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理论创见——读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见论文,生产关系论文,一个重要论文,性问题论文,两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认为,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抓住了破除“左”的错误思想的要害与关键,在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开拓了新思路。
《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是张闻天同志在长期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63年4月10 日写成的一篇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科学论著。此作篇幅不长,但内涵深邃而丰富,在经济学基础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一、破除“左”的错误思想禁锢的一个关键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相当长时间里,流行着如下一些倾向:片面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谈论生产关系;片面理解生产关系,夸大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作用,忽视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面的经济关系的研究;片面理解所有制关系,把所有制仅仅理解为财产的归属,进而把所有制的改变完全看成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扭曲甚至荒唐的现象: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反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掀起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革命”运动,鼓吹“穷过渡”,企图尽快建立“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甚至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上,只讲对立,不讲继承,反对发展商品经济,大批所谓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等。不难看出,这完全是一种“左”的错误理论和政策。它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众所周知的。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所以,若要从根本上纠正上述“左”的错误,必须从基本理论入手,澄清是非。张闻天同志1963年撰写的《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一文,就是抓住生产关系这一关联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范畴,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研究的成果,从理论渊源上深刻地批判了上述“左”的错误倾向。正如张闻天同志所说的:“如何解决争论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在于正确认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1〕
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其核心部分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层涵义:
1.生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即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技术情况和需要而形成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一般”,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这方面的生产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方面,可以称之为生产关系一般或者一般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永久性(或继承性、连续性)和易变性(或灵活性、进步性)。二是特殊的生产关系,即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所有关系。所有关系不是简单狭义的,而是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具体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作为所有关系的生产关系,具有暂时性(历史性)和相对稳定性(保守性)。
2.上述生产关系内在的两个方面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表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后一个方面的矛盾只能在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中表现出来。
正如张闻天同志自己所概括的:“生产关系内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关系的两重性。”〔2〕
从以上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它为什么能够成为从理论上破除“左”的错误思想禁锢的一个关键点。
首先,按照张闻天同志的观点,生产关系本身包含着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关系内在的两重性的矛盾集中表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中,“生产力方面,不是片面起决定作用,而是最后起决定作用”〔3〕。据此推而论之,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必然导致对发展社会生产力予以高度重视,从而得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论。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借口“生产关系”如何如何重要,而大批所谓的“唯生产力论”和反对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理论根据。
其次,既然生产关系包括一般的生产关系和特殊的所有关系这样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内容和形式、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且所有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而且所有关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保守性)的特点,那么,这就足以表明脱离生产力,脱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孤立地、不停顿地追求所有制“升级”,搞“穷过渡”,是极其错误的了。
再次,按照张闻天同志的分析,生产关系中表现生产力的部分具有连续性、继承性的特点,而表现所有制关系的部分具有特殊性、历史性的特点。生产关系的两重性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任何社会都是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因此,那种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只讲否定不讲继承,只见个性不见共性的社会主义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生产关系是社会层次结构的重要层面,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中介环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所以,生产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基础理论。对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与我们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水平关系极大。正因为如此,对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如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有过多种表述。总的观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联系生产力以及上层建筑。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和性质,则着重强调的是一定历史阶段在生产中形成的特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甚至说:“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4〕。虽然马克思肯定过“生产一般”, 但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一般”,因而“生产一般”往往被理解为只是生产力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比较忽视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往往脱离生产力孤立地考察生产关系。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明确把生产关系从性质上划分为两个方面,并且用“生产关系两重性”这样高度概括的科学术语来加以表达。“这两个方面就是,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方面和所有关系方面。”〔5〕这两个方面的矛盾, “不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6〕。 这样的科学分析,就把对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进而把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向前深化了一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区别,有联系,更是相互渗透的。生产力不是游离于生产关系之外,而是辩证地蕴含于生产关系之中。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研究生产关系。正如张闻天同志所指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的规律,即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关系的对立统一的规律。”〔7 〕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按照这个理解来学习政治经济学,就会既重视生产关系的作用,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又能够理直气壮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过去一段长时间里,主要的错误倾向是片面强调甚至夸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和对立,忽视二者客观存在的共性和继承性。在生产力方面承认二者的共性还可以,在生产关系方面承认二者的共性就难了,甚至被视为异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种认识和传统的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如前所说,马克思肯定过“生产一般”的提法,分析过社会生产中四个环节的一般关系,甚至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产阶级经济的范畴适用于一切其他社会形式”〔8〕。 但是, 在分析生产关系时,他突出强调的是其特殊性、历史性、 暂时性。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面临的革命任务看,这种看法是不足为奇的。但这种看法所包含的某种局限性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不能不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上多次进行的无谓的争论就是证明。当然,二者的区别也是不可抹煞的。
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将生产关系科学地区分为一般和特殊两个部分,并且以此为指导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得出了新的结论。他指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重性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规律,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研究的主题。”〔9〕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但是, “这里被消灭的是生产关系的特殊,即所有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一般;那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一般不但不能消灭,而且还要继续保存和发展下去,不过要在另一种所有关系,即社会主义的所有关系的特殊形式中表现出来而已。这是社会生产的继承性、连续性的表现。这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10〕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在生产力方面存在共性,而且在生产关系当中也存在共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在生产力方面,而且要在生产关系方面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十分明显,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还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论。这表现在它通过把社会的生产关系普遍地划分为一般和特殊两个部分,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单在生产力方面,而且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存在着继承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趋势。以往的理论已经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根本矛盾,这个矛盾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一定历史阶段),通过人民群众的斗争,才能得到解决。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须而且能够通过人与人的矛盾和斗争来解决?按照对生产关系的传统理解(不存在两重性),在逻辑上是难以得出这个结论的。只有将生产关系划分为直接表现生产力的部分和表现所有关系的部分,才能够合乎逻辑地得出以上结论。关于这个问题,张闻天同志指出:“不是人与物的矛盾,而是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阶级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没有这种内在的矛盾关系,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运动和发展。”〔11〕
