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城之变”、“胜门之变”与景泰皇帝_明景帝论文

“民城之变”、“胜门之变”与景泰皇帝_明景帝论文

“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与景泰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泰论文,之变论文,土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中,夫妻、父子、叔侄等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残杀不胜枚举,这里要讲的是一次事关明朝江山社稷的手足相残。

明代共有16个皇帝。除去天寿山十三陵的13帝之外,还有葬于南京孝陵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而开明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打败后,他的确切下落就成了一个谜。另外一个。就是很有作为的第七代皇帝景泰帝朱祁钰,十三陵中本有他为自己建好的一座陵墓。可是他本人却未被埋入其中,堂堂一代明皇,其陵墓却鲜为人知。这里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1449年,昏庸的明朝第六代皇帝英宗朱祁镇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瓦剌(蒙古)打仗时,不顾众人相劝,在不可一世的宦宫王振等人怂恿之下贸然出兵,由于不懂战术,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朝野上下惊惶失措。在众人拥戴和皇太后的命令下,被英宗命令“监国”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便做了皇帝,改元“景泰”,从此开始了对外坚守御敌、对内励精图治的政治举措。他先抄没了宦宫王振全家,并在一些大臣主张南逃时,命胆识过人的于谦在大敌当前之际指挥北京保卫战,打退了敌人。后来,景泰帝开始命人在天寿山为自己修造陵墓。这时,被瓦剌关押了一年后的英宗由于明军的胜利被放回北京,景泰帝将其安排在“南宫”,软禁起来,先尊皇太后之命立英宗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而后又将其废掉,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哥哥朱祁镇与一群仇视于谦的奸臣一起,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皇帝宝座,并将景泰帝勒死在宫中,取消其帝号,仍降为郕王,同时废掉了其生前所建陵墓,杀掉于谦等一批刚正的大臣,宦官势力重新抬头。

那么,朱祁钰是在何处下葬的呢?英宗按“亲王礼”,将他与夭亡的太子、公主、妃嫔等一起,葬入西北郊玉泉山以北的金山口。具体的地点在颐和园和香山之间一个名叫“娘娘府”的地方,现被圈在某机关院内。后来,待英宗死后,英宗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成化皇帝。他认为他的叔父朱祁钰“戡难保邦,奠定宗社”,“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因此又恢复了朱祁钰的景泰帝帝号,并为于谦平反,令路人前往于谦祠进行拜谒。在朱祁钰的墓地重行天子之葬制,将朱祁钰原来的王墓扩建成皇陵,由此也可以看出宪宗朱见深对此事的豁达。

如今,景泰陵的地面建筑只剩下了那座黄瓦歇山顶的碑亭还完整地屹立着,亭内有一通石碑,为乾隆四十三年(1769年)所立,陵碑上刻着成化时所敬谥号:“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的背面有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碑文,文中他提到了景泰帝的死因,并大发议论。他在碑文中褒朱祁镇而贬朱祁钰,说“弟失其恭兄失仁”,但“宗室未亡真是幸”,皇位稳固重于一切,即使皇帝被敌人掳去,也要“被发缨冠前往救之”,“如岳飞之力战迎二帝”,而朱祁钰之所为,“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关于这段历史以及乾隆的御笔,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来的人自会作出自己的公正客观恰当的评判。

据说,今天北京北郊的“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以及大名鼎鼎的“回龙观”几个地名的来历与此事有着重要关系。按明朝的习惯,皇帝入葬时,出午门后,棺材即被抬上大升舆(一种大轿子),龙体就由轿夫抬送直至天寿山,当年英宗碍着情面要送弟弟的灵柩去十三陵,不过,他暗中作了安排。因此,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出德胜门后,本该经土城、清河、沙河一直向北,可是在路上,矫夫按照英宗的事先安排,推说太累,不得不四次停下,先后换了四拨人,“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就是这样叫开的。这被当时的人们迷信为一种不好的兆头。英宗于是发下话来,告诉大家这是老祖宗显灵,不让朱祁钰和他们葬在一起,他下旨说,将朱祁钰的遗体转葬金山,本来一直向北的路线就此向左拐了弯,拐弯的地方后来也就有了“回龙观”这个称呼。当然,这只是一种传闻了。

至于景泰帝生前在天寿山所造陵墓,在100多年后被重新修整后, 葬入了在位仅只29天,还没来得及为自己修建陵寝,就被万历的宠妃郑贵妃所害的万历之子明光宗朱常洛,于是就有了十三陵中的庆陵。

标签:;  ;  ;  ;  ;  ;  ;  

“民城之变”、“胜门之变”与景泰皇帝_明景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