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劳动管理的内容范围。
随着“科学管理原理”的广泛推广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管理”也就发展为“管理科学”的提法,并与相同时期“行为科学”的出现,构成了“现代管理”的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前者着重研究对“物”的管理,后者着重研究对“人”的管理;到了六、七十年代,“现代管理”又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了“最新管理”、“系统管理”等提法,即进入到了“最新管理”阶段。
由此可见,上述“管理科学”的提法,是企业管理发展史上一个阶段的历史性概念,是与“行为科学”派相对应的一个学派,是侧重研究对“物”的管理科学化的。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科学”,是个新概念,它不仅要研究对“物”的管理科学化,而且还要研究对“人”的管理科学化,它是相对于两方系统学派所说的“最新管理”的含义,是指整个企业管理要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和中国化的含义。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科学”提法,是指建国后和改革前这段时期的企业管理老概念。解放后,我国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原苏联“老大哥”那里“搬”进来的;二是从革命根据地“留”下来的。但四十多年来实际上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前者,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企业管理。这种体制下的“管理科学”,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体会,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工厂式”管理,“生产型”管理,完成国家生产计划任务的“任务式”管理,“效率型”管理。后来在“念念不忘”和“史无前例”的阶段,工厂也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层单位”,这样又加上了一种政府“附属物”的“职能型”管理和“小社会”的“职能型”管理。
由此可见,上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科学”,不仅没有解决管理“企业”的科学化,而且也没有解决管理“工厂”的科学化。说白了,它只是一种“听喝式”管理,“执行性”管理,“要我管”的管理,甚至可以说是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管了不老少。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科学”,是真正“企业式”管理,“经营型”管理,“自主型”管理,“效益型”管理,是“我要管”的管理。它不仅要研究解决管理的科学化、中国化问题,而且还要研究解决管理“接轨”的规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问题。
所谓“两个重点”,是指企业管理工作要围绕的两个重点,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一是低成本问题,二是高质量问题。这一低一高,不仅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
大家知道,企业是盈利性单位,它必须讲究盈利,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否则,它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企业又是个服务性单位,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器官”,它必须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否则,它就没有必要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对社会无用的“器官”,尤如人体内的“盲肠”一样。这样,“两个存在与发展”,就必须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企业才有可能,也才有必要达到生存与发展。因此,“两个重点”也应是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的,换句话说,是在一定条件下相统一的重点,即成本--质量,或质量--成本。不少企业的管理成功之处,都是同时实行了“两个否决法”,道理就在这个地方。既不是不顾质量的一个“成本否决法”,也不是不顾成本的一个“质量否决法”,而是在一定目标成本下的质量越高越好,或在一定质量标准上的成本越低越好。
要解决好上述“两个重点”,就必须发挥管理的“两大功能”:一是管理“物”的科学的方法性;二是调动“人”的充分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又有方法性,不仅“两个重点”工作可以搞好,企业管理的其他工作也完全可以搞好。当然,如何才能发挥好管理的“两大功能”,这就要看每个企业对“两性”的管理水平如何,就要看每个企业如何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创新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色如何。无数的经验说明,成功都一样,原理都一样,高招各不同,实际各不同,妙在于应用,关键在特色。
所谓“四个因素”,是指对管理内容的抽象概括,是最新系统管理理论的说法。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开始是“一因素论”,认为管理就是对“物”的因素的管理;后来发展到“两因素论”,认为管理是对“物”和“人”两大因素的管理,并且由“两因素平行说”发展为“以人的因素为主体的两因素说”;再后来发展为“三因素论”,即是对“人、物和环境”的三大因素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等环境下的,环境不仅对“人”的因素有影响,而且对“物”的因素也有影响;管理科学的最新发展,提出了“四因素论”,即除了上述三因素以外,又增加了对“信息”因素的管理,这是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提法,是“信息爆炸”所要求的,特别是因市场信息的“快速、准确”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四因素论”也可以叫做最新管理科学论,这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而管理的理论。
只要人群组织存在,管理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管理科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与形式,将会不断地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