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种的考察步骤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步骤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承于民间的乐种(或仪式音乐),在历代的文献中很少有关于它们产生、发展、衍变以及传承方式、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完整记载,其代代传承的古谱,亦多散失在寺院、道观、民间乐社的乐师手中。因此,今天我们对传统乐种(或仪式音乐)的认识、分析与研究,离开实地考察这一基本环节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实地考察是揭开传统乐种(或仪式音乐)艺术奥秘的关键的第一个步骤,掌握对传统乐种(或仪式音乐)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方法,是我们每一个有志研究传统乐种(或仪式音乐)的音乐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基本修养和业务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考察态度比掌握实地考察方法更为重要。因为,考察的目的就是要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去探索对象、了解对象、认识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把握第一手真实的、可信的、完整的宝贵资料,为后期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生动的实例,从而奠定良好的资料与文献基础。
所谓客观,就是不能在考察前先有个人主观的、不变的、固定的模式,不能带着有色眼睛观察各式各样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要有实事求是、尊重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以及艺术真实的基本观念。总之,要有朴实、客观、谦虚的考察态度与学风。这一点在乐种(或仪式音乐)考察中对“圈内人”、“圈外人”都是同样重要的。
所谓全面,是要求在考察中应该尽力穷尽考察对象,要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把考察的触角敏锐地伸向一切可能考察到的角落,不要放弃追踪任何重要的线索。考察中切忌浅尝辄止,挂一漏万,尽量避免片面性。要有敏捷仔细的观察力和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
所谓科学,从广义上讲,自然也涵括了上面所谈到的考察中的客观性与全面性问题。从狭义上讲,是指要科学地掌握乐种(或仪式音乐)考察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领与操作方法,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采录效果。
朴实的学风,敏锐的观察力,仔细的工作态度,坚韧的工作精神,扎实的训练有素的业务基础,良好的(至少是基本的)物质条件,应该说是乐种(或仪式音乐)考察时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一、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一)考察对象现存资料与研究状况
1.有关历史文献资料
对考察对象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不仅是考察前必需进行的重要工作,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亦是不可忽视的应随时关注收集的重要部分。对这一部分资料的有效掌握,有助于我们避免在工作中的盲目性,它对考察对象历史渊源的考证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与了解工作,应包括:
①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
②当地发掘的出土文物中与考察对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实物或资料。
