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引发户籍制度改革_户籍制度改革论文

人才流动引发户籍制度改革_户籍制度改革论文

人才流动催生户籍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户籍论文,制度改革论文,人才流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户口,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户口簿”,这个曾让很多人才充满辛酸和痛楚回忆的“小本本”,如一堵无形的“城墙 ”,难以逾越。如今,人们都说已进入了虚拟的时代,但户口是没法虚拟的。户口的表现只 是 一张盖了章的薄薄的纸,但当精英们奋力奔向知识经济前沿的时候,不管他们创造了多少财 富,这个城市仍然用一纸冷冰冰的户口将他们定位成外地人,或者他们根本就进不了其中, 户口,成了抑制人才流动和成长的障碍。

一幕幕关于户口的悲喜剧,使人被人为地异化,围绕一纸城市户口,人们上演了一出出充 满无奈与辛酸的悲喜剧。

记者有一位女性朋友,正在北京政法大学读双学位,最近突然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在北京的 单身博士朋友,如有,无论如何也要给她撮合,高矮胖瘦不论,但必须是博士。原来她今年 毕业,找了无数单位都因缺个北京户口而屡遭碰壁,情急之中想起国家规定,博士可以解决 家属“户口”,这才放下才女的矜持,不管不顾,病急乱投医,找到远在郑州的记者头上来 了。

细想,她的要求不新鲜,每一个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残酷而又带有浓厚地域歧视的竞争有 深刻了解的人,都会理解她此时所面临的压力。与她的拥有北京市户口的同学找工作时的轻 而易举相比,她所真正缺少的不就是一纸北京户口吗?希望通过嫁博士解决户口问题,实在 是一位纯洁女孩所能想到的最纯洁的办法了。

被户口弄得头大如斗的岂止是她。一位在蓉工作的外地女士更焦急万分,她1997年分到成 都 某化工厂,1999年因故离开该厂后一直在家待业。今年厂里要她把档案和户口调离,她就把 档案送到本市一家人才市场,但是户口却无处可落,厂里不准放,理由是她已不是本厂职 工; 人才市场不接受,理由是她已经结婚,而且是女的,她和丈夫均为外地留蓉,没有房子,所 以都是集体户口,因此也不能单独开户口。更要命的是所有与户口有关的手续都不能办,如 今她已怀孕3个月,可是生育许可证还没有办下来,眼看就要“非法生育”。

户籍制度对于外地人的影响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无城市户口,就业总是遭到社会的歧视 , 不仅在工资、住房、就医、劳保、子女上学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而且随时都有被解雇的 危 险。1986年从云南大学毕业的李盛,有幸被分配在昆明一家企业从事办公室工作。1991年结 婚,虽然按照昆明市的规定,在昆明出生的儿子总算落上了户口,但妻子却依然是地地道道 的外地人。如今,尽管他们结婚已满10年,但妻子不属城镇居民,仍然不能实现全家进入昆 明的梦想。李盛的妻子已在医疗行业摸爬滚打了10余个春秋,看病打针样样在行,中医西医 几乎都能出诊。可到了昆明,想在大医院找份工作比登天还难,李盛请了许多朋友帮忙,一 些小医院看了她的简历后,很想聘用她,叫她拿户口本来看一下,她却说“我的户口不在昆 明 ”。医院只好摇摇头,把她拒之门外。医院领导说:“因为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在昆明从事 医护工作,必须持有卫生部门办理的上岗证和昆明户口。如果我们聘用了你,一旦被有关行 政部门查到,我们就要被罚款。”李盛的妻子最后到一家公司职工食堂去做饭。她十分珍惜 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虽然有昆明户口的工作人员工资比她高,还有各种各样的劳保福利, 但是她从来不计较,公司领导还夸赞她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可好景不长,公司为了减 员增效,首先就把她这个外来工辞退了。

像李盛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半家户”,即夫妻双方中有一半是外地户口。李盛的话道出了 他 们的共同心声:“希望不要把户籍的苦恼带给下一代。”

这听上去像不像卡夫卡的小说,遗憾的是,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太多了。陈小东是中关村一 家学生创业公司的执行总监。国庆节将近,陈小东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提醒他手下的CIO( 信息总监)、CTO(技术总监)们出门小心,以免查户口时遇到麻烦。他的手下有不少外地人, 他不清楚他们是否都按规定办了暂住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有谁会想到,这些 中 国的技术精英们还要为一纸户口而伤神呢?目前就有10万没有户口的大学生在北京中关村地 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打工。而这10万大学生打工者基本上是自己找上门去的,因留京指标限制 ,只得把户口留在原籍。在中关村打工的外地学生张华在网上发的贴子中这样说:“街上的 路灯苍白而冷寂,两旁高大的建筑群在这种光芒中显得富贵、尊严而神秘。但我知道这个舞 台上没有我的位置,在这座城市里,我是一个异类。”这10万大学生,没有社会保障,没有 归宿感,然而他们每年仍在为GDP辛劳地做着贡献。

