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湖北第四次国有经济振兴报告解读的第二次飞跃_国有经济论文

资本运营:湖北第四次国有经济振兴报告解读的第二次飞跃_国有经济论文

来自湖北搞活国有经济系列报道之四——资本运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之四论文,国有经济论文,系列报道论文,资本运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资本运营,实施资本运营,搞好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

本报从6月9日以来,连续发表了3 篇记者述评:《资本运营:找到了一把金钥匙》、《资本运营:谁来使用这把金钥匙》、《资本运营:用好这把金钥匙》,集中介绍武汉市以及湖北其他一些地方资本运营的经验,相信已经引起读者的关注。

结构调整,资产重组,“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实施再就业工程”,要落实这些重要对策,看来,抓好资本运营可能是牵住了牛鼻子。

(一)

资本运营的意义,可以作这样概括: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从着眼于搞好单个企业,到着眼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这是人们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如何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资本运营的思路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所以它可称为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资本运营的思路使我们看到国有经济巨大优势之所在。只从一个一个企业看,就会感到困难企业甚多,甚至产生“积重难返”的感觉。如果从资本的角度看,就会眼睛一亮,原来建国以来已经积累了这样雄厚的国有资本!这就为我们搞活国有经济找到了依托,增强了信心。

其次,资本运营的思路使我们能准确发现国有企业关键问题之所在。资本在流动中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而旧体制下的国有经济,恰恰是资产难流动,“钱到地头死”。投资建一个企业,就要永远活下去;活不下去,就又输血、注资金,活的资本又被凝固。如此循环往复。

同时,资本运营又是解决问题办法之所在。多年来,人们只把实物当资产,一个经营不好的企业被出卖,就认为“没”了,就会被谴责为“败家子行为”;设备闲置,锈了,坏了,贬值了,失效了,却被认为“资产还在”。而资产要流动,要重组,必须像湖北同志说的,找到资本这个“同类项”,才会明白资本形态转换的奥妙,才会懂得“死物变活钱”的道理。他们的实践证明,资本运营大大解放了思想,帮助人们寻求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产重组的多种有效途径和办法,一些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解决了。

看到国有经济巨大优势之所在,发现国有经济关键问题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多种办法之所在,仅此三点,说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人们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二)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强大的企业集团。要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整个城市改革结合起来进行。

这段论述,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其中提出的“要以资本为纽带”,尤其需要我们深入领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就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说得通俗一点,资本就是能够生钱的钱。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动,就是围绕着资本增殖运作的。只不过两种社会制度下,资本归属和资本主体有所不同。

资本运营是一个总概括,具体说,它又是通过产品形态、资产形态、房地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这五种形态来运营的。资本流动包含着“投资——生产——交换——消费”这样的纵向流动;也包含着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等这样的横向流动。由于我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除产品形态大家比较熟悉之外,其他形态的资本运营,人们还比较生疏,资本的横向流动更是薄弱环节。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很大程度上要靠这种横向流动。

要进行资本运营,必须有合格的经营主体。不解决“谁来运营”问题,运营还是空话。国有企业改革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重点在这里,难点也在这里。我国国有资本是全民资本,全民的代表只能是国家,并通过各级政府来执行。政企关系,照武汉同志的说法,是“国有企业的第一关系”。要解决政企不分,消除国有资产代理制中存在的责任虚化的现象,就必须形成或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从武汉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经验看,国有资本经营主体的合格条件至少有三条:一,它必须是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市场主体。二,它必须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经营目的,并承担明确责任。三,它必须在国有资本的第一层次的代表——政府(通过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

从广义来说,参与国有资本运营,可以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央政府要造就国家级的资本经营主体,同时又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资本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中观层次,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政府,实行政府职能转换,把直接经营国有资本的职能逐步交给自己造就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资本经营主体;微观层次,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大企业,应该把自己的经营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高度。当前,中观层次应该也有可能率先突破。

政府造就国有资本经营主体,不是一天就能够全部完成的,在这个逐步规范的过渡当中,政府的作用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方面要积极造就新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的职能,恰当运营国有资本,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帮助企业运营资本。

至于运营资本的方式、途径、形式,当人们树立了资本运营的观念,明确了资本运营的内容,确立了资本经营主体,就会有丰富多采的创造。武汉和湖北一些地方,在不长的时间内,不是已经创造了“扎木成排”、“水果拼盘”、“强手领跑”、“小马拉大车”、“千斤顶效应”、“重新排队,高点集合”等等多姿多采的运作吗?面对这些,人们不能不感叹:奇妙啊,资本运营!

(三)

资本运营的思路,较之一般的工作经验,更富理论性。正是这种理论性,有力地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改革深化的前提。较之一般的理论,它更富实践性。正是这种实践性,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步伐,可操作的办法是落实的前提。

资本运营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在当前,国有资产实行战略性重组成为突出任务的时候,它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看长远,搞好资本运营乃是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宏观、中观、微观,必须学会资本运营,才能保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国有经济。

在全篇结束之前,再把本文所叙述的观点归纳如下:

一,资本运营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一把钥匙,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人们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二,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它通常是通过五种形态进行的。我们特别要学会在资产形态上的资本运营。

三,资本运营,对国有经济来说,关键是造就合格的资本经营主体。当前最有可能的是实行“中观突破”。

四,资本运营的方式、方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核心的要求是促使资本向着高效益的地方流动,实行高效益的组合。

五,资本运营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内涵,既有当前针对性,又有长远意义。

我们这组来自湖北搞活国有经济的报道至此暂告一段落。但资本运营,即使在武汉、湖北,也只是刚刚开始;实践的开拓,理论的探讨,还有待更深入地继续下去。如果我们的报道和评论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一些积极作用,那就实现我们的心愿了。

标签:;  ;  ;  ;  ;  

资本运营:湖北第四次国有经济振兴报告解读的第二次飞跃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