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实施强化气道护理对其坠积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脑外科行气管切开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强化气道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4%、坠积性肺炎7.69%均优于对照组76.92%、23.08%,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痰液粘稠度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气道护理可有效降低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外科气管切开;强化气道护理;坠积性肺炎;护理满意度
脑外科是一个重要科室,同时有手术难度高、复杂的特点,且患者病情严重,所以,患者护理工作非常重要[1]。脑外科常采取的救治手段是气管切开,从而导致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几率较高。因此,本次研究观察强化气道护理对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脑外科78行气管切开患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1.32±6.78)岁;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0.21±5.9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气道护理,包括:①改善气道湿化方式:对患者的痰液状态、量、粘稠度进行观察。结合患者的痰液粘稠度、不同体征而对其雾化器量进行调整,若过度湿化,将增加患者痰液量,且稀薄;当湿化不足将出现痰痂。②切口部位护理:切口每天碘伏消毒2~3次,同时确保敷料干燥,及时更换污染敷料。③吸痰处理:及时有效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结合具体情况而选取适宜的吸痰管,不可超过15s。首先吸氧,后吸痰,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如低氧血症等。④改良叩背方案:叩背可促进排出痰液,即间隔2h叩背并翻身,叩背时自上至下,从外到内,1~3次/s,3~5min/次。⑤口腔护理:结合患者口腔情况选取适合的护理液,每天2次,确保口腔清洁。
1.3 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②观察坠积性肺炎发生情况。痰液粘稠度:Ⅰ: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玻璃接头在吸痰后内壁没有痰液滞留。Ⅱ:外观较Ⅰ度粘稠,少量痰液在吸痰后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但是水容易冲净。Ⅲ:外观粘稠明显,为黄色,吸痰管因过大负压而塌陷,同时会有大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上,且水不容易冲洗干净[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坠积性肺炎、痰液粘稠度
两组肺炎发生率、痰液粘稠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坠积性肺炎为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此病常常是混合型感染,对于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度较低,增加治疗难度。该病会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同时使其痛苦增加,延长病程。所以,有效预防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发生意义重大。有研究指出[3],强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几率,确保患者住院安全。有学者指出[4],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的重要措施是确保进入患者肺组织的气体温湿度与正常人相似。
本次采取强化气道护理,包括改善湿化方式、护理切口部位、吸痰处理、改良叩背方案、口腔护理,可有效预防痰液出现痰痂、切口感染,同时在吸痰前吸氧,预防不良反应,改良叩背方案后可促进痰液排出,并采取口腔护理可保证患者口腔清洁[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肺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痰液粘稠度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强化气道护理可有效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缓解痰液粘稠度,提升满意度,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云静.强化气道护理对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影响观察[J].母婴世界,2018,(14):201.
[2]施大美.强化气道护理对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8):89-89,91.
[3]邹运辉.强化气道护理对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105-106.
[4]肖玉巧.气道护理在脑外科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78-79.
[5]匡婉.气道护理在脑外科气管切开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饮食保健,2017,(12):117-118.
论文作者:章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脑外科论文; 患者论文; 气管论文; 气道论文; 性肺炎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