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与新闻编务——从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尔街论文,资本论文,日报论文,新闻论文,默多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2007年8月1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6亿美元收购“百年老店”道琼斯公司,将《华尔街日报》、道琼斯有线新闻社、《远东经济评论》等媒体资产并入新闻集团。许多人担心,默多克的机会主义降临道琼斯旗下的《华尔街日报》,将使该报100多年来打磨的独立品质荡然无存。
我们发现,美国新闻人对默多克收购道琼斯公司可能损害“编务独立”的担忧,与我国业内人士对文化体制改革中“引入外部资本可能使媒体难以真正‘两分开’”的担忧,有类似之处。的确,考察默多克收购道琼斯公司及其类似案例,可以给中国的新闻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迥异的报业传统:干预或不干预
在说服《华尔街日报》员工同意新闻集团收购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道琼斯公司时,默多克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都是同一类人,有着相同的传统,都是这份报纸的伟大守护者。”
(一)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报业传统迥异于美国
英国报业传统是“报纸代表报纸主人的立场”。澳洲裔名记者奈特利(Philip Knightley)指出,“在澳洲,报章老板认为报章是他的,他喜欢怎样也可以。”
而美国报纸经营传统是“编辑部独立运作”,换言之,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冲突时,报纸主人通常会尊重前者。美国三大全国性报纸《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均为美国新闻品质的圭臬——都由家族控股,传统上,这些家族亦倾力卫护其新闻品质。
美国传媒业的一个传统是,编辑部独立运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合众国际社。作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合众国际社近年来易手多次,但正常业务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发生变化。默多克也不可能去破坏这个传统,即使有干预,也将是对编辑方针小的调整,而不会是大的调整。
(二)道琼斯的传统——资本不干预编务与经营
道琼斯传统上一直是记者管理的公司,公司的CEO和报纸出版人都曾是杰出的记者,公司的管理哲学一直是新闻质量至上。
自从班克罗夫特家族获得对道琼斯公司的控制权后,该家族一直未参与编务与经营。他们反对默多克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默多克会干预乃至改变《华尔街日报》等旗下媒体的采编。
(三)默多克的传统——“流行新闻学”和“政治关系新闻学”
默多克有干预报纸编辑事务的“不良记录”。默多克曾利用总经理职位,大刀阔斧地干预《世界新闻》报社的编辑管理工作。默多克曾对《纽约客》表示,在他庞大的媒体商业帝国中最令他感到快意的莫过于介入报纸主编的工作,并“试图影响人们”。
与《华尔街日报》所坚持的严肃、精英路线不同,默多克似乎并不在意媒体的品质,他曾略带得意地表示:“很惭愧我很欣赏流行新闻学,我必须说我更热衷于这种新闻学胜于你们叫作高品质新闻学的东西。”不仅如此,默多克还热衷于与政坛力量的结盟,奉行“政治关系新闻学”,以换取政坛力量的政策支持。而“流行新闻学”和“政治关系新闻学”意味着“资本干预编务”的大行其道。
英国《泰晤士报》立场尽管一直都是中间偏右,但默多克入主后变本加厉右倾,热烈拥护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默多克接手前,《太阳报》主要支持工党,但在1979年的竞选中,它突然转而支持玛格丽特·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默多克所换得的,是撒切尔的友谊。在多方人士控告默多克垄断了英国媒体三分之一市场份额时,撒切尔从未予以阻止。
当工党的布莱尔上台后,因为默多克跟布莱尔友好,《泰晤士报》及默多克其他报章亦成为工党政府的支持者。布莱尔执政期间,默多克是首相府常客,“俨如内阁一员”。工党上台初期曾考虑对外国人拥有英国传媒设限制,但布莱尔“最后悄悄搁置该政策”。布莱尔对默多克采取了一种纵容、默许的态度,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可以无视国会的相关法律禁令,随意调低所属报纸头版的广告价格对抗竞争。
资本干预的危害
