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中的教育艺术——初中生绰号行为分析及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绰号论文,初中生论文,建议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0)04-0056-05
在初中生中起绰号、叫绰号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石孟磊调查发现,“绰号行为是一种高发行为。超过80%的初中生拥有绰号,平均每个学生拥有2个绰号。”[1]董星调查“班里多少人有绰号时”,有46.1%的同学回答说“大部分同学有”。[2]同学之间因为相互取绰号、叫绰号而引发争执的事情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是时常发生的。但是绰号行为并没有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认识绰号的含义和影响,结合初中生特点了解绰号行为的成因,可以为教育者理解和应对绰号行为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绰号的内涵分析
(一)绰号的概念界定
对于绰号的研究,国内外早已有之。各国语言学家、姓名学家以及不同的权威字典对于绰号的定义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研究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学者对于绰号的界定也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对绰号的界定都有所侧重和偏向。《现代汉语词典》对绰号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的本名以外别人根据它的特征给他起的名字,大多含有亲昵、憎恶或开玩笑的意味。”[3]《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对绰号做出了这样的界定:“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4]绰号并不是中文中特有的词汇,绰号现象也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牛津字典中对nickname(绰号)的解释为:“与某人的真实姓名、个性、外貌或他所做过的事相关的非正式的幽默的名字。”[5]
由此可见,对于绰号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之间既存在共识,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从对绰号的范围来看,绰号是“本名以外的”,是一种“补充名”,是“非正式的”的名字。其次,从绰号的施与者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都认为绰号是由“他人给起的”,是“周围人给起的”。而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研究》一书中区别绰号和别号时说道:“别号是自立的,绰号是人加的。”[6]可见,这三种说法都认为绰号是由别人所命名的。但是,董星认为,“从绰号的作者来源划分,有自起的绰号与他人命名的绰号。”[2]可见在绰号的施与者来看,还是存在不同观点的。再次,从绰号的来源、依据来看,绰号是从人物特点及人物周围环境而产生的。
本文中所研究的绰号就是,除学生姓名以外,由他人根据学生本名、外貌、性格、行为等多方面的特征或情境,出于好玩、亲昵、嘲笑等目的所取的名字。
(二)绰号的作用
绰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最主要的就是形象地描摹人物外表特征、角色、地位。由于初中生绰号多来源于绰号受施者的外部形象、特点,因此,绰号往往比真实姓名能够形象地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形象特点。比如:好动的学生被叫做猴子。绰号除了能直接地体现一个人某方面的特点外,还可以标识一个人的身份及在一个团体中的角色定位。如:班长被大家一致称为“班头”,大家甚至很少叫他的名字;一个寝室的寝室长被叫做“市长”;一个小团体的中心人物被叫做“大哥”……通过这些绰号可以看出绰号的受施者的角色和地位。
(三)绰号的来源依据
初中生作为学生群体,绰号多来源于学生自身及学生生活。所谓学生自身包括学生姓名、体态、语言风格、相貌等。如,长得很胖——肥肥;名字为范××——饭桶……所谓学生生活包括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校外生活。在这些情景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学生绰号的来源,如: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回答不好——文盲;上课睡觉——教(觉)皇……而随着传媒的发展,影视、网络也成为学生生活得重要一部分,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中的语言、文化、游戏等都成为学生绰号的来源,如:精灵(游戏魔兽中的人物)等游戏人物也成为学生的绰号。董星的调查表明,绰号的来源比例为:姓名的特点15%、体形14%、相貌13%、性格13%、习惯10%、动作9%、嗜好8%、言谈6%、特长4%、其他3%、残疾情况2%、服饰2%、家境1%。[2]可见,初中生的绰号,多来源于表面化的因素,如姓名、特点、体型等,其内涵和意义还很欠缺。
二、绰号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形成原因
(一)绰号行为的影响
既然绰号在初中生中有如此广泛的认同度和使用度,那么其影响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绰号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初中生活多以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又有着好奇和外向的天性,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完全困在这种枯燥、单一的生活之中,那么绰号就成了初中生生活中的调味剂。如:踢球时把该防守的人给漏了——漏勺。每当叫到这个名字时,大家就会想起曾经一起经历过的快乐时光。此外,在初中生的生活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如:一位老师秃顶,学生便称他为“中间旱冰场,两边铁丝网”,这种称呼并不是由于对老师的不尊重,而是作为一种生活调剂的需要,这样的调侃会赶走学习生活的沉闷空气。除此之外,也是源于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心理。第二,绰号是同学关系的润滑剂。在同学之间,大家相互称呼绰号已经很常见了,很多同学也已习惯了这样的称呼。在彼此之间,这种称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指代某人的作用,而是一种亲密友好的表现。