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穆斯林民族文化特征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穆斯林论文,几点论文,民族文化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1)04-0024-05
从唐永徽二年(651年)算起[1](48),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形成了 一个穆斯林民族群体,经上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我国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多的民族有回 、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柯尔克孜、撒拉、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民族 ,也有少量蒙、藏、傣、白等族信仰伊斯兰教。我国穆斯林总人口已超过2000万,形成了各 具伊斯兰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就我国穆斯林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简析。
一、伊斯兰教传入及我国穆斯林民族的形成
最早将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是前来唐朝通使的阿拉伯使节,史书称他们为大食人。唐朝处 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加上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许多阿拉伯使节、商人沿海上丝 绸 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到长安及东南沿海经商,他们围寺而聚,形成蕃坊。蒙古人西征,又有 大批中亚穆斯林被裹胁东来,其中有士兵、工匠、商人、宗教职业人员等。他们被称为“木 速蛮”、“答失蛮”、“撒尔塔兀勒”、“回回”。元朝建立,随着元与中亚伊尔汗国经济 文化频繁往来,特别是该汗国蒙古统治者皈依伊斯兰教,整个汗国伊斯兰化以后,又有大量 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哈剌鲁人、阿尔浑人、突厥人、康里人、钦察人及后来改信伊斯兰教的 阿速人、术忽回回、罗哩回回进入中原。至元末,我国穆斯林人口急剧增长。这么多地域不 同,语言各异,文化差异较大的穆斯林各民族,在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互整合下,最 终形成了回族,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民族融合过程。按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回族形成于 元末明初,这就说明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到回族共同体的最后形成经历了六七百年的历史过 程。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唐朝盛世与元朝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外国穆斯林进入中 国。当然,蒙古西征曾给中亚各族人民包括穆斯林带来过深重灾难。
与回族相比,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民族共同体,他们大多聚族而居 ,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表现在民族外部的文化特征也比较明显。他们信 仰伊斯兰教,只是信仰体系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改变,许多原有的文化特征保留了下来,在他 们 的文化生活中,祖先信仰的佛教、拜火教及自然崇拜的痕迹时有表露[2](15)。同时他们远 离儒教文化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影响较小。
维吾尔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仅次于回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汉文史 籍中出现的“袁纥”、“回纥”、“回鹘”、“外五”、“畏兀尔”是同音异译,民国初期 称“缠回”,1934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统一汉译,一律使用“维吾尔”族称。古代新疆与中亚 连成一片,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公元840年,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败 ,部众分三支西迁,其中西部一支奔向伊犁河至楚河流域的葛逻禄部,他们联合葛逻禄部, 共同建立喀刺汗朝。大约在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喀剌汗王朝的喀什噶尔地区。喀剌汗朝 第一位接受伊斯兰教的首领是萨图克·布格拉汗,他在汗国内强行推行伊斯兰教,但遭到佛 教的抵制。其子继位后,继续在汗国内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公元960年有20万帐约80万突厥 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在中亚传播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展,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新崛起的伊斯兰喀剌汗朝同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和于阗王国形成当时新疆的三大政治割据 势力,出现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尖锐对抗和斗争。喀剌汗朝与于阗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最后以于阗王国失败而告终,这是伊斯兰教对佛教的首次胜利。公元1121年,喀剌汗朝被 西辽所灭。西辽统治者原信佛教,最初敌视伊斯兰教,但以后转变了态度,对伊斯兰教采取 了宽容政策。1211年西辽政权被屈出律篡夺,穆斯林遭到压制[3]。后来西辽被蒙古所灭, 中亚从此进入蒙古帝国统治时期。至14世纪,由于佛教在新疆的衰落,居住在高昌地区的回 鹘接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新疆进一步得到传播,成为今天维吾尔族人民信奉的宗教。
