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城市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推动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很多地方开始建设地铁,但是当施工处理不当,其临近建筑地面出现裂缝,不仅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还会严重威胁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必须分析这方面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下面就以某地铁工程为案例,分析具体的注意事项和控制要点,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地铁;深基坑施工;裂缝处理;
引言:当地面出现裂缝之后,要求施工方立即停止在这一地区的土方开挖工作,并对现场进行封闭,疏散无关的人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对附近的其他建筑进行测量,掌握其沉降、倾斜情况,为最终的处理提供数据依据。
1.案例分析
某市要建设地铁4号线,地铁各站主体使用明挖方法进行施工,通过对设计图纸的计算得知,设计基坑全长达到了258.7m,支护方式选用了排桩加内撑方法。使用的施工材料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设计的车站结构形式是双层双跨箱形框架结构,结构设计宽度为17.7m,深度达到了15.65m,在其中一侧端部的宽度进行了扩大,扩大范围在18.7~24.42m范围,设计深度是16.15m。对整体工程进行了分析,工程面积在10321.41m2以上。使用规格为1000mm @ 1400mm的孔桩形式对周围进行围护,各个桩之间使用800mm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
2.分析临近建筑地面出现裂缝的原因
2.1分析第一部分出现裂缝的原因
这一部分主要位于地铁站地面酒店的西侧,施工中这一位置属于独立基础,设计施工深度在5~6m范围,在相邻的基础间设计了沉降缝,但是在其附近还存在一个鱼塘,施工到底部遇到粘土层,其会承受很大的固结压力,如果没有进行保护处理,后期投入使用中就会受到水塘水的浸泡,周围土体强度开始下降,建筑结构周围的土层开始下沉。后期工作人员对这一酒店进行了分析,其属于独立基础与整板基础混合的基础,由于上述因素产生了不均匀沉降,进而出现大范围的裂缝。
2.2第二部分出现裂缝的原因
地铁的第二部分远离基坑,设计为2层框架结构,设计为独立基础,但是现场勘查发现,其也处于黏土层上,如果黏土作用在中等膨胀土上,具有很强的失水干裂特点,当遇到水后开始膨胀,进行基坑处理时雨水和污水抽排不到位,导致水开始不断渗入到地下中,对土体长时间进行浸泡,进而导致基础所在的黏土层承载力大幅度降低,最终致使酒店开始下沉。
2.3第三部分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邻近基坑,地上设计是9层,属于框架结构,在地下设计为1层,整体设计为整板基础,开挖基坑时由于技术人员失误,没有及时架设钢支撑,导致基坑长时间暴露在外面,坑外土体出现侧向位移,主动土压力致使两侧围护桩受压而出现变形,进而导致这一部分的土体开始沉降。
3.分析控制临近建筑地面裂缝的具体方法
3.1对现场进行封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如果地面出现裂缝,现场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开挖施工要立即停止,有效缩小开挖附近的钢支撑,间距缩小0.5m,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位置进行加密施工,除此之外,将钢支撑的预加力提高10%,对第1道撑增加150kN,对第2道增加250kN,避免围护结构变形,即使问题比较严重,围护结构发生变形,加强围护结构的建设,保证保护结构可以降低变形造成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要选择好测量点,对附近的建筑物、工程基坑等进行监测,一般控制监测频率为2次/d,同时可以在建筑内进行监测,对建筑结构变形、沉降量等进行观察,并如实进行记录,为以后制定完善的处理方案提供依据。除此之外,要严格对土方开挖进行控制,发现地面裂缝问题后,后期进行土方开挖时要遵循时空效应理论,开挖时遵循先支后挖、纵向分区分段、竖向分层原则,不仅要分层进行开挖,而且开挖量要均衡,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基坑本体变形及地表沉降。
3.2严格对污水和雨水进行控制
在基坑两侧设有污水和雨水管道,施工过程中可以将污水引流到市政排污管道,同时有效收集地表水,减少了雨水、污水渗入到基坑中,避免建筑出现沉降问题。井管与井孔间的孔隙按以下要求进行填充,上部2.0m用粘土填充封严,沉放潜水泵至井底0.5m 处,敷设集水总管,用抽水管与泵连接,测定每个管井初始水位和流量进行正式抽水,洗井后泥砂含量控制在10以内,当地下水位超过施工要求范围之后,就可以进行抽水操作,严格进行地下水控制。
3.3强化对周围建筑的监测
在酒店内部设置沉降监测点,可以和外部监测协同,严密观察沉降问题,当建筑出现变形、沉降后,这些监测点立即会显示出来,然后将相关数据传输给技术部分,技术部门通过综合分析,结合现场情况,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监测中发现CX11- 8~CX11- 12有很大的偏移量,具体偏移数据在20mm~26mm范围,通过下图可以看到,偏移速率已经超过了橙色上限,这一时间是事发时间段,沉降发生现场问题进一步恶化,说明在出现问题后,采取的措施不到位。
注:“ + ”表示向基坑内,“ - ”表示向基坑外
图1:CX11测点时序曲线
在监测过程中,根据基坑的等级,制定对应的监测项目,保证各项内容都达到规定标准。对酒店门前区域进行监测,记录相关数据,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监测中DB04~DB09段比较稳定,但是DB03点之后出现沉降问题,沉降量为30mm,继续监测半个月之后趋于平稳。工程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现场停止开挖,对开挖面进行防护,加大钢支撑轴力等,对污水和地表水进行引流。由于这一建筑是桩基础,完成土体加固之后,为避免出现裂缝,避免附近出现大范围坍塌,在阳角处采取旋喷桩措施进行加固,保证围护结构的稳定。验收时围护结构左右受力保持均匀,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对于靠近建筑物的一侧,在围护结构上还增加了多排的桩基,有效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后期开挖时严格遵循施工要求,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有效控制了沉降问题。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地铁深基坑施工临近建筑地面裂缝处理与控制分析,发现在进行地铁站施工中,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其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带施工,因此施工附近涵盖很多管网线路,导致施工存在较大困难,除此之外,在施工附近存在较多的建筑,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对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环境复杂,施工人员保护工作不到位时,就会导致临近建筑地面出现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第一时间通告技术人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在此之后对现场进行监测,时刻观察沉降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覃亚伟,杨新,吕成龙.某地铁深基坑施工邻近建筑地面裂缝处理与控制[J].施工技术,2012,41(7):49-51.
[2]马海强.邻近建筑物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9).
论文作者:李品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4
标签:基坑论文; 裂缝论文; 这一论文; 建筑论文; 地面论文; 现场论文; 结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