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实证主义原则论略——On the principle of Comte#39;s Positivism,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德论文,实证主义论文,原则论文,principle论文,Comt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始创的实证主义哲学自本世纪以来已日渐式微,而作为实证主义哲学之核心的实证主义原则(简称实证原则)也遭到当代西方众多哲学流派的批评和责难。本文拟为实证原则在一定范围内作些辨析,并肯定其在历史上的理论贡献。
一、实证原则的基本含义
实证原则是时代的产物。孔德所处的时代具有两大特征:其一,经过大革命洗礼之后的法国,思想极端混乱,社会失范严重,因而如何重建社会的秩序就成为整个十九世纪法国思想界的一个中心议题。其二,十九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此同时,技术进步越来越快,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自然科学的成就这两大极不和谐的时代特征异常强烈地刺激着当时法国思想界的有识之士,燃起了他们改造社会的热情和希望。有着丰富自然科学知识的孔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他的社会理论和哲学思想的。针对时弊,孔德认为只有参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改造和重整社会研究,使之科学化,并最终在理论上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依照科学的原则统一起来,才能消除思想上的混乱,重建社会的秩序。通过对各门自然科学的系统考察,结合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综合的研究,他提出了作为实证哲学核心的实证原则,认定该原则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它已使自然科学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理由相信它同样会使社会科学研究获益匪浅。
所谓实证原则,其主要含义是规定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可观察、可检验的经验事实,而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客观地精确地描述和系统逻辑地分析经验世界的实际运行,通过探寻不同现象之间的稳定关系达到发现支配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做出合理预测的目的。该原则体现了这样的信念:1、 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2、科学基于观察而不是臆测;3、科学研究应保持“价值中立”,避免主观偏见;4、科学理论必须逻辑严密并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 充分意识到经验理论与规范理论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实证原则,试图严格区分经验事实与价值观念,认定科学只注重“事实判断”,而不理会“价值判断”,科学的判断可检验真伪,有利于产生无歧见的统一认识,而价值判断却难以证明孰是孰非,只能导致没完没了永无结果的争论。一句话,科学理论是可以接受经验检验的,而那些不能接受经验检验的、以探索超验问题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必须从科学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在孔德看来,实证原则乃是人类心智不断进化的产物,是人类认识水平的最高体现。他反复强调,各个知识部门的发展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称幻想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称抽象阶段),实证阶段(或称科学阶段)。换言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相继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首先是神学方法,将一切现象归于超自然的神的作用;其次是形而上学的方法,用抽象的概念代替神性,依然追求绝对的本体论知识;最后是实证方法,通过将观察与逻辑推理适当结合的方式寻求把不同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规律,抛弃了绝对的因果观念,放弃了对本体问题的探索。孔德认为只有进入了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1〕
孔德指出,各门学科进入实证阶段的先后次序取决于它们所研究现象的普遍性、简单性和独立性的程度;普遍性、简单性和独立性程度越高的学科越先进入实证阶段,反之则越后进入实证阶段。因此,天文学(除开数学)是最早进入实证阶段的,其次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而社会学因其研究的现象最特殊、最复杂、最依赖于其它现象,所以最后进入实证阶段。各学科进入实证阶段的次序与孔德科学分类的基本思想正相吻合。他确信科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分枝性的具体科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相互关联的。按照各相应学科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递增和普遍性递减原则,可将所有“抽象的”〔2〕科学分为顺序相关的六类: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数学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由于“所有种类的现象是遵循数学的规律”,数学是“所有种类的思维中最一般,最单纯,最抽象,最独立的东西”,“是人们探求各种现象之规律的最强有力的工具”〔3〕。显然, 孔德非常重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孔德科学分类原理,充分体现了各门科学的相互依赖性,而将所有这些科学统一起来的基础正是实证原则。孔德认为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各门自然科学已相继进入了实证阶段,而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却还停留在形而上学乃至神学阶段,他赋予自己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促成社会研究贯彻实证原则,早日进入实证的科学阶段。〔4〕
二、实证原则辨析
对于实证原则,长期以来人们有诸多批评,其中固然不乏精辟的议论,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误解或失之公允的地方,颇有加以辩析的必要。
人们往往批评实证原则只求机械地描述和整理经验事实。殊不知它真正感兴趣的乃是事实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事实之间较为稳定的相继、相似关系即孔德所说的规律。在谈到实证哲学的基本特性时,孔德一再指出:“这种哲学将所有现象看作服从某些不变的规律。它认为探索某些初始的原因或终极的原因都是无意义的。”又说:“科学的目标就是发现规律,所有这些规律的总和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程。”〔5〕按照实证原则,只有找到了规律或提出了能接受经验检验的假说,才能对有关的事实做出有效的解释。“对事实的解释不过是基于特殊现象与一般事实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一般事实的数目随着科学的进步将会越来越少。”〔6〕“实证体系倘若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它将一切现象看成是一个唯一的总事实(如重力)的特例。”〔7〕孔德这里所说的一般事实或总事实显然是理论抽象的产物。如果孔德的意思是指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理论将会越来越抽象,蕴涵越来越多的经验内容,那么他是完全正确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史证明了这点。