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实务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实务论文,成本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钰译
(译自《Management Acconnting Handbook》约翰·英纳斯 费柯纳·米歇尔 著 任钰 译)
在本文中,我们考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 )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首先分析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不足之处,然后解释传统成本计算法如何严重地低估了高度自动化的和低产量产品成本和高估劳动密集型的和高产量产品的成本。本文在指出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不足之处后又接着介绍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首先,介绍好建立可用于实际操作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必经的五个主要步骤,然后讨论了从经验性观察中发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所引起变异。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进行了评价。我们认为: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是更准确地找出了产品生产耗用的资源,从而加深了对成本行为的认识。同时阐述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一些其它突出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了成功地实施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必须注意的三个因素。
导言尽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 )这一概念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但它被普遍接受和形成应追溯到80年代中期少数美国公司中应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发展。该方法在社会上的普遍推广得益于库帕和卡普兰教授撰写的一系列哈佛商学院案例和出版的有关的著作。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在这些美国公司中得以应用的原因是:企业的经理和管理会计师们意识到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并误导管理当局作出错误的决策。这一问题由三种因素致使的。首先,当前许多企业的产品成本的结构已发生了相当大变化。由于自动化的发展,生产有关和无关的制造费用成本迅速增加、重要性不断提高,而直接人工成本则急剧缩减。例如在许多电子公司,直接人工成本已经下降到产品生产成本的百分之五以下。其次是由将直接人工和机器小时作为分配产品制造费用的主要依据而产生的。由于这些分配基础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在运用它们时应设想制造费用是受产量驱动的。此外,按生产成本把与生产无关的制造费用分配到产品上仍是广泛地使用的使制造费用成一个单位的方法。因此,随着制造费用的发生不再与产品生产成本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分配方法的有效性也开始令人怀疑。最后由于生产制造费用的性质的逐渐变化,它主要地反映的成本不再简单地受产量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受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影响。米勒和沃尔曼将这种类型的生产制造费用归为以下四种具体事务类型:
1、 与整个生产过程中组织原材料和其它资源的流动有关的后勤事务;2、 与使资源的供应与对它们的需求相配称有关的平衡的具体事务;3、与确保产品符合规格要求有关的质量的具体事务;4、与提供能力来处理订货、产品设计等变更有关的变动的具体事务。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面各类因素的焦点集中在成本的一个元素——制造费用上。它们的共同影响造成了企业的形势,这是(a )制造费用是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b)制造费用按传统简单的、 以数量为基础的方法分配给产品和(c )制造费用内有大量不受产量影响的成本项目。这些情况的结合,会致使所报告的产品成本被严重扭曲。例如,例1说明了使用分配制造费用的传统方法( 在情况变化指出其下积压适后仍然被使用)将如何使制造费用在高度地自化的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间的分配失真。例2 说明了使用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对大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下产品成本的影响。通过对些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高度地自动化的产品和小批量产品一贯地各自受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大批量产品的补贴。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不合适方法下得到的产品成本信息将以各类产品的各成本项目的相对成本的一贯准确的看法提供给经理部门。使用这些有缺陷的信息毫无疑问将使用企业在生产业绩评价、产品获利能力衡量和战略的决策等方面机能失调。
