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汤善国,李立辉,刘大伟[1](2019)在《基于密炼机真空智能送料系统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密炼机送料系统装置为研究对象,针对投料时纳米粒子质量轻、粘性小以及送料时会产生扬尘或回流现象,利用PLC对进料系统进行改进;采用真空智能进料系统装置,使密炼机送料口内部与大气压产生强大压强差,避免进料口出现纳米粒子扬尘与回流。另外,还可以根据密炼机所需控制进料量以及进料速率。经试验表明,这种装置是可行的,具有操作简单方便、送料效率高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
杨洪于[2](2017)在《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炼机的发展见证了混炼技术由发明试用到不断创新改进的历程。无论是作为独立混炼设备,还是作为组合式混炼生产线(低温一次法、串联式密炼、连续式混炼)的重要部件,密炼机在混炼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同向转子密炼机,美国的DouglasW.macLeod在经过长期的研发设计后,申请了同向啮合型转子密炼机专利。1999年,青岛科技大学首次提出了剪切型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设计方案,再次肯定了剪切型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混炼的优势,但因剪切型同速同向密炼机的吃料效果欠佳而未取得突破性的应用进展。课题主要对同速同向转子的混炼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此过程中,研制了试验用密炼机平台,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本文所完成的具体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论文在查阅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实验和力学分析,提出了“剪切—挤压—拉伸三力学综合作用”的混炼机理。分析了胶料处于弹性、粘弹性的“类固态”时,剪切、挤压紧致化作用对胶料混炼的作用,以及随着剪切升温,胶料处于粘流态的“类液态”时,拉伸折叠、拉伸流动、剪切流动以及挤压紧致化作用对橡胶基体与补强剂粒子间形成高度“结构化”的三维粘弹性结构的影响。2.依据“剪切—挤压—拉伸三力学综合作用”混炼机理,分析了同速同向转子在密炼室各部位的混炼作用及效果,进而优化、改进了同速同向密炼机转子的构型,并通过对上顶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高了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吃料能力。3.创新性地将3D打印技术与可视化混炼检测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了可验证密炼机转子混炼性能的微型可视化密炼机测试平台,提出了一套从“转子多级参数化软件设计、转子混炼性能软件模拟、转子优化设计、3D高效高精度打印转子、可视化转子实验平台实验,再到密炼机小试、中试以及产业化的转子研发方案,设计了相关软件并试制出了微型可视化密炼机试验平台。4.研制出了既可测试吃料能力和又能反映胶料混合性能的剪切型和啮合型两种类型转子密炼机测试平台,一种测试平台可以进行同向同速剪切型、异向同速剪切型、同向异步剪切型、异向异步剪切型四种类型转子的试验测试;另一种测试平台可以进行同向啮合与异向啮合型两种类型转子的试验测试。5.研发了一种新型正弦式变速混炼工艺技术。通过改进测试机台的控制软件,对正弦式混沌混炼与传统恒速混炼工艺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分析了波峰速度、波谷速度对混炼的影响以及速度变化对胶料轴向、周向、径向方向的混炼影响,进而研发出了正弦式变速混炼工艺技术。同时用EDEM模拟了传统同向转子密炼机与异向转子密炼机的流动特性和分布混炼能力,从而优化了新型转子结构的设计。6.基于所研发的试验平台,制定试验方案,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对同速同向转子、同速异向转子、异速同向转子、异速异向转子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同向转子密炼机混炼胶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4.6%、炭黑分散度提升6%,其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也明显提升,胶料的升温速率慢,适宜于热敏性材料的混炼。
宋宝玉,张红烨,武建军[3](2015)在《网络集成控制系统在密炼机生产线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工控计算机、人机界面和PLC等功能模块在密炼机生产线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实现密炼机生产线分布式网络集成控制的要求,提出密炼机生产线分布式网络集成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软件设计方案。实践使用证明,该密炼机控制系统改善了系统的功能控制,提高了混炼胶质量和效率,实现了密炼机混炼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共享功能。
赵瑾峰[4](2015)在《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炼胶是轮胎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决定轮胎性能的关键工序。炼胶过程非常复杂,炼胶车间的环境也十分恶劣,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传统的炼胶工艺对密炼机内胶料温度的控制不够灵活,当胶料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只能做排胶处理。目前混炼胶料的生产工艺是以多段炼胶法为主,这样会导致多次搬运母炼胶料,造成存放场地、存放时间的占用,产生能源浪费。降低炼胶能耗,提高炼胶质量,提高轮胎性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成为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了改进橡胶制品质量,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串联炼胶技术研究,解决混炼胶温度难以控制而产生凝胶的技术难题,成为炼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炼胶过程中,对胶料温度有效控制是串联密炼工艺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密炼机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常规的PID控制技术难以满足要求。