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及相关文件、规程,对平原耕地旱地自然质量等别的计算过程和相应的提质改造工程加以总结,并通过辽宁省南部地区某项目为例加以说明,为平原耕地旱地自然质量等别计算及实施相应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平原耕地;旱地;提质改造;自然质量等别
1引言
提质改造是在耕地自然质量等别确定的情况下,针对现有劣质、等级低的耕地,通过改善土壤、排灌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2农用地质量分等
2.1技术路线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质量等别。
3.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别
3.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标准耕作制度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生产潜力,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用的农作方式。
3.2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3.2.1基准作物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3.2.2指定作物
指定作物是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3.3划分分等单元
分等单元是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
3.4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
耕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方法有因素法、样地法,本文所提方法为因素法,样地法可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3.4.1确定分等因素及其分级、分值、权重
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其中,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3.4.2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
耕地自然质量分多采用加权平均法,第N个分等单元内第种指定作物第N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3.5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
3.5.1确定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28407-2012)》,在耕地有灌溉条件时查附表D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耕地无灌溉条件时查附表D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3.5.2确定产量比
产量比是当地基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各种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
3.5.3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28407-2012)》,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
4耕地提质改造
4.1相关工程
4.1.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2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4.1.3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
4.1.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治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4.2质量评定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提质改造前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直接采用项目开工前最新的耕地质量评定结果,提质改造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按照不同核定单元采用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5应用
5.1项目背景
本文以辽宁省南部地区某项目为例,项目区属于于辽东山地丘陵区,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基准作物为玉米,指定作为为玉米、水稻。
拟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对项目区6.6784公顷平原旱地进行提质改造。
5.2耕地自然质量评定结果
根据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项目区内平原耕地旱地平均自然质量等别为11等,详细自然质量等别见相关规范。
5.3实施相关工程
根据项目区内现状,遵循因地制宜、因地就势原则,通过改善土壤、排灌等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3.1土地平整工程
①通过对项目区内土地平整、道路与排灌系统建设时挖掘的壤土进行合理安排,有计划地搬运到需要改良的地块上,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提高土壤的耕种适宜性;②通过增施农家肥,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产品绿色无公害;③通过翻耕,降低增土壤板度,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作物产量。
5.3.2灌溉与排水工程
设计相应的排水沟以满足田面及项目区排水要求,完善排水体系,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修建相应的交叉建筑物,以保证排水沟的作用正常发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5.3.3田间道路工程
为了保证项目区内居民通行方便及田间正常有效作业,结合原有道路,在充分利用既有道路的同时,本着集约利用原则,按原有乡村路布局,进行田间道路维修。
5.3.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根据项目区的特点,修建重力式直立式浆砌石挡土墙,防止道路边坡损毁,以保证附近田面的安全。
5.4结果分析
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相关工程对项目区内平原耕地旱地进行提质改造,改善了土地生产条件,使耕地自然质量分有所提高,74.91%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有所提升,均提高了1等。
根据公式,提质改造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10等。
6结语
本文通过对平原耕地旱地自然质量等别评定方法和相应工程进行总结,为提升耕地自然质量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锦华,等.辽宁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培训教材[M].,2005
[2]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3]GB/T 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S]
[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2018-3-5
论文作者:朱兆强, 苗海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耕地论文; 质量论文; 分等论文; 工程论文; 作物论文; 自然论文; 旱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