例1假定某企业耗用等量的直接材料生产两种产品, 产量均为1000件。两种产品投入市场、推销和促销的方式相同。其中一种产品按劳动密集方式进行生产,另一种按资本密集加工过程生产。企业以等额资本成本取代等额人工成本(如以机器设备取代人工)并不改变产品的总成本。企业的制造费用的大部分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相关。例2其企业生产等量的X产品和Y产品。X产品是在一次生产1000单位下生产的,Y产品是一次生产100单位分10次生产的。两种产品耗用等量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总额为3300英镑,其中包括生产运行准备成本总计为2200英镑和质量检验成本1100英镑。对于两种产品来说,生产运行准备作业和质量检验作业对每种生产是相同的,与各自产量无关。
例1 计算表
总成本单位:英镑
直接材料200,000
直接人工100,000
与生产有关的制造费用100,000(直接人工的100%)
与生产无关的制造费用200,000/600,00( 生产成本的50%)
生产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英镑)
(英镑)
直接材料
100 100
直接人工80
20
与生产有关的制造费用80
20
(直接人工的100%)
与生产无关的制造费用
130
70
(生产成本的50%)
"真实的成本计算法" 390 210
直接材料
100 100
直接人工80 20
与生产有关的制造费用20 80
(等量资本/工人替代)
与生产无关的制造费用
100100
(相同的营销和市场情况) _____ _______
300300
例2
计算表
总之,当今许多企业传统成本计算法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对制造费用处理的方式不科学。传统成本计算法长期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出于计算简便来考虑的,但在已变化的环境中这种方法就不再合适了。这些将制造费用分配给产品的方法通常不能准确地把握单位产品和制造费用成本发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必须采用一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产品和通过制造费用支出而耗用的资源之间的因果联系。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可以保证制造费用成本利用以这种方式来达到。
作出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运作用于产品成本计算的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包括两步骤。首先,将制造费用按产生它们的作业汇集起来。其次,找出各作业成本库与产品产出之间的联系,即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基础比率(作业成本/ 期间成本动因量)的计算于是提供了将制造费用实际地分配给产品的方法。例3(图1)说明了这一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一般与制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生产中心所从事的作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量驱动型制造费用。在这些情况下,诸如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这样的传统成本动因将是一种可接受的把制造费用分配到每一单位产品上的方式。
图1 作业基础成本方法一览表
例3 通过简单的方式揭示了用于产品成本计算的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最终结果。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推行此系统,首先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准备一本与制造费用有关的作业清册;第二,确定各项作业所需的资源和成本;第三步,确定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第四步,选择形成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基础”的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动因;第五步,把成本动因比率应用到产品。
下面就分别说明每步骤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 作业清册的准备——对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来说,最基本的是对组成间接生产的“隐蔽工厂”的各种作业的了解。为了保证能获取有关的信息,必须运用一种系统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在开始时制定生产计划、确定生产场地及在何地从事何项作业。应把企业现有空间都看作用于生产和其它职能的地点。在第一阶段,编制企业职员工薪名表并将所有职员分配到具体的工作地点并大概地界定作业的领域,这一作法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有用的。这样就是对原有计划的检查。如果企业是在全体职员的基础上来编制详细的作业清册表,则该清册是全面的。我们可以用一张流程图表清楚地显示这种初步的作业分析的结果。例4 就是有关的简化的例子(图2)。