模糊控制技术对于处理温度这一类具有时滞性特点的控制效果比较好,因此本文采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低温炼胶工艺要求的目标。首先,本文介绍了密炼工艺要求,密炼机的功能、主要结构和发展历史。指出目前密炼工艺的不足,引出了串联密炼机的研究需求。阐述了串联炼胶技术及温度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意义。分析了常规的密炼机控制功能和过程控制中的温度控制方式。通过分析串联密炼机的工艺功能需求、密炼机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明确提出了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的控制系统设计需求,提出了系统设计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其次,介绍了常规PID控制技术的原理、功能和整定方法。作为过程控制领域的常用控制技术,PID控制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被控对象特性变化,系统变得不稳定。介绍了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分析了常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提出了模糊PID控制理论的工作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然后,根据密炼机胶料混炼生产特性,分析各种影响密炼胶料温度的因素。明确了影响密炼过程胶料温度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通过研究胶料密炼过程的能量平衡关系,确定了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的控制策略。本文建立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架构。对控制对象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提出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规则。通过MATLAB进行了模拟仿真运行。串联炼胶温度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和程序设计。选择西门子大型交流变频电机驱动设备转子,选用带有源滤波回馈功能的交流变频驱动控制器。以SIMATIC S7-300PLC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网络接口与各个系统通讯,可以从上位机获得生产配方,并且上传生产数据。采用基于WinCC flexible的精智系列触摸屏TP1200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实时监控胶料温度和设备状况。选择西门子大型控制系统平台,增强了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并为实现复杂算法和系统扩展提供了硬件平台。为实现串联密炼机的温度控制功能,给出了主程序流程图和模糊运算程序流程图。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总结,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宋国宗[5](2014)在《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开炼机是最早出现的炼胶设备,由于自动化程度低,工作环境差,工人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导致了开炼机在橡胶工厂中的应用越来越边缘化,有逐步被自动化程度高、环保性好的密炼机所取代的趋势。但开炼机具有炼胶温度低的优点,对橡胶分子链氧化破坏作用少,炼胶质量比密炼机等高温炼胶的方式更好,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低温一次法炼胶工艺,充分利用了开炼机的优点,将开炼机的应用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也为开炼机的工艺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开炼机的结构简单,控制方式落后,不能对工艺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传统开炼机不能满足低温一次法炼胶的要求。青岛科技大学自行研制的XK-160E型开炼机智能炼胶实验平台通过双辊独立驱动系统、液压调距系统和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对炼胶过程中辊距,辊速,速比等参数进行实时定量的准确控制,使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来提高终炼胶的性能成为可能。开炼机炼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炼胶过程中辊距、辊速、速比、辊筒温度、混炼时间等参数对终炼胶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有不少文献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多因素单目标值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单目标值最优的工艺组合参数。但是由于评价终炼胶质量的指标有多个,这种方法无法使所有指标都达到最优,仅仅优化一个目标值很难得到最优的工艺方案,同时一个质量指标达到最优时其他各指标不一定能达到最优值。针对上述现状,本文将质量指标加权综合评分法引入开炼机工艺参数优化研究中,并用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对开炼机炼胶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开炼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开炼机的炼胶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终炼胶的质量指标和需要优化的开炼机工艺参数,并对开炼机工艺优化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多目标优化的常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的技术方案。2.基于XK-160E型开炼机智能炼胶实验平台进行了正交实验,获得数据样本,对每一个质量指标进行极差分析,研究各工艺参数对每个质量指标的影响,并使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对每组实验的质量指标值进行加权综合评分,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得到了正交实验条件下的开炼机炼胶多目标优化的最佳工艺参数:辊距为0.6mm,辊速为32r/min,速比为1:1.25,辊筒温度为50℃,混炼时间为18.5min。