③当地发现的壁画、石窟中与考察对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图像或雕塑。
④博物馆中收藏的与考察对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实物资料。
2.研究现状信息
为了避免考察工作中时间、人力、财力的浪费,避免考察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为了选题的准确性与研究工作的效率,必须把握考察对象目前在社会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信息。这些信息包括:
①关于考察对象何人出版过什么著作(或著作中之一部分)。
②关于考察对象何人发表过什么学术论文(或论文中之一部分)。
③关于考察对象何人发表过考察报告、报导或介绍(包括内部资料)。
④曾发现过什么乐谱,发现地点,何人保存,何时抄本,载有多少曲目及曲目名称。尽力收集到复印件。
⑤曾录制过的音响资料,何时何地、何人录制,演奏者及曲目名称。尽力收集到复录音响。
⑥有否录像资料或电视片(影片)片段。
3.社会文化背景情况
考察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况,是实地考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地考察工作之前,能够尽量收集与了解到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将丰富我们的知识,加深我们的认识,充实我们的思想,对实地考察工作进程的速度与质量,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文化背景情况的了解,内容比较宽泛,主要项目应包括:
①考察对象所处地域的政治制度。
②一般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
③地理经纬度,一般地理条件与环境的主要特征。
④该地域的历史变迁情况。
⑤文化教育状况。
⑥民族的族别、分布、数量及相互关系。
⑦与外界的交通与通讯联络状况。
⑧宗教信仰、教派及其分布。
⑨民间主要风俗与节日在衣、食、行中之表现。民俗禁忌。
⑩气候条件。
(二)制订考察计划
1.确定考察目的与对象
①明确考察对象的研究现状
在对考察对象现存资料与研究状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应明确考察对象目前是属于何种发掘层次与学术研究状况:
1)尚未发掘与研究的乐种(或仪式音乐)。
2)初步发掘与介绍的乐种(或仪式音乐)。
3)发掘后已初步研究的乐种(或仪式音乐)。
4)发掘后研究较广泛、较深入的乐种(或仪式音乐), 已经着重研究了那些问题。
5)全面挖掘并研究深入的乐种(或仪式音乐)。
②确定考察目的与对象
1 )在对考察对象研究现状的分析基础上确定自己此次考察的目的与对象。
2)乐种(或仪式音乐)复盖面的全面普查。
3)乐种(或仪式音乐)传统中重点地域内的考察。
4)乐种(或仪式音乐)传承中典型性乐社、寺院、道观的考察。
5)乐种(或仪式音乐)研究中某一专项课题的考察。
6)交叉课题的考察。
7)根据考察的目的与确定对象, 制定实地考察各项内容的采访步骤与提纲。
2.设计考察路线与时间
如果是第一次赴考察地点,临行前其考察路线与时间的安排只能是较粗略的一个计划和设想。但到达考察地点后,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立即修订制作较详细的、可行的行程路线和时间安排。如果是多次奔赴的考察地点,情况比较熟悉,应在临行前周密地考虑考察路线与时间。当然,任何完好的计划在具体实施中与实际生活发生矛盾和产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加强整个考察工作的计划性与可行性,是保证考察工作完满地、高效率地进行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般地来讲,应该先将重点考察对象列在比较重要的行程安排中。所谓重点考察对象即原计划中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如进行乐种(或仪式音乐)考察时对主要流行地域(或某寺院、道观)的考察;或主要流行地域中对代表性民间乐社(或僧乐班、道乐班等)的考察;或代表性民间乐社(或僧乐班、道乐班)中对某一特殊项目的考察等等。重点考察对象在考察计划中,在时间上、财力上、精力上均应给予充分的考虑与保证。即在有限的时间、物力、精力中,应在最佳精神状态下,首先抓紧时间完成实地考察中的主要项目,然后再依次逐步完成其它考察项目。从学术的角度来讲,首先搞清楚该乐社(或僧乐班、道乐班)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大大缩短其它考察地域与项目的时间。