哈萨克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有100多万。过去信仰萨满教, 公元11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哈萨克”这一名称,最初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 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的集合体。
柯尔克孜族原为我国西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唐代称为黠戛斯,曾强盛一时。10世纪中叶至1 8世纪柯尔克孜人先后处于辽、喀剌汗、西辽、蒙古及察合台汗国的长期统治之下,逐渐皈 依了伊斯兰教。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侵占天山南部一带柯尔克孜人住地,分裂了原来统一 的柯尔克孜民族。柯尔克孜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200多年前清朝迁至今黑龙江富县的柯尔 克孜人除信奉喇嘛教外,还保留着原始萨满教的某些残余[4]。新疆额敏县的柯尔克孜人信 奉 喇嘛教。
塔吉克族亦是居住在我国新疆的穆斯林民族,11世纪开始信奉伊斯兰教,是一个跨境民族 ,1990年新疆有2万多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1990年人口统计还不到5000人。15世 纪时他们是喀山汗国的主要居民,19世纪初,一部分塔塔尔人陆续迁入我国。乌孜别克族也 是我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少的民族,1990年只有1.45万人。也是跨境民族,与中亚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乌兹别克人属同一民族。以上除回族以外的五个穆斯林民族主要 分布在新疆各地[5]。
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省。东乡族因世居东乡而得名。东乡语与 蒙古语接近,无文字。主要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37 万 。东乡族的族源说法不一,有回回色目人说,蒙古人说,回回、蒙古、汉人三族混合说,在 13世纪就信仰伊斯兰教,随成吉思汗西征返回后在东乡居住下来至今。撒拉族亦称“撒拉回 ”、“撒拉尔”,简称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并散居在化隆回族 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人口10多万,有语言无文字。据 民间传说,撒拉族是元代居住在今中亚撒马尔罕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撒鲁克人的一支带着原 有的伊斯兰信仰迁居在今循化县境。保安族亦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 1990年只有1.2万人,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 青海省循化县,使用保安语,无文字。根据民间传说及保安族语言的特点分析,一般认为保 安族是元明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回回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 藏、土、汉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元明时代主要居住在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 尕撒尔三处,时称保安三庄,最后以保安地名发展成民族名称,历代统治者称“保安回”。
还有部分藏族、蒙古族及傣族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改信伊斯兰教。这部分穆斯林人数不少, 近年来已引起学术界重视,有人作过调查研究。一是聚居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的 藏 族群众改信伊斯兰教,俗称“藏回”,现有1万多人,他们说话、书写用藏语藏文,生活用 器及习俗保持藏族习惯,但饮食习俗与回族大致相同。相传清雍正二年(1734)中国伊斯兰教 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曾在此传教,说服了当地一部分藏族,放弃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统, 改信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典型就是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的近千名蒙 古族穆斯林,他们自称“托茂家”,操蒙古语,住蒙古包,穿戴与蒙古族同。但他们严格按 照伊斯兰教规宰食牛羊肉,婚丧仪式与回族同,建有清真寺。托茂人的历史来源尚有争议, 一说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时,流落在当地的部分起义人员被蒙古族上层收留、保护,与 当地蒙古人通婚,逐渐繁衍发展,成为托茂人。二说是清顺治年间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失败 后逃此避难的回族人。三说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敖龙布鲁格、巴彦木仁、乌素图、吉兰泰以及巴彦淖尔盟和登 口县的一些地区有3000多口蒙古族穆斯林,他们讲蒙古语,与蒙古牧民一样生活,但他们信 仰伊斯兰教,当地居民称他们为蒙古回回,民族识别及历次人口普查时将他们作为蒙古族登 记在册。