图2流程图链
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加工过程的这种确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用结构方式取更详细作业项目的基础。通过从那些流程图所示的作业中获取信息可以实现上述目的。获取这种信息的其它渠道有:1、 管理会计人员询问各部门的高级职员;2、从外面请来咨询专家, 由咨询专家与各部门的高级职员进行交谈;3、 高级职员要负责提供本部门从事的作业信息;4、每个正常的工作月里, 所有职员均要填写详细记载各项作业的表格。在本步骤收集的数据在准备性对作业成本系统最终有效性的影响极大。因此,要考虑采用不止一种的方法来进行反复检验核对。这也是调查的极敏感区域,在本步骤,由于职员仅将它简单地看作是削减成本和工作职位的第一步,所以企业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目标在此阶段并不是都能达到的。企业应将提高产品成本准确性这一目标明确地告知企业职员。
企业还要知道在流程表上本步骤最后所示的与各项目有关特定的作业活动。为了产生一套事实可行的系统的基础,企业还得对信息作某些合理化的处理,如将一些小的工作任务合并为重要的作业活动。同时还要解决该系统应获取的信息、其详细程度如何这一问题。例如, 例示5中(图3)说明了对与客户订货这一活动来说, 应将它分解为多项作业,而不是将它看作为一项作业。
第二计算各项作业的成本
在收集有关的数据方面,本步骤的大量工作要与第一步中的收集作业信息相结合。一般为方便起见,本步骤的开始要确定每项作业的人工成本。事实上在某些企业中,只以收集制造费用的大概型式为主而不是产品成本信息,企业只分析,这一项成本要素。在确定各单项作业时,通过分析作业所花的时间和人工的等级就可以确定有关的人工成本。其它应获得的信息还应包括在执行作业时所消耗的资源和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其它制造费用,如热量、照明、动力、租金和税款等占用成本,要求在适当的基础上(如场地面积)分配给各项作业,但为了提高准确性, 可以将它们直接地计入某项作业中。例示6是对客户订货处理的分析。
例6客户订货处理
作业项目间接人工占用成本折旧消耗合计
£m £m£m £m £m
定价0.25 0.18
0.020.080.53
签协议 0.42 0.23
0.030.100.78
调查客户0.22 0.11
0.030.090.45
取络客户0.95 0.69
0.140.111.89
解决问题0.34 0.04
0.020.030.43
畅通的交货 0.12 0.22
0.010.020.37
行政管理/秘书
0.10 0.33
0.050.070.55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
2.40 1.80
0.300.50
5.00
分析的这种差异本身是有价值的。它通常是首次揭示制造费用成本的发生。它详细地阐述了制造费用为什么及如何发生、对其相对的大小进行估价,并随着系统在时间推移中发展,使能在详细有水平上对各其间的情况和务工厂间的情况进行比较。另外,对增值的/ 非增值的组类的作业核心型/ 支持型作业进行补充的分析能帮助经理部制定有关成本降低方面的决策。
第三步 确定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确定某项作业工作量或工作负担的变量。它能提供某项作业消耗的资源量和成本是否合理的信息。由于它和成本之间的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因而可以成为计算作业成本差异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可行,成本动因必须有助于便捷地计算单位产品成本。据此,大多数成本动因必须能反映支持某项作业的个体事务。事实上在美国,以交易的具体事务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已应用于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中。因此,企业处理的来购订单量、客户订单量、检验次数或调整次数都能代表与某项作业有关的具体事务量。但还有一些情况下,企业经营环境的某些特征也可以被视为成本动因。由于这些特征最初地决定了所从事的作业的数目,所以它们对作业成本更能产生基本的影响。如客户数量、供应商数量或组成成分零部件的数目等都可视为成本动因,它们都能影响交易具体事项的数量和成本,例如影响客户订货处理、计划订货和执行订货等项作业的作业量和成本。如果这种方法能使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产生的动因上,则运用这种更基本的成本动因是可行的。
确定成本动因通常要反复地询问从事某项作业的人员。这些询问应着重考虑引起作业、耗用资源和发生成本的原因。通常,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影响现有资源耗用的因素上,还要注意那些影响耗资量大或耗资量小的因素。例示7 给出了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应解决的一些典型的问题。
例示7
·何人从事该项作业?
·为什么需要×名职员从事此项作业?
·从事该作业的人手够吗?(如果不够,为什么?)
·使你需要更多/更少职员的原因?
·确定此项作业所耗时间的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工作超过了时间?
·为什么会产生闲置时间?
