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_产业转型论文

中国旅游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_产业转型论文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旅游论文,方向论文,目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产业转型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较早涉及转型问题的是经济学和社会学。在经济学中,“转型”最早的含意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与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扩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逐渐被认为是经济转型的内容。社会学家使用“社会转型”概念来阐释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化的过程。但是,转型研究的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变动相对剧烈、时间相对短暂、连接两个结构相对稳定状态的过渡性时段,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一旦整体结构重新趋于稳定,某次转型即告结束。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反响和变化,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旅游产业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转”强调的是方向性变化,如果只有量上的增减,而没有方向上或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转型”。只有整体结构的方向性、全面性、根本性变化才能视为旅游产业转型。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背景与动因

旅游产业转型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具体决定旅游业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制度;二是产业发展周期的转型,具体决定旅游产业运行方式以及产业功能。前者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外部因素,后者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内部要求,两者共同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业由事业向产业的转型,就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制度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决定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巨变;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内部机能也开始发生变化。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从性质上看,中国的旅游产业转型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变化所决定的转型。认识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产业机能的变化,是理解旅游产业转型的关键。

(1)工业化基本完成,城市化加速发展。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时期。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沿海大部分省市以及中西部的部分城市,也已经具备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基本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工人阶级中产生了大量的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特种旅游需求,从而打破观光旅游需求为主的格局。

(2)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过渡。这个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旅游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1994年旅游消费占居民总消费额的5.9%,2008年已增长到10.4%。旅游消费已经在居民消费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居民日常消费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公民旅游的崛起,打破了入境旅游为主的格局,国民旅游上升为主流。

(3)中国由旅游创汇国变成旅游花汇国。由于外汇储备的高增长,早在10年前,“旅游创汇”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结束。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加上国际主要客源国经济的不景气,中国的入境旅游增长缓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平衡我国与贸易伙伴外汇收支的一种手段,并上升为一种外交战略。长期来看,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必将超过入境旅游收入,由旅游创汇国变成旅游花汇国。

(4)区域化经济中心形成。目前,我国已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业的空间格局,传统上的区域之间的长距离旅游比重有所下降,而发生在同一经济区域内的短距离旅游增多,板块旅游格局由此形成。

(5)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国铁路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铁路的产品结构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铁道部相继推出了城际快车、旅游专列、朝发夕至、夕发朝至等服务产品,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截至2011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5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二。私家车数量突破7000万辆,自驾车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或部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散客旅游崛起,打破了传统团队旅游为主的格局。

(6)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是由客源地前往目的地的活动,由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传统的旅游中间商通过掌握“信息”这一核心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盈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旅游企业的这种优势开始丧失,而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服务提供商,如携程、途牛等类型的旅游企业开始崛起,打破了传统旅行社、饭店、景区作为旅游企业主体的格局。

(7)旅游产业内部机能发生变化。一方面,作为产业组成基本细胞的旅游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要求实现进一步的经济扩张。从空间上来说,旅游企业要实现从一地经营向跨地区经营转型;从组织形式来说,旅游企业要由单体企业向链条企业转型,构筑旅游企业集团;从竞争形式来说,旅游企业要实现从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型。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速度加快。农业、工业、体育、支化、商业都与旅游业发生产业融合,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

中国旅游转型的动因则表现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首先是作为旅游需求方的旅游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动,由于市场结构的变动,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竞争方式随即发生结构性变动,并导致中观层面的产业组织、产业形态、产业运行方式发生变动,最终反映在宏观层面,旅游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功能定位发生转型。从性质上来说,中围旅游转型是由于市场自然演化引起的自然转型,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其主要动力是旅游市场变化所产生的拉力,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下,政府的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力度有限。

中国旅游转型的方向

(1)旅游市场的转型。受上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旅游市场开始发生变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国民旅游兴起,旅游市场由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国民旅游为主;第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度假旅游兴起,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向以度假旅游为代表的多元旅游市场转型;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散客旅游兴起,传统的团队旅游市场向散客旅游市场转型。

(2)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转型。由于旅游市场的转型,作为旅游产业微观组成的旅游企业必然发生转型。第一,经营范围的转型,由经营入境旅游向经营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转型,这直接改变了中国旅游企业在产业链上地位。在入境旅游为主的条件下,中国旅游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地接,处于劣势地位,经营出境旅游使中国旅游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并为跨国经营打下了基础。第二,产品类型转型。传统的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市场转型后旅游企业将主要转型经营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产品类型。

(3)中观层面的旅游产业转型。产业层面的转型包括产业组织的转型和产业运行方式的转型。就产业组织来说,由于散客市场的兴起,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中间商将出现,利用信息技术为散客提供旅游服务;由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生融合,产生一批基于新商业模式的旅游新业态,并孕育出基于新业态的旅游服务提供商,新的旅游企业将成为旅游市场运行的主体,使现有旅游产业组织的类型和结构发生根本变动,实现产业组织的转型。就产业运行方式来看,新的产业组织必然伴随着新的产业运行方式。

(4)宏观层面的旅游转型。第一,旅游空间格局的转型。传统上,中国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点线型”,以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随着三大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发生在区域内的旅游活动将上升为主流,旅游空间格局向板块型旅游区域转型。第二,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在旅游转型发生前以及旅游转型前期,由于市场主体的缺失,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当转型进入中后期,市场主体逐渐成长起来,旅游发展模式将逐渐向市场调节演变。实现旅游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节的转型。第三,旅游管理体制的转型。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入,“大旅游”的形成将改变旅游产业组成结构、政策边界,客观上要求建立起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实现旅游管理体制转型。第四,旅游业功能定位的转型。在中国国民旅游者成为旅游市场主流的今天,继续以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标,忽略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忽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准公共性,会严重损害公共利益。长期来看,旅游业功能定位必将一定程度上向社会事业回归。

标签:;  ;  ;  

中国旅游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_产业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