这部分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及改信伊斯兰教具体原因、时间目前学术界还没有 统 一认识[6]。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上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生活在云南傣族、藏族、白族地区的回族吸收了当地的民族文化。据马维良先生1984年调 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曼赛回、曼恋回共80户,440多人,他们讲傣语,穿傣族 服装,住傣族竹楼式建筑,世代相传,笃信伊斯兰教,傣族称他们为“帕西傣”,他们自称 “回傣”。有学者认为“帕西傣”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傣族,马维良教授认为“帕西傣”先民 是回族,尽管在自然同化中有许多傣族的习俗,但是至今他们仍世代保持回族的一些基本传 统、特征,有强烈的回族自我意识、认同感、亲切感。我们不能说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傣 族,只能是西双版纳回族的一部分[7](133)。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三坝区,哈巴雪山 下的兰家村,龙湾边村和安南、水磨寨村、中甸、德钦县城共1200多人,穿藏装,讲藏话, 信仰伊斯兰教,汉族称他们为“藏回”,他们自称回族。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土庞 、 鸡鸣、三枚三个村3585人,他们讲白族话,穿、戴白族服饰,居住白族建筑式的房屋,信仰 伊斯兰教,他们自称是回族[7](101)。
二、我国穆斯林各民族文化差异性
通过以上对我国穆斯林各民族基本特征的叙述,可以看出他们因居住地域、周围环境的影 响,在文化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实际上有民族就有差异,即使同一民族,因分布 地域不同,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
许多人可能有这样一种印象,即同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同样接受伊斯兰文化的影 响与熏陶,为什么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而回族显得郁郁寡欢,在 艺术方面缺乏创造力。这可能与一个民族受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早在 伊 斯兰教传入我国之前,维吾尔等民族已经形成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维吾尔等民族先有 民族共同体,后来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同时,他们远离儒教文化中心,传统文化对他 们影响较小。虽然伊斯兰教是反对音乐舞蹈的,但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并没有受其影 响或影响不大。这些民族至今仍保持了他们的民族传统,以能歌善舞著称,新疆亦被誉为“ 歌舞之乡”。伊斯兰教提倡一神论,严禁在绘画、雕塑中出现人物或动物形象。伊斯兰教不 是通过宗教利用艺术,而是通过宗教摒弃造型艺术的方法消除宗教和艺术间的对立性。维吾 尔族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前,对佛教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佛像雕塑和绘画艺术都达到很高的 水平。但在改信伊斯兰教后,绘画中不再有动物或人物出现,雕塑艺术渐趋淹没。
而回族的形成及与伊斯兰教间的关系表现为另一种景象,许多学者认为伊斯兰教对回族的 形成起了决定性、关键性或纽带作用,没有伊斯兰教的整合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回族共同体 。我国境内绝大多数民族是先有民族而后有宗教,而惟独回族是先有宗教而后有民族,学术 界一般认为回族形成于元末明初,而伊斯兰教早在唐朝初年传入我国。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 有1350年,而回族只有700多年历史,正是在伊斯兰教的作用下,将唐、宋、元、明以来迁 居我国的不同地区、语言文化各异、不同民族的人融入回回民族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共同体——回族。
在语言方面,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大都有本民族语言或文字,但都认为阿拉伯语和 阿拉伯文是神圣的语言文字,日常宗教活动用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古兰经》虽然已 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但无论任何地区,不管操何种语言,使用何种文字的穆斯林,都必须用 阿 拉伯语诵读和书写《古兰经》。
我国穆斯林各民族在宗教礼仪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性。清中叶后,随着海禁的开放,中国内 地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者日渐增多,这些朝觐者在阿拉伯接受苏非派学理,回国后逐渐传播 ,哲赫忍耶的马明心,华寺门宦的马来迟朝觐归来后,创建了自己的门宦。另外阿拉伯国家 的一些传教士、商人也来中国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被我国穆斯林中一些阿訇、伊玛目接受 ,门宦制度首先产生于甘肃河、狄地区,以后逐渐发展到西北、东北、西南各地,后来又产 生了一些教派门宦。在回、东乡、撒拉等族中传播较广。
苏非派传入中亚后,15世纪在新疆出现依禅派,其首领大都自称“圣裔”。依禅派并不是 一 个严密的统一体,它又分为许多支派,由支派分出许许多多流派。纳克什班底派是传入新疆 最早的依禅支派,该派又分裂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大支派。