这个步骤的最终结果,将会为每一项细分出来的作业已确定一级潜在的成本动因。例如,例示8 说明了客户订货处理作业所包括的各项具体作业及相关的成本动因。
例示8 客户订货处理
作业名 成本动因作业名
成本动因
订单数量 客户数量
定 价 客户数量调查客户 订单的大小
订单的复杂性 客户所在地
客户所在地
订货簿地位
签订协议订单数量联络客户 客户数量
客户数量 订单数量
交货情况 客户所在地
产品质量 客户所在地
解决问题订单数量畅通的交货生产中断
客户数量 订单数量
客户所在地
订单数量
行政管理/秘书 问题个数
职员数
第四步 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动因的最终选择
第一步到第三步的完成将会产生大量的次级作业和有关的成本动因。其次,为了建立合理可行的系统,必须选定一系列最终的作业成本库及作用于每个库的成本动因。在实际工作中,成本库的数量和选择各有不同。在为各项次级作业确定成本库时应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实际中,如果影响某成本库的有多重成本动因的存在,由应按各成本动因与成本的关系来分解该成本库。美国一些早期的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包括了上百个成本库和成本动因,从纯粹的计算产品成本这一目的出发,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已确定形成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基础的成本库的最终数量:
1、某一成本库的总成本。 作业成本必须在大小上有其重要性以证明对它的处理有其合理性。2、成本库应具有同质性。 为了准确地通过一项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联系起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应具有同质性。如果这种做法不可能,则应继续对成本库进行划分。相反,如果不同的作业成本库都采用同一种成本动因,则会出现将其聚集起来的情况。3、如果按产品生产类别的作业耗用的资源具多样性,于是, 成本库的聚集将致使成本值的不准确。例如在例示9中,由于X产品和Y 产品在这些次级作业上对资源的需求不同,所以在零部件定单处理中若将这两个次级作业成本库合并起来将会致使成本被严重扭曲。
例示9 作业耗用资源多样性的影响
从若干备选项中选择一项成本动因也是要经过判断的。对每一备选项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是作业决定的最客观的手段,但运用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并不一定都能取得。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成本动因时,应运用第四步所列举的准则,向次级作业的管理人员征求意向并考虑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得出的产出的潜在效用。企业还要检验原有成本动因所提供的数据是否有用,以决定是否对这项因素进行修改。如果不止一个成本动因都显出长期有效,则作业库可以继续被分解为次级作业库,原有的成本动因仍可用于每一个新的成本库。例示10对客户订单处理作业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业基础成本系统设计的三种可能的最终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建立在成本库具有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订单数量之所以被选为成本动因是因为它与七种次级作业中的六种作业都有联系。采用这一因素可以说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法了,但它只能提供所有客户订货处理的反馈的情况。这种方法只采用两个变量(成本和订货量)来反映显然会被其它因素所影响的作业的活动区。
例示10 客户订货处理作业中的供选择的成本动因比率
第二种方法的条件正好相反。该法选用的是最能反映每种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并且还为每项确定的次级作业计算了成本率。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能更详细地获取有关客户订货处理过程中反馈的成本差异的信息,但这种方法由于设计复杂,故而采用时成本过高。第三种为折衷办法。只将一定量的成本库进行合并。只有大约一半的成本被视为与订货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活动有关并受订货量的影响。其它的成本则与那些因协调与客户的关系(特别是在出现问题时)而产生的作业有关,所以可以将这些成本视为受延迟交货量的影响。
第五步 将成本动因比率运用于各种产品如果某成本动因比率可用于实际中,则被选定的变量必须能用于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例如,如果要分别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必须了解与每种产品有关的零部件订单的数量。通过这样,企业可以获得作业成本系统中的某一项重要成本值,特别是在建立一套新体系来收集所有产品和各种产品的成本动因信息时尤为适用。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第三步即选择成本动因时还要考虑成本动因能达到上述要求的能力。以上介绍大致勾划出了一套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基本特征,但在实际中,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并无统一的模式,下节将具体分析该系统在实际设计中的差异及一些系统的特征和合理性。
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差异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许多明显的差异。引起作业基础成本系统设计中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性质和运用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目的。以下是实际应用中的六个主要方面的差异。