3.将神经网络研究方法引入开炼机炼胶工艺优化中,通过BP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和学习算法的对比实验,建立了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输入单元数为5,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3,采用S型传递函数,输出层神经元个数为1,采用线性传递函数的BP神经网络,得到了开炼机工艺参数与终炼胶综合质量评分值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工艺参数的优化建立数学模型。4.采用遗传算法的自然进化思想,以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作为适应度函数,以5个工艺参数为设计变量,对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进行全局寻优,得到实验范围内的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对于XK-160E型开炼机智能炼胶实验平台来说,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辊距:0.685mm,辊速:33.314r/min,速比:1:1.3,辊筒温度:53.175℃,混炼时间:19.15min。对应的综合评分值为71.4076,并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通过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进行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的方法是可行的。
郭强,夏连昌,王洪恩[6](2013)在《SCADA系统在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在密炼机自动控制系统中采用SCADA软件的多项功能,以满足密炼机(无上位机系统)无法实现按工艺要求自动炼胶的缺陷。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构成,系统功能和控制系统构造。该系统投入运行后,各项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且运行良好。
周福海[7](2010)在《基于模糊控制的小型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子午胎技术的蓬勃发展,用于轮胎配方、混炼工艺以及转子构型等多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的实验用小型密炼机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影响这些研究试验项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实验用小型密炼机的控制系统的先进与否。其中密炼机上顶栓系统的控制水平则又是影响实验用小型密炼机控制系统先进性的因素之一,所以加强对上顶栓压力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橡胶优化混炼的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本文针对目前上顶栓压力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参数自调节的模糊-PID控制算法的上顶栓压力控制方案。通过对上顶栓液压系统的分析,建立了液压系统模型的传递函数和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模型。然后利用Matlab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控制工具箱,对密炼机上顶栓压力控制进行仿真研究。根据Matlab仿真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模糊规则调整和优化。结果显示,相比经典的PID控制,参数自调节的模糊-PID控制算法明显地减小了控制系统的超调量,加快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增强了系统抗干扰性。最后,对上顶栓控制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设计和模拟实验。以西门子S7-400PLC作为下位机的控制器,实现模糊-PID控制算法。在上位机上利用触摸屏实现了基于WinCC flexible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西门子仿真软件S7-PLCSIM与WinCC flexible运行系统模拟功能的结合,在线模拟了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程序。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表明了参数自调节的模糊-PID控制能显着改善上顶栓压力控制效果。
金进尧[8](2006)在《大型炼胶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新研制的GK250E、GK400N型密炼机以及XJY-YZS936/416液压驱动双螺杆挤出压片机的研制方向、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特点、性能优势等。这几种设备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系列化。
李金贤,翁家雄,马铁军,刘剑星[9](2006)在《MODBUS协议在密炼机自动称量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中,采用PLC通过MODBUS协议以RTU方式与多台智能仪表进行数据通讯。上位机采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并用Ddlphi 6.0编程,进行胶料配方的编制和发送并显示质量和监视系统运行,下位机PLC则主要进行自动称量及与智能仪表的通讯。
祝海英,马铁军[10](2006)在《橡胶密炼生产线的多层计算机监控系统》文中指出介绍橡胶密炼生产线生产过程多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架构及软件实现。该系统由直接过程控制级,一、二级监控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组成。直接过程控制级面向生产过程,一级监控系统面向运行人员,二级监控系统面向管理人员。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作为流程工业过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二、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密炼机真空智能送料系统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密炼机智能真空送料系统装置的要求分析 |
