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规模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1983年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从此,我国FDI总量便以每年47.8%的增长率高速增长。至1995年,FDI已占当年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0%,FDI 累计总量已占GDP的19.49%,至199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输入国。 随FDI的大量涌入和累积,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FDI 总规模的控制问题自然就提上了议程。
一、两种规模的区分和规模管理的必要性
谈到规模管理,必须区分存量规模和流量规模两个概念。存量规模是指历年FDI的累计总量;流量规模是每年FDI的流入数量或说是存量规模的流入速度。流量规模才是规模管理的核心问题。谈到管理的必要性问题,必须从FDI的正负效应的比较入手。关于FDI对国民经济的种种正面的、负面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此曾有所论述(张昕,1997)。下面我把这些观点加以总结、补充, 并着重分析FDI持续流入对这些影响的加速作用。
1.资金效应。利:解决我国投资基金不足,弥补投资缺口。弊:增加我国基础货币供给, 冲击货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 我国金融机构自1994年来就有大量存差,年存差量大于4000亿元,因此,我国不存在投资基金不足的问题,相反,其负面效应却越来越大。
2.资源配置效应。利:增加就业,利用闲置资源。弊:与国内争夺人才等稀缺资源。应当看到,FDI在解决就业上起了很大作用, 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能增加就业的只是新增的FDI流入, 而非已有的大规模存量。另一方面,外资与内资的人才战、资金战等却愈演愈烈。
3.市场竞争效应。利:增加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弊:占领国内市场,冲击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形成垄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占有、国企困境、垄断形成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了,而市场竞争机制的增加不只取决于外资,内资企业包括国企之间的竞争也起了很大作用,况且,对外资过多的优惠政策无形之中削弱了竞争机制。
4.生产方式效应。利:带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弊:大量重复引进、低层次引进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利的方面是FDI 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与引资的质量有关,而不是引资的规模。弊的一面对我国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5.结构调整效应。利:促进宏观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的合理化。弊: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农业、基础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资金投向要向中西部倾斜。而我国FDI主要投资于工业制成品、 消费品和房地产业,地区投向集中于沿海,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6.国际收支效应。利:资本项目顺差,带动经常项目中的出口。弊:利润汇出、垄断等问题造成内资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这里,资本项目的顺差是暂时的,而利润汇出是长期的。1993年,外资企业利润汇出为2 .3亿美元,1994年为4亿美元,1995年猛增到99.5亿美元,1996 年更为116.8亿美元,考虑到FDI投资收益的时滞,“九五”期间为利润大量汇出时期。 另外,FDI的直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出口导向政策并不敏感,并且存在着非常情况下大量撤资的潜在风险。
总的来说,FDI的影响是双刃的,总体效果取决于利弊综合比较。 随着FDI的持续流入,它的综合效应是向着负的方向变化的。图1半定量地在理论上说明了这点。图中,总体负效应(正效应)曲线向下的凸性(凹性)反映了它随FDI持续流入情况下更快的增长(减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FDI进行规模管理,这就产生了确定FDI的最佳规模的问题。图1中,总体负效应和正效应曲线斜率相等处即为利用FDI的最佳规模,社会净受益为NW*。
图1 FDI的正负效应和最佳规模
二、经济增长框架下的外资规模
关于如何确定FDI的最佳规模, 目前国内流行的看法是:以偿付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国际收支状况等其它因素(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于文华等,1997)。但是,“偿付能力”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难度量,况且利用FDI只有利润汇回、撤资的问题, 不存在直接的偿付问题。笔者认为,确定FDI最佳规模应以经济增长为基准。 这样既合理,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我们建立国民经济总体的生产函数,以反映经济增长和FDI之间的关系。
在方法上,笔者类比三次产业和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划分方法,把国民经济分为内资部门和外商直接投资部门,采用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是考虑到外资所包含的非货币因素。所谓非货币因素是指外资企业还具有内资所缺乏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其中,品牌优势是指FDI 产品本身已经是国际名牌或因本身是外资产品而更易在消费者中建立品牌;信息优势是指外资企业不但具有关产品质量、数量、销售等的国际信息,更可以通过创立三资企业的形式从内资方获得国内市场的信息;融资优势是指“外资”企业本身就代表更好的信誉,更广阔的国际融资市场;外企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更是远胜于内资企业,所有这些优势也是外商跨国经营的最直接的动因。