彼此以绰号相称说明熟悉彼此的经历,了解彼此之间的故事。绰号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大部分同学看来,绰号还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称呼,彼此之间的称呼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而同学之间相互调侃、取绰号,也是同学关系由生疏转向密切的标志。第三,绰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绰号语言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对于新接受的知识,初中生天生有一种好奇和运用的冲动,而以这种幽默的方式运用起来又会引起同伴的关注甚至是认同,这种同伴认同正是青少年所需要,因此会转而更加激发起对于这种语言的兴趣。第四,绰号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在许多初中生中间,出现了团体的绰号,在几个很要好的同学之间,相互以同一类事物代替,如:包子、馒头、饺子、汤圆……以此来说明我们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小团体。团体绰号的出现是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往往比班集体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凝聚力往往是十分强大的。第五,绰号是学生表现个性的渠道。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开始逐渐注意到自我的存在意义,他们张扬个性,渴望引起同伴的赞扬和认同。而绰号是他们表现个性的一个良好渠道。一个“妙手偶得”的绰号会使他们极富满足感。
但是绰号的消极作用同样不可小视。第一,绰号可能会形成学生不尊重他人的习惯。绰号虽然可以调剂同学之间的关系,但绰号毕竟是非正式的名称,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而初中生往往因为习惯而忽视了场合的限制,称呼同学的绰号,将同学至于一种尴尬的场景。尤其,学生给老师取绰号的现象还是非常常见的。虽然多数学生在取绰号时并非出于不尊重老师的心理,但是,这种行为还是十分不礼貌的。如果老师的观念是比较传统的,不能接受学生这种行为,认为是对老师的蔑视,那么就会使师生关系陷入一种难以维系的尴尬状态。即使老师对学生这种行为能够理解和接受,也可能会由于学生在措辞上比较夸张,词不达意,从而造成对教师的伤害。如果绰号行为蔓延,学生缺少了正确的引导,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交往中发生忽视他人感受的行为。第二,团体绰号的使用有待于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团体绰号背后往往蕴藏学生之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形成。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它是亲班级的,将会大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如果是反班级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第三,对于有缺陷和残疾的特殊学生,绰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董星的研究表明:在绰号的来源依据中残疾情况、服饰、家境分别仅占2%、2%、1%,[2]只是相当小的一个比例,但是,在这仅有的百分之几中,对学生的伤害却是不可低估的。残疾学生、家境困难的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是非常值得引起教育者的注意的,他们本身会由于各自的不足而十分敏感,当别人以取绰号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缺点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与歧视。或许绰号的施与者并非出于侮辱的目的,而只是因为一时的好奇,即使是这样,对于这一敏感的学生群体来说已经是深深地伤害了。在《11个绰号引发的校园悲剧》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潘金贵由于出生时面部长有黑色的胎记,自幼儿园起至初中一直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同学们给他取绰号叫“黑狗”“黑熊猫”“潘麻子”……他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最终有一天当一个同学再次叫他的绰号时,潘金贵不堪忍受,用匕首刺死了这位同学。这虽然只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个案,但是,却留给教育者深深的思考:这场悲剧的发生究竟是谁的错?教育者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现实?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绰号行为的产生究竟源于什么。
(二)初中生绰号行为的形成原因
首先,初中生的绰号行为是基于初中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产生的。初中生,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在面对着从小学到初中的环境转变时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校园环境的变化、周围人群的陌生、学业压力的增大等。这种压力需要一种释放。而学生在取绰号、叫绰号的过程可以相互熟识,关系很快变得密切。绰号行为调剂生活、密切同学关系,适应了初中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初中生模仿性强,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当群体中某种行为出现后就会有一批模仿者,而当一种行为被群体中的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其他人也会被卷入其中,也就是这种心理使得绰号行为在初中生之间得以广泛地存在。此外,初中生情绪不稳定,而且比较敏感,由于别人给他取绰号,他也会及时“反击”,给别人取绰号,这也是绰号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学生缺乏移情的特点使得他们很难感受到绰号对于他人的伤害和困惑,绰号的施与者和使用者更多的是沉浸在取绰号与叫绰号给他们所带来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更多地是来源于同伴的赞赏和认同,这样一种情感特征助长了绰号行为的发生。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绰号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强烈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家长的言谈过程中未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与他人的交谈中未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不懂得以尊敬方式来称呼他人。此外,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是非民主的,甚至是家长绝对权威的话,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在那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权威对强者产生畏惧心理,若是内向的发展则会产生胆怯、畏缩的性格特点。若是外向型发展的话,则会努力使自己处于强者的地位,而产生欺负行为。有些绰号行为就是欺负行为的表现之一。
