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愿行为倾向与感知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_主观幸福感论文

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领悟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倾向论文,幸福感论文,志愿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6)02-0109-05

       doi:10.13983/j.cnki.jaechu.2016.02.02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可用来评估个体较长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志愿行为(Volunteering)是指以组织为背景,个体经过思索之后的,自愿主动地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的一种持续的且无偿的帮助行为。[1]志愿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志愿者的行为是自愿且不求回报的。志愿行为不仅对他人有利,对志愿者自身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研究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Thoits和Hewitt以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患者参加志愿服务后,会感觉更幸福,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2]Borgonovi的调查发现,不论经济地位如何,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人比没有参加过的人会感到更多的快乐。[3]Zycinska认为,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器,调节个体的抑郁、主观健康状况、体力活动水平,从而帮助其改善心理健康水平。[4]牛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显示,43%的大学生表示参与志愿活动会使其感到快乐和满足。[5]

       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应对资源,是人们适应各种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从组织、团体、家庭成员、亲友和同事等社会联系中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Cohen和Wills认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有益的人际交往能够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的不良影响。[6]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在大学生获得各方面的帮助、维持主观幸福感和保持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7]社会支持有两类,一是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在内的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二是个体在社会中感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即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志愿行为作为一种对他人无偿的帮助行为,能够为受帮助的人提供客观的社会支持,同时志愿者自身也可以通过换位体验,提高感知被支持和被理解的程度。龙忆、吴明蔚和龙建研究发现,有过志愿行为的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没有志愿行为的大学生。[8]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志愿行为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解释,但这些解释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来全面阐述这种关系机制。为了探索志愿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方法和依据,本研究假设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会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即领悟社会支持在志愿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上能起到中介作用,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高校500名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475份,有效率为95%。其中大一年级143人,大二年级158人,大三年级133人,大四年级41人;男生222人,女生253人;来自城镇的179人,来自农村的296人;个人每月生活消费支出低于800元的88人,800-1000元的162人,高于1000元的225人。

       (二)测量工具

       1.志愿行为倾向问卷。采用Carlo等编制的测量志愿行为(倾向)问卷,问卷主要有以下四个题目:在过去,你参加过志愿活动吗?你现在是否正在参加志愿活动?在未来的一年内,你打算参加志愿活动吗?在未来的一年内,如果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你报名参加该志愿活动的可能性有多少?[9]题目的总得分越高,就说明个体越倾向于产生志愿行为。Erez的研究验证了该问卷的有效性,能有效测量个体发生志愿行为的可能性。[10]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姜乾金等引入修订的由Gerg 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该量表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有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分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的支持程度,共12个条目。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具体情况,用“教师、同学、亲戚”替代原量表中的“领导、亲戚、同事”。采用7点量表进行评分,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描述表示同意与否(1为极不同意,7为极同意)。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总分由所有条目的分数相加而成,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发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936,表明它具有较好的信度。

       3.总体幸福感量表。采用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由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GWB)。该量表包含以下6个分量表: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与紧张以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1]使用该量表的前18项,依据被试对象对幸福的陈述来判断其幸福感程度。在本研究中,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806,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 for windows 15.0和AMO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475名大学生中,曾经参加过志愿服务的有371人,占总人数的78.11%,其中男生146人,女生225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人有104名,占总人数的21.89%。

       1.不同性别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的比较。由表1可知,男生志愿行为倾向的得分低于女生。

      

       2.不同月消费水平的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的比较。由表2可知,不同月消费水平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倾向存在差异,月消费水平低于800元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显著低于月消费水平在800-1000元的大学生。

      

       (二)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由表3可知,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两者在总体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没有差异。

      

       (三)相关分析

       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见表4。

      

       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与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四)领悟社会支持在志愿行为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上的中介作用检验

       以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作为自变量,以领悟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以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作为因变量,使用AMO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方法来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拟合,经过检验和修正,最终获得拟合指标较优的模型(见图1),拟合指数见表5。由模型图可看出,志愿行为倾向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图1 大学生志愿行为倾向、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四、讨论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总体积极踊跃

       当前,很多大型活动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本研究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占比78.11%)都参加过志愿活动,这表明志愿活动在高校是被普遍接受的,大学生也都有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愿意进行无偿的助人行为。

       (二)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志愿服务

       Carlo等人的研究发现,志愿行为倾向能有效预测志愿行为。[12]志愿行为倾向是从事志愿行为自发性的强度,如果没有其它的影响因素,个体的志愿行为倾向越强,就越可能去从事志愿行为。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倾向不同,男生的志愿行为倾向显著低于女生,相对应地男生从事志愿行为的人数也低于女生。该结果与龙忆、吴明蔚和龙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龙忆等认为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会采用不同的助人方式,男性崇尚英雄主义,会在突发事件、危急情境中产生助人行为,女性的助人方式倾向于长期的承诺和参与,因此志愿行为倾向的得分会高一些。

       (三)日常消费水平影响志愿行为倾向

       不同月消费水平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倾向存在差异,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倾向也较低。由于志愿行为是一种无偿的行为,志愿者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但没有物质上的回报。消费水平较低的大学生除了进行日常学习,往往还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等活动来增加收入,因此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活动。另外,经济贫困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从而较少参与需要进行人际互动的志愿活动。很多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非贫困生低,这是因为贫困大学生在承受来自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来自心理的压力。因此,高校在组织志愿活动时若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合适的志愿服务活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这能够让研究者更了解志愿行为,进一步探索阻碍志愿行为的因素,从而更好地调节个体的志愿行为。

       (四)志愿行为倾向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志愿者虽然不期望通过志愿行为获得物质利益的回馈,但是志愿行为本身能够为志愿者带来很多益处。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倾向对主观幸福感有正相关影响,参加志愿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研究指出,志愿经历与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冯姗姗和赵久波认为,志愿活动对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有利的影响,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会接触陌生的人群,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以助人为出发点的志愿活动会使志愿者产生较好的内心感受。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通过提供情感性社会支持,产生情感性依赖,同时志愿者之间也会产生信任关系。

       (五)领悟社会支持在志愿行为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够对主观幸福感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领悟社会支持在志愿行为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志愿行为倾向正向促进领悟社会支持(路径系数为0.35),然后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进一步正向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路径系数为0.41)。

       石伟等对于“志愿行为为何能让人幸福”进行过系统阐述,提出社会融合说、心理资源说和换位体验说三种理论假设。[13]社会融合说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心理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实现社会融合会使个体产生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强调志愿行为能够引发志愿者的社会兴趣,使志愿者维持社会互动、紧密社会网络,从而缓解负面情绪体验、重获良好心理状态。心理资源说认为,志愿行为通过较高的社会评价,提升自尊,带来积极认知方式和情绪,从而提高幸福感,强调自我概念的改善。换位体验说认为,志愿者是基于社会比较提升自我满足,降低对自我需要的敏感性,以此来提升幸福感。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社会融合说,即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会与其他人进行频繁和广泛的互动,更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发现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建构可以抵御孤独、抑郁的社交网络,进一步强调个体感知社会支持、社会网络融入程度的作用。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上起中介作用,参与志愿活动会增强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标签:;  ;  ;  ;  ;  ;  

大学生自愿行为倾向与感知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