3.准备考察用品与器材
实地考察前所收集到的有关文献资料,应将其重要部分做成索引卡片或文摘卡片随身携带,以备实地考察时查用。当然,如果有笔记本式或便携式电脑,将有关文献资料输入电脑软件中,是最为科学与便当的方法。对实地考察前已查询到的乐谱与音响,至少应将乐谱谱式特点与乐谱目录、音响目录制成卡片或输入电脑软件。
实地考察所需之用品,应根据实地情况需要及可能的物质条件携带周全。至少应携带以下必备之用品:
①录音设备:录音机、话筒、磁带、变压器、电池、音叉或音笛、秒表等。
②摄影设备:照相机(有可能的话带两台,一台拍正片,一台拍翻转片)、标准镜头及中远焦距镜头各一,闪光灯、支撑架、胶卷、电池等。
③摄像设备:摄像机、录像带。
④生活用品:除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和季节条件准备衣物外,携带必备之药品至关重要,这些药品应包括一般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发烧、肠胃炎之类)、个人必备药品(根据本人身体状况所需要之药品)与地方性常见病必备药品三个方面。
⑤其它用品:如果到交通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应根据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准备少量饮料与食品,以及指南针、刀、绳、手电之类用品与用具。给对方的礼品也应考虑到准备工作中去。
实地考察前还有一件重要工作,即考虑联络的方法与时间,考察前应与当地有关地方干部与音乐工作者或民间音乐家、僧道乐人直接联系,考察的总体设计与计划应符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另外,实地考察开始后,应与出发地点(工作单位或家庭、朋友)保持定时、定点的联系,以防发生意外时有所帮助和接应。
二、实地考察内容
(一)文化背景考察
1.经济、教育与交通联络情况
①何时确立目前的政治制度。
②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一般情况。
③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④教育状况,有几所小学、中学,文盲及受中、小学教育比例情况。有无职业中专或大专院校。
⑤当地交通情况。
⑥当地与外界的其它联络方式。
2.历史与自然地理环境情况
①该地域一般历史发展情况。
②历史上有否建都以及其变迁情况。
③该地域历史上有否重要战乱以及曾遭受过严重自然灾害情况。
④当地出土文物与考察事象的关系。
⑤当地石窟、壁画、浮雕与考察事象的关系。
⑥博物馆中有否与考察事象有关的实物。
⑦图书馆与个人收藏者手中有否收藏与考察事象有关的古谱。
⑧县志中有关考察事象的记载。
⑨地理环境与考察事象的关系。
⑩气候特征与考察事项的关系。
3.民族、民俗与宗教信仰情况
①民族的类属与分布,各民族人数的比例,有无文字。
②当地共同的主要风俗习惯与节日,几个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婚丧礼仪与节日。
③各民族的服饰特征,饮食习惯。
④宗教信仰与民族关系,宗教教别、教派及其分布。
⑤历史上存留的重要寺院、道观及其有关文献资料。
(二)音乐背景考察
1.乐种(或仪式音乐)一般情况考察
①乐种(或传统仪式)名称
1)民间称谓。
2)历史上曾用名。
3)多用名(注意区分同种异名与同名异种)。
4)并用名(同一乐种或传统仪式在不同村社、寺院、 道观中的不同称谓)。
5)专业音乐工作者定名(定名的时间与背景,何人定名)。
②乐种(或传统仪式)流传地域
1)凡有独立班社组织所演奏的乐种(或传统仪式), 应划属在该乐种(或传统仪式)流传地域范围之内,地域划分可根据课题要求与需要按行政区域单位划定。如省(自治区)、市、县、乡、村(寨)等。
2)乐种(或传统仪式)流布情况,可以乐社(或寺院、 道观)为单位,作定量统计。
③乐种(或传统仪式)运用场合
1)宫廷。
2)贵族王府与文人世家。
3)佛教寺院。
4)道教宫观。
5)祭礼庙宇。
6)茶楼、集市。
7)城、镇、村、寨。
④乐种(或传统仪式音乐)的表演形式
1)纯器乐表演形式。