户籍改革势在必行

户口定义:“住户和人口的总称。户有户主,户内每一成员称为一口。”司马迁在《史记 》里第一次把户与口联用,这样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当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一册户口簿的 时候,户口的烙印,就打在了每一个人的身上。

1958年1月9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户籍管理制 度,生硬地把农村人口控制在城市体制之外,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现存的户籍制度又以金元壁垒等新的歧视形式对人口的自由流动设置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藩 篱 。

农村户口转为普通城镇户口需要跨越一道道鸿沟,而要在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或南方开放 城市取得户口,就更是困难重重。虽然近期的户口政策中“户籍制度改革”喊得很响,但购 房、投资、学历等众多限制性条件使人望而却步。1994年《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 规定在沪购房、投资者可获蓝印户口,明确需在上海投资20万美元或100万元人民币,或境 外人士购买居住面积100m[2]以上外销住宅的,或作为专门人才被本市连续聘用3年以上,方 可 向该市公安机关申请蓝印户口。重庆的外来人口每年交纳的税金是落户手续的首要条件之一 ,北京需要的是“高级人才”,到天津落户的“专业人才”要有“突出贡献”投资、兴办实 业、购房落户等苛刻的条件,无一不在继续表现出劳动者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

与金元壁垒相对应,没有“摇钱树”素质的人口则成为地方政府歧视和严厉限制的对象。1 996年起,北京市劳动局每年都会发布新的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和工种。这些行业和 工种从1996年的15个,增加到1997年的34个、1998年的36个,直至2000年的103个。这种带 有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同时又配以严厉的治安行政手段。

在美国,每年约有1/5的人口在流动,各类技术人才和大批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 动,这是美国能够保持全球第一经济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这一比例是20%, 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每年的人口迁移率也超过了10%,而中国至今只有0.5%~3%。在城 镇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美国已达到90%以上,发达国家占80%以上,全球平均为46%,而中 国仅为33%,只相当于美国1880年时的水准,位居全球第94位!2000年我国城市化程度与发 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经扩大至14个百分点。户口由城乡壁垒转化为新金元壁垒,以种种 物化的指针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既限制了高级人才,也限制了普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严重 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对户口形成了强有力冲击,近年北京自身的从业人口总量基本稳定在650 万人上下,而在北京从业的外来人口已有近190万人。即使除去短期就业的劳动力,在京时 间超过半年以上的外来从业人口也有120万人以上。在北京每6个从业者中,就有一个“新居 民” 。目前,按照广东省公安厅认可的数量,每年进入广东的流入人口数量在700万左右浮动。 而部分学者估计高潮时达1000万。按较为保守的估计,目前中国流动劳动力的总数为800 0万人,他们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已经起到了无法拒绝、无法替代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破了户口的桎梏。户籍改革势在必行。

户口:人才争夺战的重要砝码

对于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来说,户口就像是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他们的心口上。事实上, 没有户口的人才的流动,并非今天才有。之所以它现在更多地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一方面在 于当初奋不顾身寻求机会的一批人已经在几年的时间推移中受到来自户口的越来越多的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在人才的争夺上已经显示出非常微弱的优势差距,因此 在寻求最大的人才向心力的过程中,对于户口这个最大的绊脚石提出很大的怀疑。

也许正是因为看重了户口在人们心中欲罢不能的位置,在目前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 户籍便成为各地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砝码。

上海人醒悟得要早几年。

几个因素促使上海人将尘封已久的城门打开了一道缝:一是浦东大开发,二是外商在中国 大 力圈入挖角,三是上海人决意谋求中国商业、金融、贸易的老大地位,四是知识经济的来 临,竞争空前剧烈,人才资源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从1990年到小平视察南方开始,上海掀起开发浦东大潮,上海的决策人一改对外来人才的 傲 慢态度,很快制定出大受好评的“蓝印户口”政策(《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向 外来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发出明白无误的信号——上海要接纳你了!蓝印户口把打算前 来投奔上海的外来人士分为三类:购房类、投资类和聘用类。上海从可能前来的人才中筛选 出 了对上海最有用、最有利的三类,对这三类人亮出了上海户口的诱饵。蓝印户口政策有如一 块巨大的磁石,它对外来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产生巨大吸引力。人流、资金流、信息 流开始往上海聚集。许多雄心勃勃的知识型人才将上海作为自己创业的首选城市。

可惜的是,北京市的决策人当时居然没有意识到上海人已发动了与北京争夺人才的战役。 他们仍无视知识型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仍固执地认为 :人才资源不是北京发展的“瓶颈”,北京渴求的只是资金和技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1996年北京市人事局居然制订出背离资源最优配置规律、将外来知识移民拒之门外的政策— —外地大学生进京求职,每人要 交纳10万元“城市增容费”!