(1)成本库的数量 作业基础成本系统有非常复杂的, 如包括了上百种成本库和成本动因系统,也有非常简单的,如只包括几个成本动因的系统。第一种复杂的系统能提高多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并能如上一部分所述的那样对制造费用成本发生给予详细的可见性。第二种较简单的只包括了几个成本库和成本动因的系统不仅能保证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且还能通过提高成本的意识和成本的有用性来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设计这些较简单的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影响产品的设计者。少一些成本动因只能计算一些很重要的成本动因比率,从而使产品设计者如果为了确保能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满足产品成本目标,则他们应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些因素之上。例示11说明了经历着与直接材料有关的制造费用持续增加的Tektronix 公司是如何设计其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以确保设计者在新产品中尽量使用已有的标准化的零部件而少采用外购零部件。与原材料有关联的制造费用的主要成本动因是包括在制造过程中的各类零部件的数量,如果企业的作业基础成本系统能反映出由于采用某些无多大用处的零部件而对企业成本不利,则产品设计者就能得到准确的信息来采取措施避免这些成本的发生。
例示11 促动因素的成本动因比率
总之,只用少数几个成本动因(最多至12个)可能比更复杂的系统缺少准确性,但却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部分上去。因此,在促动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场合,则可采用它们作为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重要基础。日本的公司大多数都采用直接人工小时基础,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中的高昂的人工投入。此外,以较少数目成本动因为基础开发的作业成本系统更易于管理。在这种系统中,它易于描述并向经理部门交流,它的结果也容易分析,同时若公司认为有必要扩充的话,也可以逐步扩充动因数目。
(2)选定的作业库的性质
最普通的一种成本库(类似于上节所描述的)是建立在间接作业基础上的。换种方式来说,成本库和成本仅指制造费用。但少数情况下,某些厂商将直接作业(如把构成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也纳入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中。例如在电子部门直接人工成本比重很小(通常低到只占总成本的20%),生产涉及一些连续发生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简单地将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加总起来,然后随着生产作业的转移,将这部分加工成本加入产品成本中去。成本动因反映通过某项作业(如钻孔次数和接线次数)所完成的实际直接工作量。事实上,这种系统的构成类似于引入作业成本思想、以作业成本动因为基础的一般运作成本计算系统(Operations Costing System)。虽然大多数作业基础成本系统指明只用来计算生产和生产辅助性作业的成本,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可用于其它类型的制造费用分析方面。研究与开发资金分配、摊销、销售、市场调查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可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来的分析。实际上,如果企业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目标是为经理部提供与企业长期总变动成本有关的产品成本信息,则应同时分析以上各方面的成本额。除此以外,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提供的增加了的成本清晰程度可同等地应用于与生产无关的制造费用。
(3)按规格改制成本动因比率
一种计算成本动因比率的简单方法是:
作业成本/成本动因量但为了合适的产生更富有意义的成本动因比率,还需要对此方法进行调整。前面例示11已经介绍了一种做法。在例示11中表明了要分两步来计算这一比率以揭示出制造费用是受两个因素所驱动,首先是取得和维护某种类型零部件所需的费用,其次是该种零部件的耗用量。同样,我们可以发现以交易事项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对成本没有一致(和线性)的影响,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更复杂的机制来提高成本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例如,例示12表明了要达到向产品准确地分杨成本就应对客户订货过程中的成本动因(订单数)量如何影响客户定单处理进行权衡。一种做法是将500 万元的成本库划分为三个独立的与订单来源有联系的成本,并通过向各成本库分配准确的订单量计算三个不同的成本动因比率。但这种方法涉及要对总成本进行更详细的分析,所需的成本较高。如果用各成本动因比率进行加权的方法,就能在耗用资源较少下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例示12加权计算的成本动因比率
(4)作业成本的构成
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产生的信息能通过成本动因的作用将成本的发生与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联系起来。所以,它能使经理部掌握企业内的成本行为。但是,为了提高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这种便利,在某些情况下应按成本发生时的层次将系统产生的成本信息划分为若干作业成本。一般我们可以划分六个基本层次:①单位作业层次,从而使成本的水平直接地与生产的量,如钻孔的量,联系起来。②批量层次,这里,作业并从而成本的水平与生产批量的数目,如调整数目,直接地联系起来。③生产过程层次,这里,作业并从而成本的水平与生产过程或某一具体的过程,如维护作业直接地联系起来。④产品层次,这里,作业并从而成本的水平与产品或具体的产品差别,为所订购的零部件,直接地联系起来。⑤生产设施,这里,作业并从而维持制造工厂的成本,如一般管理作业成本。⑥客户,这里,作业并从而成本的水平是受要供应的具体的客户所影响的,如客户订货作业的成本。对成本进行分解以反映这些层次的成本可以提醒经理部注意:虽然成本信息可以用单位成本来报告,但不是简单地通过改变生产量(或销售量)就能影响成本。例示13是作为能产生指出基本的成本行为型式的报告类型的一个举例。
(5)一个系统或是“专项练习”?