在西北穆斯林内部,各种教派门宦林立,信教群众大多具有较强的教派门宦归属意识,这 种归属意识甚至强于民族意识,即使相邻的两个教坊,因教派或门宦不同,在婚丧嫁娶及重 大宗教活动方面也互不来往。而同一教派门宦有重大宗教活动,如教主的忌日,信众即使远 在千里之外亦要赶来参加。这种强烈的教派门宦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穆斯林内部团结。 一 些有识之士亦意识到教派门宦给我国穆斯林带来的消极作用,主张淡化教派门宦意识,加强 各民族之间及民族内部团结,全力搞好本民族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提高民族素质。
在伊斯兰教史上,因所谓“教派之争”造成的械斗事件不胜枚举。实际上这些教派斗争背 后都隐藏着封建宗教上层争权夺利的斗争,一般穆斯林群众虽无教派偏见,但被某些表面现 象所迷惑,而参加了一些争斗,在争斗中获得利益的总是一些宗教上层,而争斗造成的灾难 却落在了一般穆斯林身上。
解放后,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贯彻了包括教派大小一律平等在内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 到了我国各族各派穆斯林群众和宗教人士的拥护和欢迎,他们各自信奉本派的教义教规,举 行自己的宗教仪式,相互间基本没有发生相互攻击、械斗事件,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安定和各 民族间团结。
三、重新认识我国穆斯林的基本特征
目前的一些出版物,包括一些很有权威性的辞书,谈到中国穆斯林时大多这样表述:在我 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等10个民族。笔者认为这种表述不严谨,缺乏科学 性,没能概括我国穆斯林各民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理由:
1.现有大量资料和事实证明,在我国除了上述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外,在汉、蒙、藏、 傣等民族中有部分人历史上因各种原因而改信伊斯兰教,当地人称他们为蒙回、藏回、傣回 等。尽管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但他们的民族属性是不可变更的。
2.“全民信教”这一表述也需商榷。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信仰者内心 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对我国穆斯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有不同 程度影响,但用“全民信教”来表述一个或多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不确切的。有资料证明居 住在新疆塔城额敏县的柯尔克孜族和两个苏木(蒙古语中的乡级行政单位称苏木)的哈萨克族 群 众一直信奉藏传佛教[8](222)。18世纪中期因参加准噶尔叛乱后被清政府作为叛民发往东北 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一直信奉萨满教。东北柯尔克孜族与西北柯尔克孜族在文化上 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东北柯尔克孜族就没有信仰过伊 斯兰教,否则就不会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找不到一丁点伊斯兰文化的痕迹[9]。
3.蒙古回回、藏回、傣回称谓不科学,需要重新正名。这种称谓与解放前的撒拉回、东乡 回、缠回的称谓一样,是民族他称,而不是自称,解放后50年代民族识别时取消了这种称谓 ,应当称藏族穆斯林、蒙古族穆斯林。同时我们还可从这一称谓的演变窥见历史上回族形成 的一般规律。元明以来,中原大地所有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因宗教信仰的一致及他们与一般 回族在经济、文化方面频繁交往,逐渐脱离原来的民族群体,其语言、服饰、族群意识逐渐 淡化,最终融入到回族群体之中。据青海省《化隆县志》记载:“化隆卡力岗地区的阿什努 、德恒隆两个乡现有1万多操藏语的回族,其先祖原属土著藏族,因改信伊斯兰教的时间约 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距今已有230多年。但是,由于千百年传统民族习惯和语言的 影响,他们虽然在宗教上加入了穆斯林行列,并成为回族,但在习惯和语言上很难一下子转 变,因而藏族的传统特征仍然保留在他们中间。”
4.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几个民族大多为跨境民族,他们与中亚国家民族在文化上有着天然 的联系,在西部开发及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应发挥这方面优势。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少数不法分 子利用民族宗教进行分裂活动。1933年萨比提大毛拉受国外扩张势力的操纵,在新疆喀什导 演的一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闹剧,进行分裂破坏活动。这个以帝国主义为后台 的 伪政权只存在三个月就彻底破产了,但其分裂主义思想的残余并没有完全消除,仍有极少数 分裂分子企图破坏祖国的统一,这完全是违背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意愿,也 遭到了全疆各穆斯林人民的反对。
总之,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北,历史上他们为祖国政治、经济、文 化的建设,为开发西北,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们又积极投入西部大开发的 伟大战略中去,必将会做出新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9-18
标签:回族论文; 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穆斯林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回族服饰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古兰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