2)纯声乐(含吟诵)表演形式。
3)器乐与声乐综合的音乐表演形式。
4)器乐、声乐与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2.乐种(或仪式音乐)班社与民间音乐家(或主持仪式的重要人物)考察
①乐种(或仪式音乐)班社考察。
1)名称(曾用名、现名、别名)。
2)创办时间。
3)创办地点。
4)创办发起人、主持人与创社时的主要成员。
5)历届主持人及谱系。
6)宗旨与主要活动内容。
7)经常活动方式和重要活动项目。
8)技艺的传承方式(师续、父子、父婿、乐师等)。
9)收藏的乐器。
10)收藏的乐谱。
11)收藏的其它资料。
12)艺术成就(对该乐种或传统仪式在传承中的贡献,对本省、区音乐文化的贡献,对国内、外的影响)等。
②民间音乐家(或主持仪式的重要人物)考察
1)姓名(包括艺名、法名、小名、别名等)。
2)性别。
3)出生日期与地点(日期如是阴历应加以注明, 最好能了解其十二生肖属性)。
4)家庭主要成员与经济情况。
5)本人职业、副业。
6)师从关系,启蒙教师及以后求师学艺情况。
7)主要生平经历。
8)掌握技艺的范围、门类。
9)掌握的主要乐器及个人技艺特点。
10)个人曲目演奏范围及代表性的演奏曲目。
11)主要艺术贡献:授徒传人情况,传谱与代表性乐曲,对该乐种(或传统仪式)的贡献,重要演出与获奖情况,对国内外的影响等。
3.乐种(或传统仪式)社会运用功能考察
乐种(或传统仪式)的社会运用功能有的是单一的,有的乐种(或传统仪式)在演奏中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社会运用功能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宫廷礼仪。
②宗教仪轨。
③庙宇祭祀。
④民间婚、丧、喜、庆活动。
⑤风俗节日。
⑥自娱娱人。
⑦子女教育、修养陶冶。
(三)音乐型态考察
1.乐器与宫调
①乐器名称
1)学名:社会相对确定的规范化称谓。
2)俗名:民间称谓,如是少数民族, 应将各民族称谓发音用国际音标标出。
3)多用名,注明多用名所使用的地域、民族、宗教教派或班社。
4)专业人员定名: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命名。
②乐器类属
一律按乐器现代分类法,即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类归,至少划到两个分类层次。如二胡,为擦奏弦鸣乐器;扬琴,为击奏弦鸣乐器。
③乐器形制与绘图
1)根据乐器在乐种(或传统仪式音乐)演奏中的地位, 以及乐器本身形制特点,可考虑分别画出乐器正面图、侧面图、截面图与局部图。
2)乐器绘图应注明与实物的缩小比例。
3)乐器绘图所记长度单位一律用毫米(mm)标记。
4)乐器绘图的角度为水平垂直方位。
5)体鸣乐器绘图注意事项:
a、乐器外形的长、宽、高度;
b、有无腔体,其部位及口部与腹部的尺寸;
c、圆形、半圆形乐器的直径、厚度、高度与坡度, 乐器的整体形态;
d、铙、钹、镲碗部的坡度、高度与宽度;
e、锣类乐器有无锣脐,其凸度与直径;
f、击奏体鸣乐器与搔奏体鸣乐器的附件形制。
g、同类乐器之组合特征形制。
6)膜鸣乐器绘图注意事项:
a、属单面鼓或双面鼓,鼓面直径;
b、鼓腔、鼓腰的基本形制特征,其高度及直径变化;
c、鼓的架、持方法:鼓架形制,鼓柄部位以及绳抓等;
d、鼓框高度,上面有无铃、钹装置;
e、同类乐器之组合特征与形制。
7)气鸣乐器绘图注意事项:
a、边棱音气鸣乐器属开管乐器或闭管乐器, 乐器外形长度与管身两端的外径与内径;
b、边棱音气鸣乐器吹孔(或吹嘴),音孔(有无背孔)、膜孔、 出气孔的形制与部位,各孔的直径(如为椭圆形孔则应标有高度和宽度)及相互间的距离。
c、簧振动气鸣乐器的形制与类别,属单簧单管(如羌备)、 单簧多管(如笙)、双簧单管(如管子、唢呐)、双簧双管(如双管)等,管身外形为管形、椎形或喇叭形,有无碗和附管的装置,乐器外形长度与管身(包括单管、双管、多管与附管)两端的外径与内径。
d、簧的部位、形制与特征;
e、气鸣乐器的管身可否伸缩移动;
f、唇振动气鸣乐器吹嘴形制特征,管身外形特征及形制、尺寸。
8)弦鸣乐器绘图注意事项:
a、擦奏弦鸣乐器弓弦位置,夹于两弦内擦奏或弦外擦奏;
b、拨奏弦鸣乐器用手指演奏或用拨子演奏,拨子的形制与尺寸;
c、击奏弦鸣乐器击弦之键或棒,其形式与尺寸;
d、弦鸣乐器共鸣箱属板面或膜面,整体形制与尺寸;
e、触弦部位是千斤、指板或品位,具体部位、数目与形制;
f、琴码的外形形制,部位;
g、弦数(主奏弦与共鸣弦)与系统特征。
h、弦的质地
④乐器的演奏姿势
1)用语言叙述, 或用白描和摄影展示乐种(或仪式音乐)中主奏乐器以及其中的特殊乐器的持琴演奏的整体姿势(包括正面和侧面)。