2 密炼机智能真空送料系统装置的原理分析 |
3 密炼机智能真空送料系统装置的实际操作 |
4 可行性分析 |
4.1 结构可行性分析 |
4.1.1 真空送料系统 |
4.1.2 智能化送料系统 |
4.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1 抽真空送料 |
4.2.2 PLC智能化分析 |
4.3 操作及经济可行性分析 |
4.3.1 操作分析 |
4.3.2 经济分析 |
5 结语 |
(2)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橡胶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况 |
1.2 混炼技术及装备发展概述 |
1.2.1 间歇式混炼设备 |
1.2.2 组合式混炼设备 |
1.2.3 连续式混炼技术设备 |
1.3 可视化研究的发展概述 |
1.3.1 可视化密炼机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
1.3.2 可视化密炼机的转子测试方法 |
1.4 现有密炼机转子混炼性能对比分析 |
1.4.1 剪切型密炼机与啮合型密炼机混炼性能的对比 |
1.4.2 同速转子密炼机与异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性能的对比 |
1.4.3 同向转子密炼机混炼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2 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混炼理论的分析 |
2.1 密炼机中橡胶混炼过程的分析 |
2.2 剪切流动与拉伸流动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2.2.1 拉伸折叠对分散分布混合的影响 |
2.2.2 挤压紧致化作用对混炼的影响 |
2.2.3 拉伸流动与剪切流动对胶料混炼过程的影响 |
2.3 同速同向转子混炼机理的分析 |
2.3.1 同向密炼机中转子对胶料的力学作用分析 |
2.3.2 剪切型同速同向转子的物料流动及混炼机理 |
2.3.3 啮合型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 |
2.3.4 密炼机混炼过程的物理模型与受力数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同速同向密炼机实验平台的结构设计 |
3.1 可视化微型转子测试平台的设计概述 |
3.1.1 微型转子测试平台的技术方案 |
3.1.2 微型转子测试平台的结构设计 |
3.1.2.1 四种转子测试平台密练室的设计 |
3.1.2.2 上顶栓的设计 |
3.1.2.3 转子三维造型设计 |
3.1.2.4 传动系统及底座的设计 |
3.1.3 等体积颗粒计数板的设计 |
3.2 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实验机台设计概述 |
3.2.1 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实验机台的设计方案 |
3.2.2 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实验机台的结构设计 |
3.2.2.1 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加料压料结构设计 |
3.2.2.2 密炼室的设计 |
3.2.2.3 传动系统的设计 |
3.2.2.4 电机的选择 |
3.2.2.5 同速同向转子的设计 |
3.2.2.6 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同速同向密炼机转子混炼过程的模拟分析 |
4.1 EDEM软件的简介 |
4.2 同向密炼机转子混炼过程的模拟分析 |
4.2.1 EDEM分析橡胶与炭黑混炼的理论基础 |
4.2.2 模型的建立 |
4.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导入 |
4.2.2.2 仿真条件和约束条件的设定 |
4.2.2.3 模拟结果及讨论 |
4.3 同速同向四棱与同速异向四棱转子混炼的EDEM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混炼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5.1.1 可视化密炼机的微型测试平台 |
5.1.2 同速同向密炼机实验平台 |
5.1.3 开炼机实验设备 |
5.1.4 其他主要设备 |
5.2 实验目的及方案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
5.4 实验测试 |
5.4.1 混炼过程 |
5.4.2 硫化 |
5.4.3 硬度测试 |
5.4.4 门尼粘度测试 |
5.4.5 橡胶加工性能测试 |
5.4.6 硫化特性测试 |
5.4.7 力学性能测试 |
5.4.8 VMA橡胶流动性分析测试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6.1 可视化微型密炼机测试平台的实验数据及分析 |
6.2 实验型密炼机平台的实验结果 |
6.3 实验型密炼机平台的数据分析 |
6.3.1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6.3.2 正弦式变速混炼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6.3.3 转子构型及转向对门尼粘度的影响 |
6.3.4 转子构型及转向对胶料流动性的影响 |
6.3.5 转子构型及转向对分散度的影响 |
6.3.6 转子构型及转向对均一性的影响 |
6.3.7 转子构型及转向对胶料升温速率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本文所做工作 |
2.本文的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
(3)网络集成控制系统在密炼机生产线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集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设计 |
1. 1硬件结构 |
1. 2软件设计 |
2控制流程及主要功能 |
2. 1密炼机生产线监视和作业控制流程 |
2. 2主要控制内容和系统功能 |
3结束语 |
(4)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2.1 密炼机简介 |
1.2.2 串联密炼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密炼机控制系统简介 |
1.2.4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简介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分析 |
2 PID控制理论及模糊控制原理分析 |