关于这个问题,孔德的另一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观点:“科学的进步是在不断地扩展推广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前提下,减少明晰而独立的规律的数目。”〔8〕本世纪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也曾指出:“理论物理学家的目的,是要以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说为基础,来建立起概念体系。如果有了这种概念体系,就有可能确定整个物理过程整体的因果关系。”〔9〕确实, 当今的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仍然致力于发现孔德所说的那种“规律”,而且现代科学的最高理想仍然是以尽可能少的理论公设,通过演绎的方式解释和预测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当然,企图发现“唯一的总事实”或决定一切现象的运动规律看来是无法实现的。孔德也意识到了这点,他说由于知性的局限,人类永远不可能达到那种完美的理想境界。〔10〕现在越来越多的学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现实世界具有无限的方面和属性,要想以任何一种理论来把握这无限的整体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是科学理论也具有不完全性,它不过是从特定目标出发对无限现实整体的特定方面和属性所作的一种概念上的选择性重构。不过,这并不等于说科学不能在特定范围内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更不等于说科学不应有自己的理想。
实证原则深受经验主义的影响这一事实最易遭到人们的误解。其实,孔德对经验主义是有批判地继承的,而实证原则也无意否定理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孔德不仅十分推崇经验主义的大师培根、休谟,而且对理性主义的巨擘笛卡尔也格外尊敬,并从其哲学思想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甚至自称是笛卡尔的“继承者”或“补充者”。他一再强调:“从科学的观点看,一切孤立的唯经验的观察都是无用的和不确定的:科学必须将观察同一个规律(至少是假设的规律)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区分学者式观察和普通人观察的一个准则。”〔11〕又说:“对于所有现象,即使是最简单的现象,任何观察只有经过理论的指导和解释才是有效的。”〔12〕孔德的观点十分明朗:科学的观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作指导,理论和事实是相互联系的。他并没有简单地肯定存在某种中性的观察,而是至少隐含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任何观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是完全“客观”的,观察要受到人们的背景知识的影响。无疑,孔德的上述见解极为深刻,不幸却为以后的一些实证主义者所忽略。他们错误地割断观察与理论的联系,因而遭到当今众多学术流派的批判。
需要指出的是,孔德之所以在其著述中相对而言更强调观察的基础作用,提出“使想象从属于观察”〔13〕的口号,乃是对当时充斥社会研究领域的大量形而上学空谈的一种反拨。但孔德决不是某些批评者认为的单纯的经验主义者和归纳主义者,他从未要求用某种归纳的发现逻辑来寻求现象的规律或建立科学的理论。他认为假说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理论的价值在于与事实相符,而不管它是用何种方式提出来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14〕。他正确地认识到观察经验与理论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再明确指出:“一方面,我们遵循培根关于必须将观察到的事实作为分辨之基础的至理名言;另一方面,我们排除这样的体系:它试图将科学龟缩为一堆毫无联系的事实。科学是由规律而不是由事实组成的,尽管这些事实对科学规律的建立和检验是不可或缺的。”〔15〕又说:“一方面,所有的实证理论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要致力于观察就必须拥有一个理论,如果我们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与某些原则联系起来,我们就不能有效地组织我们的观察,甚至不能记住它们。”〔16〕可以说,孔德提出实证原则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想在经验和理论之间架起联结的桥梁,以反对那种完全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使科学理论拥有坚实的经验基础。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出,单纯的经验论和单纯的理性论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经验与理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更有利于科学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片面理解实证原则,以至在社会科学领域错误地将实证研究等同于经验研究。其实,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对,它通常是指对某一领域里的特定经验或现象所作的具体概括和总结,其理论程度较低;而实证研究并不与理论研究相对,它是指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有关经验资料来某些问题进行理论化程度较高的研究,且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创立理论。因此,实证原则倡导的实证研究是有别于经验研究的。质言之,实证原则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研究立场,它既是对经验层次研究的要求,又是对理论层次研究的要求。
一些批评者认为实证原则含有还原论的倾向,指责实证原则意欲用自然科学的尤其是物理学的方法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唯一方法,这也是一种误解。孔德是一个反还原论者,实证原则倡导的科学统一观与本世纪某些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家的科学统一观并不相同,孔德“主张的唯一的科学统一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统一,也即是所有科学研究者对逻辑和经验观察的检验方法的一种普遍赞成。”〔17〕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科学必须应用完全相同的具体方法。孔德坚决反对将社会现象还原为生物现象或物理现象的作法,根本否认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完全由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推演出来的观点。可以说,“孔德应算是在最明白的意义上坚持社会学法则不能化约为人性的心理学法则的第一人”〔18〕。