非货币化因素使得外资具有比内资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外资和内资是不同的两种生产要素,不能混为一谈。以K[,d]代表内资总量、K[,f]代表FDI累计总量,L代表社会劳动者总数,则总产出:Y=f(K[,d],K[,f],L)。在实际计量分析中, 笔者试用了Cobb-Douglas生产函数、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生产函数等, 发现简单的线性生产函数形式的回归结果最好(注:最佳的线性生产函数形式应该把劳动也按内资和外资分类,但由于有关数据不可得,这里把它们归并为一项。)(见下式),它可以理解为产出函数在稳定增长点附近的一种泰勒级数展开:
Y=AK[,d]+BK[,f]+CL+D+μ
其中A、B、C、D为待定参数,μ为误差项。A、B、C、D在经济上即为其对应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由于这里边际产量为常数,它们也就代表了各种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即要素的生产效率。该式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表1给出了相关的数据。结果如下:
Y=0.12K[,d]+0.98K[,f]+0.28L-9226 (1)
t统计量: 1.42 1.90 1.72 -1.56
标准差: 0.09 0.51 0.16 5918
DW=1.17 R[2]=0.991 F=916
指标显示,模型表现良好,反映了现实的情况,K[,d] 的系数为0.12,K[,f]的为0.98,远大于K[,d]的。前面讲过,各项系数分别代表该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也表示生产效率,这就说明外资部门的生产效率确实比内资部门高,这就证实了上面的论述,说明本文外资—内资的这种二分法是正确的。
表1 FDI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 单位:亿元、万人
年份 总产出(Y)
社会总资本 FDI总量 内资总量
1983 5394.48 20209.08
35.82
20173.25
1984 6835.10 22202.61
69.40
22133.21
1985 7755.83 24561.62 111.60
24450.02
1986 8443.36 27187.50 166.54
27020.95
1987 9420.38 30272.70 234.37
30038.33
1988 10481.83 33753.14 317.84
33435.29
1989 10908.02 36820.39 400.23
36420.17
1990 11326.17 40074.53 502.08
39572.45
1991 12367.52 44081.53 635.04
43383.49
1992 14128.56 49223.01 956.98
48266.03
1993 16034.35 56155.94 1690.95
54465.00
1994 19064.78 63982.20 2818.57
61163.62
1995 19970.56 72632.46 3892.67
68739.79
年份 社会劳动者 通货膨胀
1983
46436
100
1984
48197
104.92
1985
49873
115.58
1986
51282
120.83
1987
52783
126.99
1988
54334
142.42
1989
55329
155.02
1990
56740
163.76
1991
58360
174.80
1992
59432
188.54
1993
60220
216.01
1994
61470
258.09
1995
62388
291.74
注:1.产出采用实际GDP;FDI总量为各年FDI 乘以当年平均汇率加总,并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为GDP平减指数, 即为各年名义GDP除以实际GDP;内资总量为实际固定资本总量减去FDI总量。
2.有关换算以1983年为基期。
3.总资本的估算采用舒元(1993)的方法。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三、FDI最佳规模的确定
根据公式(1),我们预测FDI最佳规模的方法为:先找出实际内资总量和就业量随产出和时间变化的规律;给定产出的增长速度,求出实际内资总量和就业量的预测数,就可以求出实际外资总量的人民币预测数;对汇率和通货膨胀率进行估算,给出FDI流量的美元数, 下面分步进行讨论。
先看内资的情况。根据(广义)加速原理,固定资产投资受总产出增量及其分布滞后的影响,以b代表系数,ε表示随机误差,下标t代表时间,有方程:
I[,d,t]=b[,0]△Y[,t]+b[,1]△Y[,t-1]+b[,2]△Y[,t-2]+…+b[,i]△Y[,t-i]+…+ε[,i](i→∞)
Koyck假定认为,滞后系数bi随滞后期按指数衰减(Gujarati,1983),对上式作Koyck变换,得到:I[,d,t]=b△Y[,t]+I[,d,t-1]+ε[,t]
再把上式变换为资本存量的形式,最后建立内资总量的预测方程为:
Kd,t=AY[,t]+BK[,d,t-1]+C+μ[,t]
其中,A、B、C为待定系数,μ为误差项。代入表1数据,有:
Kd,t=1.174Y[,t]+0.804K[,d,t-1]-1602 (2)
t统计量:6.26 15.01 -7.47
标准差: 0.1900.054 214
R[2]=0.9998; h=1.28; F=26549
就业量的变化同时具有内生和外生的属性,内生属性指它与当期总产出有关,外生属性指人口有自然增长的一面,因此与上期就业量有关,因而有下面的公式:
L[,t]=AY[,t]+BL[,t-1]+C+μ[,t]
其中,A、B、C为待定系数,μ为误差项。实际分析中,Y[,t]项不显著(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我国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造成的。),去掉Y[,t],代入表1数据,有:
L[,t]=0.950L[,t-1]+4034(3)
t统计量:71.03 5.51
标准量: 0.013 732
R[2]=0.9978;
DW=2.5; F=5045
回归结果显示,对Kd和L的模型设定正确,反映了现实情况,可以作为进一步预测FDI的依据。
合并公式(1)、(2)、(3), 给定预期增长率α(注:α 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决策部门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预期经济增长率指标。),使得预期总产出Y[,t+1]=(1+α)Y[,t],得到FDI以1983年为基期的人民币实际数的预测公式:
FDI[,t+1]*=K[,f,t+1]*-K[,f,t]
=(0.891α-0.130)Y[,t]+0.024K[,d,t]+0.014L[,t]-956 (4)
观察公式(4),我们发现式中除α是给定的经济增长率之外,其它变量皆为前一期数据,即为外生变量,从而第t+1期的FDI可测,公式合理。(注:进一步的推导表明,所有FDI 预测数都可以表示为α和表2所列现实数据的函数,从而也可以进行预测。)
综合汇率和物价水平,可再求出FDI美元数。 假定“九五”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保持在现阶段的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的水平(注: 按照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说,如果假定名义汇率与价格水平同比率变动,即实际汇率不变,则在计算过程中价格水平的因素会被抵消,而不必考虑。若对汇率和物价水平分别进行假设,也可以估算FDI规模, 本人分别应用这两种方法试算,得出的结果基本相同。表2 的数据为第一种方法试算的结果。)。在不同的产出增长率下,笔者对FDI 的最佳规模作了估计(见表2)。
表2 “九五”期间我国利用FDI的最佳规模单位:亿美元
增长率 8% 9%10%11%
12%
1996 67.38 130.13 192.89 225.64318.40
1997 183.89 249.91 317.18 385.17455.50
1998 220.85 291.68 365.22 441.50520.56
1999 258.05 335.21 416.77 502.84593.54
2000 295.96 380.96 472.33 570.34675.26
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随着给定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随着时间的推移,FDI最佳规模相应增加。这是因为,FDI存量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关系,在某年,给定经济增长率越高,则产出变动越大,从而要求有更多的FDI;另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产出是以指数增长的,这也要求有更多的FDI来支持。(2)从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FDI最佳规模要比实际规模小。1994、 1995、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FDI的数量分别为337.67、375.21和423.5亿美元, 而表2中给定最高的12%的经济增长率,要求1996年FDI的最适规模是318.40亿美元。 可见,我国目前引进的FDI过多了。
四、实行规模管理的方向
前面的分析表明,FDI的现有流入规模确实过大了。要对FDI实行规模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流入着手,对FDI实行直接管理,适当压缩引资规模。 所谓直接管理,就是直接对引资数量加以控制,降低公式(1)中K[,f]项的增长速度。(1)提倡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方式,适当抑制直接投资, 发展间接融资,保持合理的引资结构。(2)重视贸易与FDI的替代作用,对战略性的新技术、新设备,尽量争取直接购买。(3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或不适于对外开放的项目,坚决不开放。如目前,金融领域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不宜开放过多过快;国防、航天领域,不宜直接引资;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行业也不宜开放。(4)统一全国引资工作, 避免重复引进。(5)质量管理要贯彻“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 坚决剔除引资中低技术、低层次项目,对于外商投资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或填补空白产业、产品者,仍要严格把关,杜绝虚假行为。
2.从现有FDI企业的运营着手,实行间接管理。 间接管理首先要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这会影响投资外商对市场和利润的预期,这样低效资金就无法流入;其次要对现有外资企业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杜绝引资、管资中的漏洞,这会减少带有投机性的外资的流入,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1)强化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方针, 鼓励出口和抑制内销两种政策工具要综合运用,而且更要强调抑制内销的作用。(2)完善税收体系。可参考国际惯例,采用补偿税的方法,对现有外资企业用高买低卖方法进行的国际逃税活动进行打击。(3 )根据外资法和合同法对现有外资企业进行监控,凡不符合外资法和合同法规定者,要进行适当处理。
3.优化国内生产要素,减少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同内资相比,FDI的流动性强,属于敏感性投资。一有风吹草动, 就可能会出现大量撤资的情况,给国民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因此,规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内资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根据公式(1)的模型,我们测定,内资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每提高10%,就可以在保持既定经济增长率不变的前提下,减少8—9%的FDI最佳规模。 优化国内生产要素,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上述三个方面各有利弊。直接管理收效最快,但也最僵硬,宜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工具;间接管理收效慢些,但比较灵活,宜作为一种中期工具;优化国内生产要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却是外资管理最终的归宿。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