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学校环境也是影响中学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学校因素不可忽视。首先是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管理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多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管理学校事务,管理观念可以说是管理者至上而不是学生至上。教学方式上也是教师权威盛行。教师强势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屈从。而在教学上的一些惩罚措施也同样导致了学生对于权威的畏惧和绝对服从。这种学校管理方式使得学生获得这样一种观念:弱者要服从强者,强势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种观念的生成既促成了绰号行为的发生,同时也给绰号行为蒙上了伤害的外衣。基于这种心理的绰号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同学之间的情感表达了。而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缺失也使得这一问题不断恶化。学生忽视了交往过程中他人的存在,忽视他人的情感体验,只顾自己高兴。
最后,中学生虽然与社会的直接接触相对较少,但是网络媒体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初中生辨别能力还不完善,而且善于模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与网络媒体、影视作品等文化的碰撞中,吸收了大量新鲜资源。港台文化、韩国风、“秀”文化都不断地渗透到初中生的观念之中。网络语言、网络游戏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初中生。这些新鲜事物也为中学生的绰号行为提供了一个源泉,也为他们的语言注入了新鲜空气。受到港台地区“仔”这个称呼的影响,很多绰号都是基于原有的名字在后面加上一个“仔”字,如:××星——星仔;××华——华仔……受到网络上“哥”文化的影响,许多绰号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凡——凡哥;××德——德哥……而网络游戏更是深入中学生的生活,他们会以游戏中的人物为同学取绰号,如:巫妖王、恶魔猎手等。可见,初中生虽然并不深入社会,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育建议
初中生绰号行为非常普遍,但是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作为教育者,面对这一学生行为应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初中生的绰号行为,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概禁止;既不能简单视为正常的现象而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概归为严重的道德问题。而应该正确认识、引导和利用这一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抓住绰号内涵特点,使学生学会鉴赏绰号,取高雅的绰号
首先,绰号具有形象地描摹人物外表特征、角色、地位的作用,而在初中生中绰号来源过于表面化,其内涵性欠缺。针对绰号的作用和来源依据可以将绰号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绰号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绰号、正确地运用绰号。从语言角度对绰号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高雅的绰号和低俗的绰号。在引导学生欣赏绰号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绰号是高雅的,什么样的绰号是低俗的。同时结合《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人物绰号进行研究分析,也可以对名人的绰号进行分析比较,让每个学生学会鉴赏绰号。
其次,在学生学会赏析绰号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取绰号的学问。让学生通过第一轮对绰号的赏析,抓住取绰号的技巧,通过探索如何分析人物、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如何提炼语言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学会取高雅的绰号。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有关绰号的文化,如绰号的修辞功能、绰号的功用等等,还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对我国的姓名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绰号的作用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其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低俗绰号的出现。
