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学义,李洪波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学义,李洪波

阿鲁科尔沁旗医院普外科 内蒙古赤峰 025550

【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技术在治疗结直肠癌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情况、手术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发现远处转移例数及局部复发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后,观察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效果好,术中出血量小、创伤小;且有术后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技术;结直肠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6-097-01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率呈现了逐年升高的趋势。在治疗方法上,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是根治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发展快速,使得微创手术治疗得以变得成熟并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我院80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同期行一般开腹手术治疗患者80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在腹腔镜技术下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60例,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结果均符合结直肠癌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80例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43.25±6.33)岁,直肠癌患者46例,结肠癌患者34例,肿瘤直径1.18~5.65cm,平均(3.36±1.08)cm;对照组患者80例患者行传统开腹治疗术,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38.86±8.46)岁,直肠癌患者50例,结肠癌患者30例,肿瘤直径1.23~5.77cm,平均(3.56±1.37)cm。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18~75岁(包括75岁);无严重系统疾病;结直肠肿瘤没有侵犯到其他器官和组织;患者没有接受过其他腹部手术;患者近3个月没有使用过其他方法治疗;患者对治疗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伴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结直肠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精神疾病或判断力低下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中进行全麻。观察组患者术中取截石位,腹腔镜入口选在脐部旁边约10cm处,辅助切口选在腹直肌外缘约5cm处;随后开始建立气腹然后置入腹腔镜,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手术进行切除肿瘤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中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其中包括出血情况、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后情况,有住院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肿瘤的远处转移以及局部复发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指标;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为(67.35±18.22)ml,切口长度(5.35±2.11)cm,淋巴结清扫个数(10.38±2.95)个,手术时间为(172.25±54.35)min;对照组的上述手术指标分别为(187.33±34.55)ml、(13.68±5.41)cm、(9.56±3.15)个、(131.54±42.35)min。比较两组数据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5±1.2)天,术后进食时间(2.9±0.5)天,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5±0.56)天;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8±1.7)天、(5.3±1.0)天、(3.56±1.35)天,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现远处转移1例,局部复发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3例,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

观察组IL-6(mg/L)术前、术后3天值分别为(6.30±1.97)、(43.66±10.66);对照组为(6.13±1.68)、(79.68±12.35);观察组CRP(mg/L)术前、术后3天值分别为(7.98±2.55)、(72.36±23.65);对照组为(7.88±2.21)、(93.55±30.25)。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术前IL-6、CRP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数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80例患者并发症3例(3.75%),其中有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对照组并发症17例,其中切口感染8例(21.25%)、肺部感染5例、吻合口瘘4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发生并发症后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缓解。

3.讨论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并且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易忽视[1]。后期随着肿瘤的不断长大,患者一般会出现便血、便秘与腹泻交替、改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晚期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在以往的治疗中,常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切除肿瘤,虽然疗效较好,但有手术中出血量较多、伤口创伤大,并且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2]。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很多外科微创手术治疗中。通过腹腔镜做小切口进行肿瘤切除术,不仅有清晰的手术野,且通过本研究对比发现,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患者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较对照组也较小(P<0.05)。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有着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有着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出血量小、创伤小的优点,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洪永,张丽梅,姜洪伟.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244-1246.

[2]曹广,陶振洲,伍冀湘.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大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1):59-62.

论文作者:刘学义,李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  ;  ;  ;  ;  ;  ;  ;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学义,李洪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