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中小企业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又都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定性和发展规律,分析美日中小企业,旨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一、美国中小企业发展
根据美国1953年颁布的小企业法: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并在某行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均属中小企业。普遍被接受的划分标准是资产在1000万美元或500人以下从业人员的企业皆为小企业。正是这些中小企业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4年美国参议院小企业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小企业在美国的经济中也是一股可畏的强大力量,并且代表了自由企业体系的心脏和灵魂。(注:林振淦等:《小型经济概论》,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中小型企业是当前在美国全部企业中占99%的那些规模不大的企业的总和。而大部分是一些最小的企业,其中80%的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少于10名。1989年初,美国的小企业总数(农业企业除外)已达1900万家,由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其产品为私有经济成分总产品的一半,其中加工业占21%、建筑业占80%。小型企业在外贸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美5.1万家从事出口的制造企业中,81 %是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美国,小企业首先是以手工艺人和小商人的形式出现于城市的,比如修鞋匠、裁缝、银匠和制帽人等。1975年12月,美国参议员卡特·亨德森在参议院小企业特别委员会上作证时说“在从1630~1830年的大约二百年内,我们的经济是一种小企业经济,生活重任是由鞋匠、铁匠、女裁缝、农民、印刷工人等等承担的。”18世纪中叶,小企业主和雇员之间尚未出现管理阶层,几乎所有的企业主都参与企业的基本工作,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局限于所在区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区域小规模企业是当时存在的唯一经济实体,区域性经济正是小规模企业发展到全盛时期的一个体现。史蒂文·所罗门在《美国小企业》一书中这样写道:18世纪中叶美国小企业的发展“最终成为今天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现代资本主义是在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林振淦等:《小型经济概论》,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美国国内战争后,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企业渐向大型和垄断化方向发展,大企业日趋成为国家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小企业虽仍存在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或其他大企业本身不具有特定竞争优势的行业,但其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小企业所提供的产值在整个GNP中的比重,由1955年的51.9%降至1977 年的46.5%。同期,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亦由55%降至52.5%。20世纪30年代因过度垄断而导致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才使领导层重新评价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展现。也正由于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愈加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此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蓬勃。中小企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美国,中小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技术革新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其规模。在20世纪主要的商品化项目中,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500人以下)大约占了1/2(共65项),从火箭、 喷气式飞机引擎到滴滴涕、圆珠笔无所不包。在1952~1977年的25年中,作为最重要的319 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有200多项出自于小公司之手。 (注:李玉潭:《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的估算,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为3.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工队伍的教育水平取得的,约有1/2是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由此可以推新,中小企业以其强劲的革新能力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非凡贡献。
相对于大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率相对较高。以1982年为例,每100万从业人员的技术革新件数,大企业(500人以上)为66件,而中小企业高达162件,相当于大企业的2.5倍。(注:李玉潭:《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战后美国工业的61项基本发明中,有45项属中小企业所为。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超越大企业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更值得提及的是,小企业在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许多先进技术的商业化方面,又发挥着先行者的作用。例如,小企业在将小型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辅助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器人以及通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转向商业化中所显示的潜力是许多政府、大学或公司的研究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其速度远高于大企业。小企业籍此获得超额利润并有能力追赶最新技术。在将一项创新转为产品而进入市场的时间上,大企业需要3.05年,而小企业只需2.22年。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速度就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中小企业不仅技术革新成果显著,所花费用也明显低于大企业。按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估计,花在科学研究与试验设计工作上的每个美元,在就业人员少于100 名的公司所实现的创新项目要比就业人员为1000至10000名的公司多3倍,比就业人员超出1 万名的大公司多23倍。这意味着中小企业每个创新项目的费用低于大企业,更低于特大型企业。
3.中小企业是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2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80年代前半期提供800万个。在这些新增加的就业机会中, 小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以一些最小的公司尤为突出。在新增加就业人数中,20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占40%。从1977~1987年,在可比行业中,小企业占私人部门就业总数的份额从52.5%上升到56.5%。在80年代初期以后的经济扩张中,小企业仍然是新的工作岗位的主要提供者。1980~1988年,全美共增加1750万个工作岗位,而大的公司却减少了350万个工作岗位。(注:林振淦等:《小型经济概论》, 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很明显,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由小企业提供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伯奇博士就此作了一个估计:美国职工人数少于100人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新工作机会占全部总数的80%, 大企业一般只占14%。(注:龚建立、祝要斌等:《中小企业投资经营实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中小企业不仅在总量上为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为特殊群体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据资料分析,在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中,低工资和部分工作日的雇员有增加的趋势。这使得那些素质不高的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那些经验少、技巧差和教育训练水平较低的工人,不容易找到或保持工作。而小企业则为他们提供了最初的工作机会,并承担了那些没有早期工作经验的工人培训的主要责任,小商行比大商行更倾向于雇佣较年轻和较年老的工人,在小企业就业的妇女往往便于照料家务而为妇女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可见,小企业不仅为各种特殊要求的群体提供了自食其力的机会,而且为社会培训了最初的就业人员。