2.1 常规PID控制理论 |
2.1.1 PID算法 |
2.1.2 PID控制算法参数整定 |
2.1.3 常规PID控制算法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
2.2 模糊控制理论 |
2.2.1 模糊控制概述 |
2.2.2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 模糊PID控制理论 |
2.3.1 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算法 |
2.3.2 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的参数整定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
3.1 影响密炼机混炼的因素 |
3.2 影响密炼机胶料温度的因素分析 |
3.3 密炼机混炼过程的能量平衡 |
3.4 串联密炼机炼胶温度控制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1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2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
5.1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1 串联密炼机驱动系统设计 |
5.1.2 串联密炼机主控系统设计 |
5.1.3 串联密炼机控制系统触摸屏选型设计 |
5.2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2.1 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
5.2.2 采用WinCC flexible组态软件设计触摸屏操作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开炼机的发展概述 |
1.3.1 开炼机的发展历程 |
1.3.2 开炼机的发展趋势 |
1.4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 |
1.5 多目标优化技术 |
1.5.1 多目标优化简介 |
1.5.2 传统多目标优化技术 |
1.5.3 神经网络结合多目标遗传算法 |
1.5.4 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在优化过程中的应用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优化机理的研究 |
2.1 开炼机炼胶过程 |
2.1.1 开炼机炼胶原理 |
2.1.2 开炼机炼胶过程分析 |
2.2 开炼机混炼机理 |
2.2.1 开炼机混炼原理 |
2.2.2 开炼机混炼机理分析 |
2.3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对混炼胶质量的影响 |
2.3.1 辊距对开炼机炼胶过程的影响 |
2.3.2 辊速和速比对开炼机炼胶过程的影响 |
2.3.3 辊温对开炼机炼胶过程的影响 |
2.3.4 混炼时间对开炼机炼胶过程的影响 |
2.4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 |
2.4.1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的技术路线 |
2.4.2 混炼胶质量指标的多目标向单目标的转化 |
2.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4 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实验研究 |
3.1 实验方案 |
3.1.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3.1.2 XK-160E型开炼机智能炼胶实验平台简介 |
3.1.3 实验配方 |
3.1.4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
3.2 工艺条件 |
3.2.1 密炼机工艺条件 |
3.2.2 XK-160E型开炼机智能炼胶实验平台工艺条件 |
3.2.3 硫化工艺条件 |
3.3 正交实验 |
3.3.1 因素水平 |
3.3.2 正交实验安排 |
3.4 实验样品制备 |
3.5 实验样品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4 实验结果分析 |
4.1 实验结果 |
4.2 对质量指标的综合加权评分 |
4.2.1 确定Sigmoid函数参数取值 |
4.2.2 质量指标的加权综合评分 |
4.3 实验结果的单目标计算及分析 |
4.3.1 门尼粘度的极差分析 |
4.3.2 炭黑分散度的极差分析 |
4.3.3 物理机械性能的极差分析 |
4.3.4 质量指标的综合评分值的极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开炼机混炼胶质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5.1 BP神经网络的设计 |
5.1.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
5.1.2 BP神经网络参数的设计 |
5.2 开炼机混炼胶质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2.1 BP神经网络输入、输出的确定 |
5.2.2 BP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
5.2.3 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的前处理 |
5.2.4 BP神经网络训练参数 |
5.2.5 学习算法的选取 |
5.2.6 仿真出目标函数F(x) |
5.3 BP神经网络对比实验研究方案 |
5.4 BP神经网络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
5.4.1 梯度下降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4.2 动量梯度下降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4.3 变学习速率动量梯度下降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4.4 共轭梯度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4.5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4.6 贝叶斯正则化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5 BP神经网络对比实验结果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遗传算法的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优化 |
6.1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工艺参数优化过程 |
