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语文导读问题的设计策略
孙旭燕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二小学 3239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化的课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与文本对话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师要基于课文重点、课文关键、课文空白这一些有效落点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读问题 设计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课堂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十分重要,通过导读问题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开展高效化的文本阅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语感的提升。高效化的导读问题的基础是找准问点,所谓提问的问点,就是指提问的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与文本对话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基于文本落点选准提问的问点,以此设计高效化的导读问题。
一、基于课文重点,设计导读问题
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如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阅读肯定是低效化的。高效化的阅读应该是基于课文的重点展开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课文重点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
1.基于重点词语,设计导读问题。在一些课文中,作者通过一些重点词语就有效地达到了生动描写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里的重点词句对导读问题进行设计,要保证导读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能逐渐深入课文的精华之中,对课文逐渐加深理解,从而收获良好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一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领的。
(生对第二段进行齐读)
师:这一段话哪个地方写得最好?
生1:我感觉“冒”字用的非常好,但是说不出来原因。
师:是的,我也感觉这个字用得很精妙,那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那么“冒”是什么意思呢?
生2:“冒”的意思是向上升起。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生3: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荷花慢慢地在荷叶间往上冒的画面,看起来特别美。
师:作者仅用“冒”字就把荷花的清新脱俗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可以用其他字来代替吗?
(生试着用其他字来代替,但都觉得没有“冒”字有韵味)
以上案例中,教师基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冒”设计了层次性导读问题,能让学生抓住“冒”字展开理解。学生在感悟过程里,不仅体会到了荷花的美,更对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了深刻的领悟,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基于重点句子,设计导读问题。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往往是解读这一篇课文的“金钥匙”。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以此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文本对话。
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篇课文中,“游到了纸上”、“游到了我的心里”这些句子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假如能准确把握这些句意,那么理解全文也就没有难度了。但是学生对这两句话的内容和关联一般都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导读问题: “他的‘特别’表现在哪儿?哪些句子对他的‘特别’进行了描述?……”只要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理解,就能把握住课文中的“融为一体”和“忘我”的含义。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前面的两句话进行思考,自然就能明辨其含义及相互间的关联。
这样,紧扣“游到了纸上”、“游到了我的心里”这两个重点句子设计导读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篇课文进行深入化阅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课文关键,设计导读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存在关键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一些关键处,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关键为切入点选择问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导读问题,以此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化的文本阅读。
1.基于关键词语,设计导读问题。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有一些从表面上看具有矛盾性的词语,这一些矛盾性的词语往往是这一篇课文的“点睛之笔”,是这一篇课文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矛盾词语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提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教学,学生朗读课文后我提问:同学们,课文里对一位老奶奶的心情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进行了描写,这样用矛盾的两个词语会不会造成句子意思矛盾呢?于是,学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上来,他们也对这里用矛盾的两个词来描写同一个人感到很奇怪,这就让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老奶奶的地方细细品味,最终理解到,老奶奶因为盼望着和总理告别,着急看到总理的灵车,所以“焦急”;但是她为了和总理告别,不论需要等多长时间她都愿意,所以“耐心”。文中仅用这两个词就表现出了周总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从这个问题来看,学生不可能直接就能回答,因此,要能够推动他们深入课文情境中去感受,理解作者这样用词的道理,从而驱动他们的阅读思维。
2.基于关键句子,设计导读问题。
课文中一般都会有一些有助于理解全文的词句,也会出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词句,这都是一些关键的地方,以此展开导读问题设计,就能有效地拉动学生对全文进行理解,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基于课文中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这一关键句,我这样通过导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谁是你最亲的人?
生1: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姐姐。
师:为什么呀?
生2: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
师:那课文里所描绘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吗?他们有血缘关系吗?是不是兄弟姐妹呢?
生3:不是。
师:可是作者在课文里说他们是亲人,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为什么在离别之时这么难过呢?
以这样的背景展开,学生就能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故事中,领会他们之间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浓厚感情,这感情是用鲜血建立起来的。这样,以课文情感为基调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情感对话,理解包含的深刻情感,自然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化。
3.基于关键描写,设计导读问题。
在一些课文中,往往具有关键性的描写,作者通过这些关键性描写,有效地呈现了文本意境,给整篇课文带来很强的美感。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关键描写处设计导读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课文阅读。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征进行把握,可以这样设计导读问题:“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一般在什么地方长着?……”学生就能通过这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去准确把握课文。如果学生通过反复咀嚼,还是没能对作者所使用的描写语言的准确和生动有所体会,然后就可以继续对他们进行追问:“请大家根据课文第三段的内容,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然后和课文的描写进行对比,思考一下:你在绘画时主要是根据哪些词句进行的?”这个问题就符合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根据这个问题进行后续学习。通过布置绘画任务,学生就在不断的阅读相关段落的同时,找出课文关键词“枝状”、“反面”、“细丝”、“六七根”……,建立起爬上虎的脚的外形来。由此也能推动学生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一问题也反映出教师是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自主展开对知识的探究学习,并没有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述。学生在其中实现了自主学习,故而学习就能更高效更充分。
三、基于课文空白,设计导读问题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会留有文本空白,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空白处设计导读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想象思维。
1.基于空白描写,设计导读问题。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往往留下了空白描写,这一些空白描写往往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这些空白描写设计导读问题,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之门。
例如,在《从现在开始》一课中,课文第一段写的是让每一个动物都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但是,全文中却只写了猫头鹰、袋鼠、猴子当“万兽之王”的情景,教师就以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假如争夺“万兽之王”的是螃蟹、大象和百灵鸟,它们的命令会是怎样的?这就能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
可见,基于文本空白描写处设计导读问题,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发他们的阅读想象,从而让他们的文本阅读更具挑战性。
2.基于空白结论,设计导读问题。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留下了空白的结论,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空白结论设计导读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思辨阅读。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一直呼吁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假如能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能实现有效的提高。为此,教师既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提问。要想实现精彩的语文教学,重点要在课堂提问的精彩性上多下功夫,以此激发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去对课文的中心进行探索,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才能说明教师的问题设计是有效的,进而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和精彩性。
参考文献
[1]张靖涵 精心设计导读问题 优化阅读对话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
[2]靳洁蓉 语文导学案设问导读环节中问题的设计和优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
[3]张豆英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探讨[J].学周刊,2017,(05)。
论文作者:孙旭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教师论文; 高效论文; 文本论文; 就能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