在经济活跃时期,中小企业的参与增强了经济活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经济波动的冲击起到了缓和作用。1986年,500 人以下企业经营单位的工资总额达1.18万亿美元,占全部产业工资总额73.3%。工资使社会购买力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减轻了经济衰退时期失业增加的程度,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二、日本中小企业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至今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日本经济腾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是中小企业比重最高、作用发挥最成功的国家。
1.中小企业:日本经济的重要法码
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处于非同一般的地位。据1993年6 月版《中小企业白皮书》的资料,1991年日本非一次产业(即不含农业、畜牧业、渔业等)企业数总计654.17万个,其中大企业为5.74万个,仅占0.9%;而中小企业(批发业职工低于100人,零售业和服务业职工低于50 人,其他产业低于300人的企业)数为648.43万个, 相当于全部企业总数的99.1%。因此,中小企业是日本企业的绝大多数。就企业规模来看,日本非一次产业1991年就业总人数为5479.18万人, 其中在中小企业就职的为4339.93万个,占79.2%;在大企业中就业的为1139.25万人,占总人数的20.8%。可见,中小企业为3/4的就业劳动力提供了生活来源。日本长期以来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失业率,中小企业功不可没。1980~1991年,制造业附加价值的55%是中小企业创造的。1991年,全部制造业附加值为125.6万亿日元,其中大企业为55.05万亿日元,占43.8%;其他的70.56万亿日元的附加值均由中小企业创造,其比例达56.2%。从零售业来看,1991年中小企业零售额为109.67万亿日元,相当于总销售额的78%,而大企业比例仅为22%。(注:《日本中小企业近况》,载《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26期。)这使我们确信,日本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大,而且经济效果也甚为可观。
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日本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就制造业而言,从营业处数来看,日本中小企业占99.1%,远远高于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从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来看,日本在美、英、日三国中依然高居榜首,比例为72.2%,从销售额来看,日本总销售额的52%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而英国仅为31.2%。这些数字更加明显地展示了日本中小企业的强大经济实力。
2.中小企业: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推进者
自明治维新起就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在战后日本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利用不同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了不同渐进发展目标,为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945~1955年的经济恢复时期。美国占领日本后,推行“解放财阀”和“排除经济力量过分集中”的政策,主张自由竞争。这对于备受战争创作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具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重新开展经济活动,谋求发展,为满足居民需求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当时的《日本经济新闻》把中小企业称为“时代的宠儿”,后来也有人把战争结束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复兴称为“黄金时代”。作为当然的受益者,中小企业自身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一时期,中小企业中涌现出一批富有远见卓识和创见精神的企业家。如闻名世界的索尼公司的经营者就是从中小企业起家的。(注:任文侠、李玉潭:《日本中小企业与经济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1955~1973年的经济高速展时期。为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日本政府于1955年2月成立了生产性本部,对企业进行经营指导,开展企业诊断,主要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现代化。关于“二重结构论”的争论以及1963年《中小企业基本法》的颁布,从理论和法律上为中小企业发展找到了依据,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中坚企业(由中小企业上升出来,规模仅次于大企业,具有较强经营能力,收益很高的企业)和承包中小企业标志着日本中小企业的现代化。
1973年以来的经济低速发展时期。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界碑,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开始到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中小企业注重信息和专业技术,在机动灵活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发现和占领新的细分市场,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随着日本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随着产品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转化,大企业的作用相对下降,而中坚企业的作用相对上升。日本中小企业并未因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受到严重影响。恰恰相反,在日本产业结构转换的背景下,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仅是中坚企业和承包中小企业在现代化向更广泛的领域(如地区范围、流通领域和服务行业)发展。同时这一时期出现的冒险企业即“研究——开发企业”也是中小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战后发展过程中,日本中小企业抓住机遇不断自我改进,逐渐与落后的衣钵脱钩,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实现了现代化。80年代以后,中小企业表现得更加富有活力。日本中小企业厅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在《中小企业的再发现——八十年代中小企业的前景》的咨询报告中指出:“从整体上看,其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成为产业结构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人的能力发挥的苗床,成为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源泉。”
3.中小企业:日本低失业率的支撑者
失业已成为席卷世界的狂潮,执政者无不为此伤透了脑筋。相比之下,日本的失业问题在发达国家应属较为缓和的。1962~1973年的11年间,年均失业率为1.9%。同期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为:美国4.9%和6.6%,英国2.4%和5.0%,法国1.8%和4.8%,意大利为3.6%和5.6%,均远高于日本。(注:高宏宇:《浅析日本中小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中的作用》,载《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1期。)1993 年日本的失业率为2.5%,分别比法国和美国低9.1和4.2个百分点。 日本相对缓和的失业率与发达的中小企业是分不开的,中小企业是扩大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支柱。