三、开拓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思路
张闻天同志研究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在文章的最后指出:“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我认为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脱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脱离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使它简单化和片面化,就会使它失去内在运动的源泉,使它不可能正确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但这是另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12〕。张闻天同志在这篇论著中虽然没有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但他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一系列科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开拓了新的思路。
第一,应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全面展开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研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同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表现生产力的一般生产关系,其中包括“生产一般”即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自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还有表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般的各种经济关系。对这一方面的生产关系,我们过去是忽视甚至是排斥的。现在开始重视起来,但研究得还很不够。有许多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问题、流通问题、金融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另一方面是表现社会主义所有制性质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还有进一层的特殊性,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对这一方面的生产关系,过去虽然谈论得较多,但由于受僵化思想的影响,研究得也很不深入,同样需要加强研究。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共同富裕的实现规律等,都是亟须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在这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这样两个方面如何实现有机的结合。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而实现这个结合的关键,又是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尽快实现有效的对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从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第二,应重视对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共性和个性的研究。
就基本的社会制度而言,或者说就生产资料和生产品所有的生产关系而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主要是所有制性质和收入分配原则的区别。认清这个区别是十分必要的。不要淡化这个区别,更不应该抹煞这个区别。但是,从生产力和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一般来看,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又存在着多层次的共性,主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认清这个共性,对全面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使社会主义沿着人类文明的大道日益走向兴旺发达,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性和个性呢?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特别是他根据这一理论对《资本论》进行的精辟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范例。他指出:“马克思从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入手,他从具体中看到一般同特殊的矛盾,并认识了这种特殊形态的暂时性。因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特殊形态中揭示出生产一般,所以他不仅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也指出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复杂的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及一些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13〕“马克思曾经说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是了解资本主义前各种社会形态的钥匙。那末我们可以说,这种解剖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了解,更是重要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解剖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典范。所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但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或为研究唯物辩证法所必需,而且也是为研究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所必需,因为在生产的社会化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最为接近的”〔14〕。他在谈到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适用性问题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许多经济概念和范畴,在改变其资本主义性质之后,也仍然可以运用,而且实际上也已经运用了的。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人企图用全新的概念和范畴去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和范畴,这种尝试,看来没有十分必要而且也难于成功,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除了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以外,还表现社会生产的一般性。只要预先说明这些概念和范畴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使用它们,是利多害少的。”〔15〕这些论述太精彩、太有针对性了。它们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认识个性和共性的辩证法,特别是学习《资本论》,了解资本主义这一成熟社会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何等的重要!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许多概念,只要去掉其特殊性,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包括对建立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认识,就是雄辩的证明。当然,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相结合,与我们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既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要研究物与物的关系。
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还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关系中人的关系和物的关系。他指出:“人们利用生产资料(物)进行生产,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物);这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物)和产品(物)的这样或那样的所有制,这又是人与物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来说,有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在所有关系方面来说,又有一种人与物的关系。有人认为,只有生产力才有人与物的关系,生产关系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这里,人是同一个人,物是同一个物,不过是在不同的关系中表现而已。人与物之间的这种不同关系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就在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中表现出来。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了的,离开了物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那可以是别的关系,而不是物质生产的关系。但只看见物的关系,而不看见物的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那是一种拜物教,在商品资本主义社会内就是商品、货币和资本拜物教。”〔16〕这个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在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只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忽视甚至否定物与物的关系。大批所谓“物质刺激”、“利润挂帅”、“奖金挂帅”、“金钱挂帅”,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如此等等,就是明显的表现。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一条低效益、低消费、普遍贫困的歧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状况才逐步转变。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同任何社会经济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人与物的结合。发展生产力,要搞好人和物的结合。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实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人的关系与物的关系的有效结合,在必要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商品、货币、资本、利润、工资、利息等经济机制的作用。这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必由之路。
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坚决反对见物不见人的拜物教倾向。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这与资本主义条件下那种完全受私有财产和金钱力量统治的对抗性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在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时,必须始终坚持各种利益的协调原则,坚持物质鼓励和奉献精神的结合,同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不懈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高效、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的观点是一个重要创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它击中了过去“左”的错误理论的要害,同时也为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开拓了新思路。只要认真作一番研究,人们就不难发现,张闻天同志的这个理论甚至和我们今天进行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逻辑联系,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基本精神相互贯通,因而可以说是我们理论武库中的宝贵财富。
注释:
〔1〕《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1页。
〔2〕同上书,第215页。
〔3〕同上书,第2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33页。
〔5〕《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1页。
〔6〕《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0页。
〔7〕同上书,第22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3页。
〔9〕《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5页。
〔10〕《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6页。
〔11〕同上书,第222—223页。
〔12〕同上书,第226页。
〔13〕《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7页。
〔14〕《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19页。
〔15〕同上书,第218—219页。
〔16〕《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第222页。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张闻天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创见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经济论文; 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