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答题失误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答题的失误,不仅反映了考生的学的情况,也反映了考生所在学校的教的情况。本文试以江苏省历史高考60301份答卷为例,就答卷中的典型失误作一分析,并就其所反映出的、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从以上统计就可看出,今年历史高考答题的典型失误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有关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准确记忆,反映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薄弱。
例如,第35题,有31%和55%的考生认为《史记》和《后汉书》也能查到“王莽改制”的史实。还有25%和11%的考生认为《汉书》和《资治通鉴》查不到“王莽改制”的史实。只有27%的考生选对正确答案。说明绝大部分考生不熟悉《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等有关史书所涉及的起迄时间,不清楚这一类重要的基础知识。第31题和第44题的失误也显示出有20%和31%的考生不记得慕尼黑会议召开和德国吞并捷克的时间;有60%的考生不熟悉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
这些失误说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确有一种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倾向。有的人认为,现在历史高考主要考查能力,因此没有必要认真记忆知识点。一种“淡化知识点”的说法也在各校流传开来。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因为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知识是能力考查的载体。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中,有80%以上的题目是直接测试对历史知识要点的记忆程度和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的。因此,在历史高考复习中,不应该放松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知识要点该记的就要记,该背的就要背,更重要的是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上深刻理解。
二、容易混淆名称相近或性质相似的历史名词或历史现象。反映在历史教学中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第1题有44%的考生误选了A项“普遍使用打制石器”,其失误原因就在于混淆了“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这两个名称相近的历史概念。再如第39题,有58%的考生误选B,67%的考生误选D,其根源就在于把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混淆起来了。同样的失误在其他试题中也有表现,如第6题有一半以上的考生把唐玄宗在民族关系方面的政绩与唐太宗的混为一谈。第8题有22%的考生混淆了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地理位置,第24题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不会区别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第41题有33%的考生不会分辨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这一类型的失误,主要反映了学生在掌握和巩固历史知识过程中的偏差。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等办法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学习者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张冠李戴,前后颠倒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名称上相近,如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以及性质上相似如袁世凯篡夺清政府实权的原因和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政权的原因等类似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点如果在时间上又恰恰前后相承,在教材中同时出现在一个子目的时候,混淆的概率就更大,如今年第39题有关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以及去年第32题有关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结果,这两题答对的考生均在30%以下。
它启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注意中外古今历史的比较,从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认识历史的规律性。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到与前面名称上相近、性质上相似的历史知识,要注意比较,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弄懂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其印象。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则要按照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整理和辨析,从深度与广度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理解有误,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如:第40题只有28%的考生选对正确答案ABC,也就是说,还有72%的考生不会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对其外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说明大多考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缺乏深刻性与准确性,对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概念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与认识。第12、21、24、26、27等题的失误均反映了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存在着问题。
同样,考生在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和史论依据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第38题,它的题干就是一个历史结论,要求考生结合相关的理论和历史知识对其结论作出解释。考查结果表明,59%的考生不能正确分辨政党与团体的本质性区别,将A作为正确选项。分别有2%、23%和30%的考生没有把B、C、D作为正确选项,即一半以上的考生没有理解政党组成的要素及其相关的史实依据。类似的失误在15、20、23、28、25、43和44题都有鲜明的体现。
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是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这一类试题的考查有所加强,可以说,选择题中的难度值就是由它们所决定的。考查结果显示,考生在选择题中的失分也集中在这些试题上。这些失误,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没有讲清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本质和特征,没有讲清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对隐性的知识内容挖掘不够。反映在学的方面的问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没有掌握教材中哪些是史实部分的内容,哪些是观点方面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较为缺乏。
它启示我们,凡是课本上的历史概念,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或具有一定广泛性及理论含义的概念,如“冷战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必须要弄清它们的实质和特征以及种种表现形式,以求得其内涵和外延的正确把握;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结论,不仅要在“是什么”的层次上认真掌握,更重要的还要在“为什么是这样”的层次上理解,要知道这些结论所依据的史实和理论。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唯物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对有关平行因素进行分析,分清其主次关系、质量关系和程度关系。
四、审题有误,不熟悉有关题型的解题技能和答题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审题和答题的心理和技术方面的规范训练。
例如,第48题第①问,题目要求考生“概述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的具体表现”,但有些考生由于没有注意审题,导致了两大错误:①时间上,用大量的篇幅概述明清以前的内容或明清以后的内容,结果洋洋800多字没有一个得分点;②内容上,大量写入有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代表人物的知识点,影响了答题时间。第49题也是这样,绝大部分考生没有按照题目所设定的要求展开,而是按照课本的叙述,所述内容与标准答案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在答题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会按照题目要求的形式组织答案。如第45题,题目中明确要求答案要成文,但有许多考生仍然按照要点式叙述,中间没有连接词,白白地丢失了“成文”分。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尚有不少考生由于应试素质差,导致了失分。我们在答卷中发现,在多项选择题中,江苏的考生共有607人次选单项,有650人次空选,总失分达3772分。这些考生可能是因为粗心漏涂了答案,还有的考生因为没有把握好答卷的节奏,最后一题交了白卷。
这类失误给我们的启示是:高考复习中应该认真注意审题和解题技能方面的训练和指导。一方面要对高考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基本清楚命题的思路并由此明确正确的复习方法;另一方面在平时的练习中,要通过讲评试卷这一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解题和审题方法、技能、思路的训练,以及答题要求、技能的规范化训练,并培养起良好的应试的心理素质,以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