孔德批评了在科学研究中仅将研究对象分解开来,孤立地剖析各个部分的做法的局限,强调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象社会学这样高层次的科学更应强化系统观念。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其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必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虽然在实际中人们可以对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只能建立在对社会的总体研究基础之上,才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19〕孔德的这一观点,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著名的结构功能理论就受惠于这一观点。另外,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进行系统的研究,也符合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并不等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的简单之和。因此仅仅通过解析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各个部分内部的情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孔德指出:“任何社会事实如果不与其它社会事实联系起来,都是没有科学意义的。”〔20〕现代社会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考察构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这种关系的演变来揭示整个社会的演变;即使是研究社会中某一具体现象,也是将这一现象放到较大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考察它与社会其它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把握它的性质。
诚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那样,实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挟有一种顺从主义和将主体的人降格为“自然法则”、“不变规律”操纵的工具的倾向〔21〕。由于实证原则强调科学理论应该是客观地描述和整理事实,加之孔德主张“将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实证原则确实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和保守主义的倾向,在思想上可能导致顺从和维护既定现实的弊端。但是,公正地讲,实证原则在现实面前并非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孔德当初提出实证原则及实证哲学也无意否定人们对现实的干预作用。恰好相反,正是基于改造社会、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孔德才提出了以实证原则为核心的实证哲学。他说:“这样的哲学毫不否认人类的干预作用,相反认为社会现象最易变化,最需在科学的指导下加以改造,从而导致人类干预活动的积极进行。”〔22〕很明显,孔德并没有否定人类对现实社会的干预作用,而是将这种干预限定在以科学的理性指导下的积极干预上面。这和孔德对自由的理解是一致的:“真正的自由仅仅在于对自然规律的理性服从。”〔23〕因此,实证原则实际上基于这样的假定:世界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一种必然的规律性或趋势,但其细节却是易变的,人们可以通过自主的活动影响或改变这些细节,使之向积极的方向演化。
笔者认为,人类对现实的干预大致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前者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后者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孔德极力提倡和追求前者,这是可取的。当然,尽管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但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社会进程,人类对社会的干预并不是无限制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人们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以此观之,孔德的实证原则还是有其合理性的。看来,人类对现实的积极干预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另一种是在人文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理性主要解决为达到特定目标而确定相应的实施手段及有关的技术问题;人文理性主要解决目标的选择和确定等问题。实证原则具有张扬科学理性而忽略人文理性的倾向,这无疑是个缺陷。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总之,实证原则虽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的积极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1、实证原则张扬了科学的基本精神。 实证原则所体现的实证精神和实证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通过大力树立科学的权威,实证原则为改造传统社会研究、推动社会研究科学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 以实证原则为核心的实证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引人注目。实证主义乃是现代科学哲学中形成最早持续最久的一个学派,孔德更被一些学人尊为科学哲学的先驱。而且,实证主义及其发展在整个现代科学哲学中还起到了一个“参照标准”的作用,众多其它的科学哲学流派大都是为弥补实证主义之不足或批判其理论上的谬误而发展起来的。
3、实证原则指明了科学的局限性。 实证原则规定科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可观察、可检验的经验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验科学方法的充分发展和完善。此外,孔德提出实证原则,强调科学对非经验领域探索的无益性和无效性也是有道理的。
4、实证原则拒斥形而上学,强调客观事实的重要性, 这为摆脱当时充斥于社会领域的大量不切实际的空泛议论和抽象繁琐的无味推理,使社会研究趋向科学化,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积极作用。而且实证原则这种尊重事实的态度一向为经验哲学家和众多科学家所推崇。
5、实证原则昭示与推动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趋势。 它认定社会科学属于以自然科学为起点的一个统一的科学系统,且是整个科学序列的最高层次,尽管不同的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特点,但这不妨碍它们拥有相通的理论原则和一些共同的研究方法。历史表明,实证原则的提出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的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1〕〔3〕〔4〕〔6〕〔7〕〔16〕孔德:《实证哲学》(法文版)第Ⅰ卷,20—21页,24页,28页,25页, 21 页, 21 页, 22 页(Auguste Comte:La Philosophie positive résumé par EmileRigolage,Paris)。
〔2〕孔德认为科学可划为“抽象的”和“具体的”两大类,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应用。
〔5〕〔10〕〔11〕〔12〕〔13〕〔19〕〔20〕〔22〕〔23〕同上书,第Ⅲ卷,91页,35页,105页,104页,78页,89页,105页,88 页,61页。
〔8〕〔14〕〔15〕同上书,第Ⅳ卷,247页,275页,247页。
〔9〕《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170页,许良英、范岱年编译,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18〕H·D·阿金:《思想体系的时代》,王国良、李飞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页,187页。
〔21〕参见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4页。
标签:实证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孔德论文; 数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经验论文; principle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奥古斯特·孔德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