媒介易主,关乎舆论格局变化,关乎民主价值的维护,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政治决策格局的转变。媒介易主,最大的隐患在于资本利益对新闻制作的干预。
(一)可能颠覆“编务独立”的报业传统
过去几年,美国报业的“编辑部独立运作”传统一直面临着来自资本世界的侵蚀:《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和《费城问询报》(Philadelphia Inquirer)等前后被收购,更多的报纸不得不压缩成本,撤销海外记者站。
默多克入主《华尔街日报》让美国新闻人担忧,原因之一是美国报纸经营传统将面临英国报业传统的侵蚀(报纸代表报纸主人的立场)。许多新闻人认为,默多克必将干预《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制作,玷污“编辑的独立性”。
过去,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冲突时,美国老板通常会尊重前者。如今,美国报纸更多成为大型集团公司或者私募投资财团的资产。当报纸仅作为一项资产,股东价值遂微妙地凌驾于新闻价值。例如,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主流媒体对政府立场几乎一致的支持,就是对1970年代美国新闻精神(“站在政府对立面对其批评监督”)的颠覆。
(二)编务无独立则容易损害报格
正是担心默多克会干预采编,让《华尔街日报》服务于媒体帝国的商业利益,收购消息刚传出后,该报在美国的200多名记者、编辑就举行了罢工抗议。
2007年5月中旬,《亚洲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方凤美和6名同事给道琼斯董事会写信,对默多克入主表示担忧。信中写道,默多克在处理编辑决定时,向来注重商业利益,为实现个人目标或是涉及政治因素时,常常放弃新闻报道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他们认为,默多克会干预一些敏感题材的报道,“记者将被迫软化立场”。班氏家族中反对收购的人认为,默多克有干预报纸编辑事务的“不良记录”,这将毁掉《华尔街日报》。
反对默多克收购道琼斯公司的担忧,其实反映出资本干预编务的一大隐患——损害报格,毁坏报纸良好形象。
国外反干预的经验
在奉行媒体私有制的欧美国家,媒体产权持有者的变化,使媒体的运作时时面临来自“资本利益干预编务”的威胁。尊崇“编务独立”的人们,为应对这种威胁,针锋相对提出了一些对策,从而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签署保证采编独立的协议
默多克经常对收购的报纸进行大张旗鼓的改造,有人指责他过多干预新闻制作过程,让媒体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为此,默多克在收购《泰晤士报》时,作出书面保证:他不会改变这份英国最古老报纸的风格。
正是为了化解人们的担忧,此次新闻集团与道琼斯双方就保障采编独立也达成了协议:并购后的《华尔街日报》将设立独立的编辑委员会,监督报纸的运作,由5名资深的新闻界人士与无党派独立人士担任。按照规定,编辑委员会有权批准聘用或解聘报纸的执行主编与社论版主编。另外,该委员会有权批准聘用关键资深编辑、决定采编部门的预算、决定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等。日后,如果发生默多克干预报纸的资金运作与内容时,《华尔街日报》主编与社论版主编都有权向编辑委员会提出上诉。
(二)媒体品牌的自卫
当“新闻独立”成为媒体品牌的重要成分,当“不干预新闻采编”成为媒体的传统,媒体即便易主,遭到“干预”的可能性会比较小,新闻传统也不太可能会改变。因为,一旦新闻传统被改变,新闻制作被资本力量干预,将削弱媒体品牌的价值,影响资本利润的取得。
默多克曾表示:“任何干预行为,都将打破报纸和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缺乏公众信任,道琼斯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新闻集团与道琼斯正式签署协议后,《华尔街日报》出版人高顿·克罗维茨(Gordon crovitz)发表了一封致读者公开信,表明《华尔街日报》将一如既往地遵守同样的标准,努力保持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任何买家都应当知道,道琼斯的价值在于读者对于其品牌和新闻的信任。事实上,默多克同班氏家族谈判时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新闻准确和独立的重要性。……编辑独立性是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一个重要特点,班氏家族和默多克专门就保证编辑独立性签署了协议……我们希望让读者确信,尽管道琼斯所有权发生变更,但我们将继续坚守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的价值理念。”