2)左、右手持琴演奏的功能与部位。
3)特殊乐器的演奏姿势与演奏方法, 应有局部放大的白描或摄影。
⑤乐器的指法、弦法与调名、调高
1)笛、笙、箫、管、唢呐类的气鸣乐器, 在乐器绘图基础上按孔序考察并标示出各音孔相应的乐谱谱字;弦鸣乐器亦在乐器绘图基础上按弦序考察并标示出各弦相应的乐谱谱字。
2)考察乐种(或仪式音乐)中三宫、四宫或七宫的调名, 并核实各调调名之宫音在乐器音孔与弦位上之位置。
3 )根据定律乐器测出各调宫音音高及各调调式音列中各音之音高,以了解各调名之调高以及各调音列之调式特征。
演奏各调调式音列时气鸣乐器所用之叉口指法,应用图表例出。
各音音高一律用绝对音高符号标记,或与五线谱中相应音符对应显示。调式音列中与十二平均律相比偏高、偏低的各音,如有测音仪可记录其准确的音分,如无测音设备,可以根据听觉暂时用“↑”(偏高)、“↓”(偏低)的符号来表示。
4)通过考察将各调之音列谱字排列出来, 以辨别该乐种(或仪式音乐)所用工尺谱,属首调唱名法还是固定调唱名法。
5)确定乐种(或仪式音乐)正调(本调)工尺谱字调首。
6)设有附管的气鸣乐器,应注明其音孔与筒音音高; 设有共鸣弦的弦鸣乐器,应注明各弦空弦音高。
2.乐种(或传统仪式)表演形式与程式
①表演形式的模式探求
1)该乐种(或传统仪式)典型的表演形式的编制规格与行乐、 坐乐等表演形式之队形。
2 )该乐种(或传统仪式)历史上曾有过的表演形式编制规格与仪式表演程式中行乐、坐乐表演形式之队形。
3 )该乐种(或传统仪式)在当代社会中表演形式编制规格与行乐、坐乐等表演形式队形之变迁。包括一个乐种家庭(或一种仪式类别)中各乐种(或各传统仪式)之间的差异;或一个乐种(或传统仪式)中各乐社(或寺院、道观)之间的差异;或一个乐种(或传统仪式)中一个乐社(或寺院、道观)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演奏中的差异等。
②表演程式
1)某种社会功能仪轨中表演程式的全过程。
2)在全过程的各部分的演奏、 演唱或舞蹈所表现的形式与内容要求。
3)各部分的衔接与队形变换。
4)表演对象是什么。
5)表演程式应达到的目的。
3.乐谱与曲牌、曲目
①乐谱
1)何时、何地从何人手中收集到这份乐谱。
2)核实乐谱的抄本年代。
3)乐谱传人(或收藏者及馆所)的收藏情况、 乐谱的传承与来历。
4)辨认谱式、谱字及一切音乐术语符号,如板眼、速度标记、 各种演奏技巧符号等。
5)确认各谱字在实际运用中的单义性和多义性,特别是凡、 乙二谱字。
6)应该查谱字与定律乐器、主奏乐器的对应关系。
7)器乐演奏谱所标调名与定律乐器、主奏乐器指法、弦法的关系。
8)通过定律乐器与主奏乐器,确认器乐演奏谱各调宫音音高。
9)应辨认乐谱中的只曲、联曲与套曲。
②曲牌与曲目
1)考察乐种(或仪式音乐)所用曲牌情况。
a、曲牌总数,分布情况(包括乐谱与实际演奏中的曲牌)。
b、排除重复后的曲牌数字。
c、同一曲牌在不同宫调中的运用统计。
d、注意记录民间音乐家,僧、道音乐家口传曲牌, 即乐谱与实际演奏中没有的曲牌。可将其演唱录制下来。演唱已记忆不清者,可将曲牌名称记录下来。
2)乐种(或仪式音乐)曲目考察
a、乐谱中的曲目。
b、实际演奏中曲目在仪式程式中的运用原则。
c、乐种(或仪式音乐)中各乐社经常演奏的曲目。
d、乐种(或仪式音乐)中各乐社的代表性曲目。
e、通过口头调查在乐谱与实际演奏中已经失传的曲目。
4.具有特性的旋律展开手法与演奏技巧
①通过考察了解该乐种(或仪式音乐)在实际演奏中最常运用的各种旋律展开手法。
②在此调查基础上,辨认各乐种(或仪式音乐)基本上通用的旋律展开手法与该乐种(或仪式音乐)或地域内所具有特性的旋律展开手法,如江南丝竹擅用“板式变奏”手法、北方笙管乐擅用“移调指法变奏”手法、潮州弦诗惯用的“曲速三变”手法等等。
③乐种(或仪式音乐)主奏乐器运用的所有演奏技巧及演奏技巧符号(应该用全国通用的相对规范化的演奏符号标记;如该演奏技巧无通用的演奏符号时,可采用当地惯用的演奏符号标记;如必需创造新的演奏符号标记时,注意不能与社会上已通用的演奏符号相重)。
④辨别该乐种(或仪式音乐)或该乐社主奏乐器所特有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技巧符号,即具有地方风格性象征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技巧符号,和具有民间音乐家个人风格性象征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技巧符号。
5.曲式结构类型与典型曲式结构模式
①在广泛收集曲目的基础上,类归该乐种(或仪式音乐)曲目的曲式结构类型。