战后四十年来,日本中小企业不论在劳动力过剩时期、不足时期还是缓和时期,都充分发挥其经营灵活的作用,不断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失业对社会的压力,从数量和素质两个方面对劳动力的供求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
1945~1955年经济恢复时期,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社会就业压力很大,中小企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形势有所缓解。日本1952年《劳动力需给调查》资料表明,仅规模不足30人的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者就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0%,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其吸收率还不足7%。到1954年,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吸纳了87%的就业人口。1956~1973 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大规模地向大企业转移,导致中小企业雇佣劳动力发生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及时调整就业人员结构,开始大量吸收农业劳动力、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充分体现出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弹性特点和灵活性、适应性特点。它不仅为大企业输送优质人才,为社会培训初次就业和低层就业人员,而且调节着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结构。1974年以后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劳动力供求状况相对缓和,中小企业借此机会改进从业人员素质,广收人才。1984年,初中毕业生的43%被29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所吸收,比劳动力不足时期的20%增加了一倍以上。高中毕业生虽然仍把大企业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但其进入大企业的比率只有35%,比十年前减少了14%,减少的部分主要流向了中小企业。
分析表明,无论在经济萧条时期还是在繁荣时期,中小企业都能充分发挥它的潜能和相对优势,利用各种机遇,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产品。因此可以确定地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经济振兴和经济奇迹。
三、美日中小企业对中国的启示
中小企业在美国、日本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是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密不可分的。我们应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确定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经济改革以来,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实际上,中小企业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和实现城市化,对企业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强化的作用,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各国政府也都积极履行其职责,在法律、财政、金融、科技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中小企业以特殊的优惠或倾斜。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无论是在经济稳定时期还是在经济改革的变动时期,中国政府一直将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建设重点,而中小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虽然我国时有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出台,但这些政策时效性强且不能相互配套,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与西方国家采取种种有效措施主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何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是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二,制定法律以保证中小企业发展。为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世界各国都颁布了专门的中小企业法,尤其是日本,根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颁布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法律,有效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如《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然而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中小企业仍处于自由式发展状态。因此,为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必须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法律,以明确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等。
第三,制定优惠的金融、财税政策以保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比较困难。以致使资金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硬约束。为缓解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各国政府都制订了专门的金融、财税政策,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金困难,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日本有5 家专门的金融机构负责中小企业贷款,而美国中小企业局则直接负责向中小企业贷款。所有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均比一般商业性贷款要优惠得多。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资金完全靠自筹。由于受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他们要取得贷款相当困难。因此,中国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或指定某金融机构,专门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第四,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负责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为保证中小企业各项政策的切实贯彻,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中小企业的管理,如日本通产省下的中小企业厅,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等。它们作为政府和企业的中介机构而存在,起着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作用,同时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进行指导和监督。它们从保障中小企业利益出发,为中小企业争取各种优惠条件和发展机会。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更换频繁,隶属关系复杂多变,很难保证管理的一致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为从根本上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应设立独立的直接对国务院负责的中小企业局,全面负责中小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企业还必须加大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素质,增强技术创新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不论是对经济增长的推进,还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小企业都展示了其非凡的潜力。我们渴盼着中小企业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辉煌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