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经验数据
李彩红(郑州西亚斯学院 郑州 451150)
内容摘要: 不同阶段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以我国24个重点城市的2007-2016年相关数据,分别使用区位熵指数(LQ)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4个城市的产业集聚度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合肥、银川、西宁等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整体上我国24个重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24个重点城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前阶段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区位熵指数 数据包络分析
引言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集聚力大于分散力空间中的经济活动就会趋向集聚,反之经济活动会分散化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Krugman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在高度集聚的空间里劳动力市场以及基础设施、知识、技术等要素能够实现高度共享,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外溢、集聚以及企业间生产活动的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但是,他同时指出随着有限空间内经济活动集聚程度和规模不断提升,会导致空间的土地面积、公共服务、环境承载力等因素难以承载,此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会产生拥挤效应,导致生产要素向外围分散化,导致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80万亿,位于世界第二位。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集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这些产业集聚化程度的提升是否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并不多,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行业对行业集聚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Futagami(2013)以市场规模代替行业集聚程度,以经济发展水平替代全要素生产率,探究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市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业集聚的提升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Brulhart(2015)以欧洲的就业密度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以经济增长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在0.43左右。我国学者唐根年(2010)以我国制造业为例探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他认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过高,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因为产业集聚程度的过度提升而难以提高。王燕等(2012)同样以制造业为例探究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她以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了双门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双重门限效应显著。于斌斌(2015)研究发现我国产业集聚化程度提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N”型关系。屈小娥等(2018)探究了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行业的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部分行业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张超等(2018)以四川省制造业为例探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卢飞等(2018)认为产业集聚在初期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后期会形成拥挤效应,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表1 2007-2016年我国重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度
表2 2007-2016年我国24个重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学者们对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很多学者使用了市场规模、经济增长分别替代产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做法是否合理还有待证实,本文借鉴屈小娥等学者的做法对我国产业集聚度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能够提升研究的准确性。
圆通的网点布局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在嘉兴,网点分布较小且较为稀疏,分布在在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和秀洲五个地区。网点数量少,一个网点支撑着很大一片服务范围,网点的人员、设备和信息存在较多重叠的区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农村这种经济和交通网络都不发达的地区,业务量小,派送距离大,对于快递企业来说派送花费的时间长,成本高,利润少,因此农村中基本上没有网点的设置,很多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就近的城镇取件。
产业集聚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一)产业集聚度测算
本研究主题是产业集聚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而不同产业的集聚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我国行业范围、种类较多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因此行业的选择十分关键,该行业必须与其它产业关联性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将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在三次产业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称作生产服务业或者生产者服务。因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的中间投入的特性,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为经济实现增长,也关系到能否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本文选择生产性服务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在铁路线路运行中,道岔具有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和使用寿命有限等特征,是铁路轨道的主要薄弱环节之一,针对地区线路实际情况,制定道岔设备维修与养护计划,完善铁路道岔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是提升铁路轨道运行寿命的重要途径。新疆地区在地质和气候环境上较为恶劣,铁路运行对轨道和设备的需求更高,铁路道岔设备维修养护工作的展开,要在综合考量地区环境与线路实际的基础上展开。
数据包络分析(DEA)不需要估计生产函数的设置以及要素参数的选择,只需要根据投入以及产出的相关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生产性服务产业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因此本文选取24个城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产值(亿元)作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主要指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因此本文选择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行业固定资本投入(亿元)作为投入变量,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将投入与产出数据导入DEAP2.1,软件能够输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限于篇幅本文仅整理了2007-201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表2所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四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应支持图书馆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发表研究成果[4]。 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学术会议的重要性。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把参加学术会议算为科研积分,规定: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每次积2分;参加省级学术会议,每次积1分。但个人所得参加学术会议部分年度总积分不超过4分[5]。由此可见,国家和高校是鼓励图书馆员参加学术活动的。
本文基于北京、天津等24个重点城市的2007-2016年产业集聚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面板数据探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开发投入以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研发经费投入以及本科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使用GDP、RD以及GL表示。由此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LQ)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相关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如式(2)所示:
(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学术界常使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为增长会计法和经济计量法,增长会计法考量的要素数量较少,计算简单,可能造成计算结果较为粗糙。经济计量法考虑的要素种类较多,运算较为复杂,但是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因此本文选择经济计量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经济计量法又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参数法对数据的要求较为严格,涉及多种要素的投入与产出,计算量较大,而非参数法在保障计算结果准确的同时又弥补了参数法计算量大、要素要求严苛的弊端,因此本文采用非参数法对我国24个重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碑刻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其词汇特征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鲜明特点,是构建科学的词汇史所不能忽略的,而对其进行断代的系统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处。碑刻产生时间较早,但到东汉进入第一个高潮期,这时期碑刻数量巨大,在文体上亦趋于固定,其语言研究价值尤其是其词汇研究价值亦已越来越引起学界重视。东汉碑刻中有许多未为辞书收释的词语,笔者兹择取前贤时彦未及的此类词语12条试加考释。
式(1)中,LQ为地区产业的区位熵,也就是产业集聚度,eij为j地区i产业的产值,ej为j地区的总产值,Ei为全国i产业的总产值,E为全国的生产总值。值越大表示该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本文收集了2007-2016年我国北京、天津等24个重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产业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按照式(1)的方法,利用EXCEL对24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2)施肥时间不当。部分果农施肥随意性大,追肥时间因个人资金、劳力而定,秋季基肥因果实采收等原因,常常推迟到第2年春季施(或干脆不施),打破了苹果树的“生物钟”,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不利于树体生长。
如表2所示:整体上我国24个重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北京、西宁以及呼和浩特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
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置
如表1所示:2007-2016年我国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合肥、银川、西宁等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
其中,C为常数项,b为相关系数,a为随机误差项。
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为产业集中度指数(CRn)、区位熵指数(LQ)、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空间基尼系数(G)以及地理集中度指数(EG)。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区位熵指数(LQ),该方法较为成熟,操作简单,结果精确,因此本文也使用区位熵指数(LQ)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的集聚度,其基本原理如式(1)所示:
(二)变量单位根检验
对模型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结果均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标准,说明TFP等变量为平稳变量,式(2)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三)模型输出结果
利用Eviews8.0对本文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模型(1)和(2)是仅考察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模型(3)好(4)添加了GDP和科研经费投入数据探究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科研经费投入增长也会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模型(5)和(6)添加了受教育水平,结果与模型(1)、(2)、(3)、(4)相似,同时也说明了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文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本文使用区位熵指数(LQ)方法对我国24个重点城市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合肥、银川、西宁等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使用DEA方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24个重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北京、西宁以及呼和浩特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我国24个重点城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增长。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适度引导产业集聚。当前阶段我国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规划的形式鼓励产业集聚,但是要保持在一定水平内。第二,加强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扩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能够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第三,提升我国受教育水平。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我国政府应当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而逐步提升我国整体受教育水平。
表3 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 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回归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屈小娥,胡琰欣,赵昱钧.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长短期行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2.周五七,朱亚男.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宏观质量研究,2018,6(3)
3.肖兴志,李沙沙.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纠正效应:线性抑或非线性?[J].产业经济研究,2018(5)
4.杨仁发,张殷.产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9)
5.胡浩然,聂燕锋.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与企业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开发区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8,40(4)
6.龚文龙.产业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商业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7.关秋燕.中国东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A790035)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