(二)把握初中生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绰号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重、冲动性强,容易意气用事,情绪波动比较大。其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移情能力缺乏。也就是说,虽然有时候青少年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是,他自身可能感受不到这种伤害的严重性。这使得一些初中生还很难完全意识到绰号给他人所带来的尴尬处境甚至是伤害。多数情况下,同学之间的绰号纯属善意的玩笑,但是也会出现伤害到同学的现象,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尤其是对残疾学生和有缺陷的学生这些特殊人群的尊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十分敏感的人群,是最易受到伤害的。此外,有些学生在与同学的生活交往中能够接受绰号,但是如果绰号出现在课堂或者其他比较正式的场合会感觉很尴尬。因此,通过绰号这种行为教会学生在叫绰号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并且注重语言使用的场合是十分必要的。
从绰号受施者角度看,学生对于绰号的态度相差还是很大的,有些学生即使是面对略带讽刺的绰号也能以自嘲的方式面对,一笑置之,而有些学生即使是面对善意的绰号还是很难接受。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绰号的受施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使他们以积极的方式与同学交往。引导他们遭遇绰号时应该以平常心面对,毕竟同学们很少带有恶意。对于那些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使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挫折和打击。
(三)利用绰号资源,发挥绰号的积极影响
绰号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其影响的广泛性,在这诸多的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因此,教育者应该予以区分,差别对待。初中生的绰号行为是调剂生活的一种手段,是增进同学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摩擦,教育者不应因此将绰号视为一种问题行为,而是利用这一现象,将绰号作为一种资源,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
首先,作为生活调味剂的绰号给初中生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其中,学生为老师取绰号是十分常见的。那么,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充分地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往往不尊重老师的因素所占比重是十分小的,更多的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挑战权威的心理。教师不必过于敏感。相反,可以运用这以资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打造出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运用绰号增强班级凝聚力。前文提到小团体中的绰号能够使团体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同样的道理,如果把班级视为一个团体,为班级的每个人都取一个能够体现团体特点的绰号,那么这个班的凝聚力也会因为这一行为而有所增加。要想为班级这个大团体的每个人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绰号,首先要为这个集体取一个适合自己的绰号。班主任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为班级取绰号”的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情。在这个取绰号的过程中,一定是学生观察班级,为班级投入感情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为班级取绰号的活动中,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同时班级文化建设也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再次,教育者对绰号的消极影响也应充分重视,引导初中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称呼。除此之外,在初中生之间开展姓名权的法律教育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从绰号产生的原因入手,把握各方面的条件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早也是最深刻的环境,对于初中生绰号行为的影响方面,家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注意使用文雅的词汇,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充分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于孩子在今后的交谈中文明用语及高雅词汇的使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民主的管教方式也有利于孩子在今后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友善、关怀他人的性格特征。其次,学校环境是学生所停留时间最长的环境,学校管理方式、班级管理方式对学生行为同样起着榜样的作用。初中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模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用明显带有褒扬意义的绰号去表扬学生,这样既给学生做了良好的榜样示范,化消极的绰号为积极的绰号,使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乐于称赞他人。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因为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教师与家长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孩子良好地发展。除此之外,外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媒体信息的良莠不齐与初中生鉴别力不足、善于模仿的特点形成了一组矛盾。教师和家长应该在鼓励学生积极与外界交往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辨别善恶和美丑。
初中生绰号行为普遍存在,需要教师以正确、巧妙的方式予以关注和处理,既不能无视其存在,也不必一味制止。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巧妙地利用这一现象,使学生在快乐自由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