一些早期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例子是在由几个具有多项才能的职员组成的小组作为专项练习进行的。他们选择适应的期间、收集数据并运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从那时起,一种更持久地报告作业基础成本的系统开始形成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系统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软件包和专家顾问服务的可得性也支持了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发展。但任何采用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企业都会提出这一问题。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许多优点能否通过定期的“专项”调查、特别是在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不太大时的调查来实现。另外,“专项”分析通过对成本信息差异的比较的基础和对获得经理部的观点反应将对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评价提供有用的开始点。这样一来,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潜在的优点就更明显了,并避免了在职员工作时间内(必须完成的时间报表?)例行公布地收集有关信息并能有资源可分配给某项特定的作业。另一方面,反馈的速度和信息的定期性将降至低于一套完整的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下的情况。此外,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规定方便了能够采用预先确定的或标准的成本动因比率,因此就能对制造费用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很明显,有规则的监督提供并加强了对情况变化的注意和便利了更迅速地作出管理上的反遇。这些效益和成本将是有情况地依赖的,因而要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逐个判断。
例示13 成本:生产期间1(批量:10批,产量:10,000单位)
(6)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范围 在设计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在考虑使其最适合于使用者的需要。例如,有的厂商强调应将该系统用于控制制造费用不是计算产品成本。他们发现在运用作业基础成本方法时仅做确定各项作业和它们各自的成本时就足够了。这种对制造费用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传统方法所不及的。在有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有利于制度与产品战略有关的决策所需的产品成本信息,也要执行第二个步骤,即将各项作业与产品联系起来。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另一成本目标是客户。为了计算与每客户业务关系的盈利性,必须将作业(从而成本)和特定的客户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得到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成本目标对各项作业的需求,尽可能准确地把成本和成本目标联系起来,因而建立作业/成本数据库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评价要正确地评价某种管理会计系统或方法,必须半它与其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起来看。通常,一项目标不仅包括将要产生的信息的特征或类型,还包括这些信息的使用和影响。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新颖之处在于企业的尚未对其运用它后的效应收集经验性证据。对企业中长期经营业绩的研究将必须等待好几年。作业成本思想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出现的差异和以及它可适用于不止一个目的使得对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评价复杂化了。这种方法的推崇者认为它能用于制定战略的决策(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管制。因此,建立在作者的研究和迄今为止有关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著作基础之上的评价大都是反映性的。作业成本系统所产生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成本系统下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间接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这是因为将成本分摊于产品的方式应反映出这些产品对制造费用中所包含的资源的需求如何及如何影响这些资源的消耗量。当这一成本要素是原材料时,传统的制造费用成本计算方法(如:人工小时/成本率)不能准确地计算出资源的消耗量,因而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将能提高产品成本信息的质量。约翰逊和卡普兰认为:为了提供准确的长期平均成本信息,可以将除过剩生产能力和研究开发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使之成一个单位。这样就避免了诸如将许多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的简单的组类,并对传统短期边际成本和贡献分析提供了砝码。从长期来看,所有成本在生产量和与作业基础成本法应用有关的成本方面实际上都可视为变动成本。如果成本计算系统能够明确地证实这一点,则经理们将能更准确地确定出各类产品对企业资源的总需求量。一旦企业对成本信息进行了合是筛选和组合(参见例示13),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将能加深人们对成本行为的认识。由于作业基础成本系统能将成本与它们的真实的因果关系因素联系起来,所以方便了成本预测和建立规范成本的基础。