②各曲式结构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或经常演奏的曲目。
③众多乐种(或仪式音乐)班社所普遍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其乐曲的曲式结构往往具有该乐种(或仪式音乐)典型曲式结构模式的意义。
④乐种(或仪式音乐)典型曲式结构模式的运用与寻求,不是从乐种(或仪式音乐)总曲目的数量中求得,而是从该乐种(或仪式音乐)众多乐社的实际演奏中占据重要的、代表性的,往往也是实际演奏中数量最多(当然包括各乐社之间曲目的重复)的曲目中去求得。
⑤乐曲中的典型曲式结构模式,具有该乐种(或仪式音乐)主要艺术特征的重要意义。也是各乐种(或仪式音乐、或乐种家族)之间区分的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
三、资料梳理与类归
(一)资料的级别与运用
1.出土文物、石窟、壁画、历史文献与乐器实物、古谱抄本属一级“必然性”资料。
2.民俗学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属二级“或然性”资料。
3.型态学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属三级“偶然性”资料。
在乐种(或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中,这三方面的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必然性”历史资料的获得是我们对乐种(或仪式音乐)历史顺向研究时的可靠依据。“或然性”、“偶然性”资料是我们对乐种(或仪式音乐)历史逆向研究时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对于这三级资料,应加以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以求对乐种(或仪式音乐)的历史沿革得到相对准确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在缺乏“必然性”历史资料时,更要防止盲目性和犯主观臆断的误失。
但在分析研究乐种系、族、种的体系类归(或仪式音乐体系类归)及各乐种系、族、种(或仪式音乐中各类别)的艺术特征时,其“或然性”与“偶然性”资料,便具有绝对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资料梳理项目
1.历史文献资料
①出土文物中的乐器与有关乐队。
1)文物时间。
2)出土地点。
3)发掘时间。
4)公开出版物。
②古墓石窟、壁画与浮雕中的乐器与有关乐队、乐舞图像。
1)文物时间。
2)地点。
3)发掘时间。
4)公开出版或影印时间。
③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
④志书中的有关记载。
2.乐谱资料
1)乐谱名称。
2)乐谱抄本时间与传人。
3)乐谱中之曲目与曲牌。
4)曲目的宫调统计。
5)有关乐队组合形式与演奏程式的记载。
6)各种音乐术语与符号。
7)根据民间音乐家的指点或演唱译1—2首或全部乐谱。
8)代表性乐曲古谱与实际演奏谱之间差异的对应谱式。
9)乐谱中只曲、联曲与套曲的记谱特点。
10)谱字辨认。
3.音响资料
①曲名。
②磁带号码。
③录音时间。
④录音地点。
⑤录音者。
⑥演奏者名单,含主奏乐器演奏者与其他乐队成员,或演唱者。其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在该乐队或乐种(或传统仪式)中的地位。
⑦乐曲演奏的运用场合及仪轨程式中的部位,有无特殊要求。
⑧乐曲表现意境或内容。
⑨乐曲宫调与主奏乐器的指法或弦法。
4.实物资料
①实物名称。
②何人收藏(或馆藏)。
③实物历史时期的确定依据。
④实物形态特征绘图。
5.图像资料
①图像内容。
②何人收藏(或馆藏)。
③图像历史时期的确定依据。
④图像的研究价值。
6.小说、笔记资料
①小说、笔记名称。
②编辑者与撰稿人。
③抄本时间或出版时间。
④出版单位。
⑤与乐种(或传统仪式与仪式音乐)有关内容文摘(附卡片)。
7.口头采访资料
①采访对象、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在乐社与乐种(或传统仪式)表演中的地位,持何乐器。
②采访地点。
③采访时间。
④采访记录整理者。
⑤采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