此举引起广泛争议。中央国家机关首先发难,他们每年都要从外地引进不少人才,北京市 征收“城市增容费”无疑加大了引进人才的成本,所以他们大声抗议,频频施压。大量知识 型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看到北京如此苛待人才,便毅然改变初衷,投奔大上海。

许多已在北京寻梦多年的人,包括职业经理人、企业管理人员、经销商、专利持有人、商 务代表、归国留学生创业者、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等,因迟迟不能落户北京,纷纷南下上海。 近十年来,随着众多知识型人才拥向上海的热潮,不少本来已驻扎在北京的外企亦将中国总 部营销中心、技术研发部门迁往上海,面对数万(现有可能达到数十万人)中青年投资者、创 业者、求职者的改换门庭,北京有些慌乱了。

在慌乱中,于1999年6月24日急忙抛出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政策。这套政策显然是个应 急之策。它闭口不谈户口问题,只许诺要给来京效力的知识型人才办个“工作寄住证”。有 了这个证,“不再办理户口的暂住证,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暂行办法》将人才分作两档:可以引 进的 和可以拿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

2001年春节过后,深圳市宣布推出6项吸引优秀人才新政策,包括取消引进人才的地区限 制 ,取消先男后女的人才引进规定等。但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人才政策相比,深 圳的这些人才优惠政策不免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因此,有专家指出,深圳要在改 革户籍制度方面再度起到领跑作用,仍然有必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为人才服务方面不 断努力。目前,深圳市启用“人才工作证”。“人才工作证”是非深圳户籍人才在深圳居住 工作,享受市民待遇的身份证。它的启用,一方面是体现了深圳市政府对人才、知识的尊重 ,另一方面则是一种与以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人才刚性引进机制相配套的户口不迁、关 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你不是学士,也不是硕士、博士,不要紧,只要你有一门看家本领,哪怕是烧得一手好 菜,就是一个人才,就可以到杭州来落户。”这是杭州市日前为引进人才而列出的优惠政策 ,杭州市户口政策某负责人说,目前,杭州的目标是建一个天堂硅谷,当然需要大批人才。 硕士、博士是人才,大专生是人才,哪怕没有学历,但在某一领域特别厉害,也是一个人才 。比如在高新技术园区,一个高中生是搞软件的高手,照样进来了。他说,放开户口限制, 也是为了吸引大集团把总部搬到杭州来,并鼓励私营企业来杭创业。

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春风再渡玉门关,西部各省市也都在人才上做文章。

重庆推出20条新举措,重点是改革户籍管理和放宽出入境证照办理政策。这些政策规定: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和科研成果奖的人 员 ,包括有博士、硕士和双学士学位的人员,到重庆工作可随时落户。这些人员的配偶和未成 年子女也可随时迁来,办理落户手续,且不收取任何增容费。个体和私营企业主也将享受 户口优惠政策。在渝投资创业和在城镇购买商品房并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员,可以和一起居住 的直系亲属,申请在城镇落户。

陕西的优惠政策是,对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单位编制和职称比例的限制, 引进的硕士及50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准予其配偶、子女及父母等随迁户口,对愿意 来陕就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允许其在全省范围内先落户,后找工作。

户口还是户口

户口的神圣性这几年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开始有所下降。不能说有户口就能够拿高薪 ,也不能说有户口你就不下岗,有户口也不能说在商场里买东西能打8折,对有户口的人来 说 ,户口给他增加的东西没有多过。户口的作用是没有户口的人才能感受到的。例如没有户口 买不了经济适用房,获取不了住房公积金贷款,难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孩子入托和入学要交 漫天要价的赞助费,学车要办暂住证等等。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这个城市就业,受到的挫 伤往往不是就业本身,而是在其他方面他总会比有本市户口的人多付出很多。

可是,户口毕竟还是个大事,所以没有哪个城市搞人才引进改革就第一个跳出来说取消户 口 的限制,它宁可说可以给什么样的人上户口,给什么样的人优待。值得大家乐呵的是,城市 的户口政策往往是向积极开放的方面改进,每一个新政策,都将一些便利给了这些外来打工 族。特别是在城市人才争夺的今天,各城市为了吸引人才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几乎 将户口的“优越感”都给“出卖”了。

最近,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又不断传来消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人才将不受 户 口的限制,自由进出。大连市最近也宣布动用5000个户口名额和进市指标来吸引软件人才, 对他们免征城市增容费,其工资额度由企业自行决定,不受工资总额限制,对“介绍人”也 有一定奖励,有功人员可得到引入资金0.1%~0.5%的提成。国家人事部对东部沿海地区以 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开发的科技人员,将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 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政策。种种迹象表明,这股风头从江南一旦兴起,将马上形成在全国 范 围内争夺人才的局面。可以断定,用不了多久,高级知识人才在中国各地便可以来去自由, 户籍对这些人将失去限制作用。

看来,在户口问题上不是讨论废立的问题,而是将户口的“附加值”降低到人人平等。这 时候你说你拿北京户口我拿郑州户口还有什么区别呢?

正所谓“心中无户口,便没有户口了!”

标签:;  ;  ;  

人才流动引发户籍制度改革_户籍制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