致命弱点——取决于资本老板个人诚信和欲望
毋庸置疑,签署保证采编独立的协议、媒体品牌的自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资本利益对“编务独立”的侵害,但这种反干预的措施有其致命的弱点。
(一)老板不是不干预,只因未到需要时
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其品牌力量并不足以保护其不受干预。
有学者称,“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目的是想凭借其赢得更多的利润,他看中的就是《华尔街日报》这个金字招牌,看中的就是它丰富的高质量的内容,他不会过多干预《华尔街日报》编辑方针。”但是,当形势需要(例如,扭亏为盈的需要)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资本老板便会重新祭起“干预编务”的大旗,这种情形可谓屡见不鲜。
据《泰晤士报》前主编弗莱德·艾默里回忆称,当默多克试图解雇另一名前主编埃文斯时,自己曾提醒对方当初签订的独立协议。默多克的回答是:“天啊,你不用对所有事都那么严肃吧?”而当艾默里表示自己的确在意时,默多克笑了,并反问说:“我向世界各地的编辑们发号施令,为什么在伦敦就不能?”埃文斯对此给出了一个解释:“默多克对于承诺的态度,最仁慈的说法就是,他说到做到,只是处境改变了。”
(二)难以对抗隐性干预
通过人事安排施加影响,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干预。隐性干预的可怕之处在于,缺乏有力的反制干预的协议条款制止这种行为,因而使“保证采编独立的协议”显得软弱无力、无可奈何。默多克就经常运用这种干预。
新闻集团下属的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一名前高层人士表示,默多克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热衷于干预具体业务,有时候,“不是他直接发布指令,而是很多围在他身边的人试图取悦他。”默多克一直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担任总编辑。比如《泰晤士报》的现任主编罗伯特·汤姆森就经常为默多克辩护,说默多克从不插手《泰晤士报》的编辑事务。
默多克1981年收购《泰晤士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后,成立了一个独立委员会及一系列指引,号称“保障编辑自主避受干预”。但这并未阻止默多克其后插手,入主不足1年便炒掉该报前任主编哈诺德·埃文斯。
作为《泰晤士报》前任主编,哈诺德·埃文斯在自传中回忆道:“我们被默多克欺骗了。”在其书中,埃文斯记述了默多克的另外一种隐性干预(即“暗示倾向或意图”):他常给埃文斯送来带有强烈保守派观点的文章,题注“值得阅读”,或者在标题上猛戳,暗示埃文斯意图表达得不够明显。
给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报业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将报纸的发行、广告、印刷等经营部门与新闻制作业务部门剥离开来(即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社外资金可以投资报纸的发行、广告、印刷等经营性业务,经营性业务部门变身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一般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以合资、上市等途径吸收社外资金。这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有一个前提:经营性业务部门不得干涉新闻内容制作尤其是时政新闻的制作。
但事实上,正如欧美国家的媒体那样,传媒一旦与资本结合,就存在被资本干预的危险;对于非强势报纸而言,一旦接受社外资本投资,经济上不可避免地对社外资本形成完全依赖。由于经济命脉被控制,受制于人,新闻内容制作部门面对投资方对新闻内容制作的干涉,常常是不得不屈从投资方的干涉,而投资方的干涉并不一定具有专业性,相反往往显得很外行。这时,经营部门与新闻制作业务部门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剥离。
从默多克收购道琼斯公司这个典型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防止资本干预新闻制作”的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对策,而“防止资本干预新闻制作”对策的致命弱点,可以使我们对“两分开”保持清醒的认识。
[收稿日期]200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