但是,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并不能解决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中所有的复杂性。它仍有一些主观的成份。例如,某些制造费用的发生与任何单位产品无关。生产多种产品厂商中的提高企业声誉而从事活动所耗的成本、一般管理服务和全面生产设施成本从整个生产过程来说都是“联合”成本。所以任何一种将联合成本分配给多种产品的方法都是令人产生疑问的。另外,“联合成本”也会给成本动因带来影响。如果将“订单数量”同作采购制造费用的成本动因而用于产品上的直接材料是在每张订单的基础上计算的。那么,将成本动因和各个产品联系起来的做法就将变得成为问题了。诚然,要百分之百准确地确定产品与作业成本之间联系的成本动因也是不可能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产生的产品成本信息意味着它有管理的效用。作业基础成本法的倡导者认为它可用于产品生产种类战略的评价上。各别产品的促销、减产、改进和停产都属于这类过程的一部分。由于这些决策都与未来(从战略看的中、长期的未来)有关,因而在该时间标尺上的未来有差别的销售收入和有差别的成本将成为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中的历史数据资料只是将决策者的注意力引入潜在的决策区域。虽然作业成本信息能准确地反映产品近期耗用资源量,但这与未来增量成本(由扩大生产来的)或未来可避免成本(由削减生产引致的)的关系极小。但系统的作业成本信息却能为估计这些未来成本提供良好的基础。作业基础成本系统还能产生与成本控制有关的信息。按与制造费用有关的作业及产生原因(从成本动因中反映出来)来汇集得到的制造费用能有效地支持和引导管理成本控制活动。事实上,企业也可以轻易地将传统的预算控制和责任会计纳入作业基础成本系统框架中。实践也证明了在成本控制领域,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许多短期优点也可以显示出来。由于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具有能更深刻地理解成本行为及改进成本信息的交流等显著优点。产品设计者能更明确地认识产品成本动因对新产品成本的影响,经营人员能根据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反馈的信息考虑降低新产品成本的方法和确定并减少无价值的作业。另外,用成本动因来衡量以确定各种作业及其容量为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提供了基础。如果作业基础成本系统是建立在标准成本计算方法之上的,则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准确程度就能大大提高。这些优点说明了管理各种的作业比管理成本更容易。
但是,由于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与成本(特别是间接人工成本)是如何发生的直接地联系,因而如何收集对系统有用的信息就成为一个敏感性的问题。那些不能准确提供其从事的作业时间的雇员可能不愿意将他们应从事的作业准确地报告出来,特别是在他们怀疑信息将被用来评价他们的工作成果、用来收紧预算或甚至用来消除某些人力资源时。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运用不成功的几个报告中的一个说,其原因就是在获取作为系统基础的原始数据时存在着报告不实的问题。
最后,作业基础成本系统将能产生一套用于评价企业内部各方面经营业绩的新信息,如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比率。这将为某类产品管理部门提供迅速和有规则的信息反馈并有助于提高成本意识和效率。但管理人员还要注意这些衡量所产生的效果是否如预期料想的那样,这对成本动因比率来说尤其如此,如果分母(成本动因量)数量的增长幅度小于分子(作业成本)的增长幅度,就能提高成本动因比率;若某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动因固定相关也能提高成本动因比率的水平。因此,如果将“调整准备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即使没有实际必要,就也要提高它的促动因素。调整准备次数的增加将推动总成本的上升,而且对每次调整准备成本的改善也将产生影响。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有其积极的方面。它对企业战略的决策、成本控制和评价管理绩效具有潜在的贡献。如果考虑到企业的任何成本计算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完全准确的单位产品成本信息,那么作业成本方法将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由于现有成本计算方法自身存在着一些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缺陷,因而要对它进行挑战。基于上述原因,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迅速兴起和美国、西欧对其研究兴趣的增加就可以令人理解了。如果社会对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兴趣仍在上升,那么,为了实现该方法的的优点和最小化成本,作业基础成本系统的设计者和使用者还应注意一些有关问题。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要想在企业中推行时获得成功,应特别注意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重新认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的本质和差异, 并设计一种能满足特定组织需要的系统。2、 应认识到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并不是能满足所有成本信息需要的面面俱到的系统。3、 应认识到作业基础成本系统也有一些局限性,如果采用这一系统的企业不仔细地设计并管理这一系统,对采用的组织将会有助于功能失效的可能。
标签:制造费用论文; 产品成本论文; 成本动因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成本计算论文; 直接成本论文; 直接人工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