6.2 开炼机工艺参数优化的遗传算法的实施 |
6.2.1 确定编码方案 |
6.2.2 确定解码方案 |
6.2.3 确定个体的评价方法 |
6.2.4 设计选择算子 |
6.2.5 设计交叉算子 |
6.2.6 设计变异算子 |
6.2.7 设计遗传操作的运行参数 |
6.3 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的遗传算法的结果及分析 |
6.4 对比实验研究 |
6.4.1 实验方案 |
6.4.2 对比实验结果 |
6.4.3 门尼粘度比较 |
6.4.4 炭黑分散度比较 |
6.4.5 物理机械性能比较 |
6.4.6 质量指标综合评分值比较 |
6.4.7 对比实验结果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 |
本文所做工作和成果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6)SCADA系统在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 C A D A系统概述 |
2 W i n C C在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3 系统构成 |
4 Wi n C C软件设计 |
4.1 变量设定 |
4.2 报警记录 |
4.3 变量记录 |
4.4 用户归档 (配方功能) |
4.5 全局脚本 |
4.6 图形编辑器 |
4.7 报表打印 |
5 结束语 |
(7)基于模糊控制的小型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密炼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述 |
1.1.1 密炼机控制系统发展及现状 |
1.1.2 密炼机的控制方法及其比较 |
1.2 影响密炼机混炼的因素 |
1.2.1 转子结构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2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3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4 冷却水温度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5 上顶栓压力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3 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模糊控制理论 |
2.1 模糊数学的基础知识 |
2.1.1 模糊集合 |
2.1.2 模糊集合中的基本定义和运算 |
2.1.3 隶属度函数 |
2.1.4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
2.1.5 模糊逻辑推理 |
2.2 模糊控制的基础知识 |
2.2.1 模糊控制概述 |
2.2.2 模糊控制器 |
2.3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密炼机模糊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设计 |
3.1 上顶栓系统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控制对象的研究 |
3.2.1 上顶栓受力分析 |
3.2.2 控制对象特性分析 |
3.3 上项栓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 |
3.3.1 控制阀的流量方程的建立 |
3.3.2 液压缸和负载的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
3.3.3 负载的建模 |
3.3.4 上顶栓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框图 |
3.4 实验室用密炼机上顶栓系统的控制策略 |
3.4.1 常规PID 控制理论 |
3.4.2 参数自调节模糊-PID 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炼机模糊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4.1 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2 密炼机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4.2.1 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语言变量设计 |
4.2.2 语言值选择及隶属函数的设计 |
4.2.3 模糊规则集的设定 |
4.2.4 确定量化因子 |
4.3 系统Simulink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5.1 密炼机下位机的设计 |
5.1.1 下位机的硬件系统 |
5.1.2 下位机控制策略的软件设计 |
5.2 人机界面 |
5.2.1 触摸屏 |
5.2.2 组态软件WinCC flexible |
5.2.3 WinCC flexible 与STEP7 的集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MODBUS协议在密炼机自动称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ODBUS协议 |
2 MODBUS通讯的密炼机控制子系统 |
(1) 硬件 |
(2) 软件 |
3 结语 |
四、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密炼机真空智能送料系统装置的研究[J]. 汤善国,李立辉,刘大伟.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09)
- [2]同速同向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D]. 杨洪于.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3]网络集成控制系统在密炼机生产线上的应用[J]. 宋宝玉,张红烨,武建军. 润滑与密封, 2015(12)
- [4]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设计[D]. 赵瑾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5]开炼机炼胶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D]. 宋国宗.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5)
- [6]SCADA系统在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J]. 郭强,夏连昌,王洪恩.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3(08)
- [7]基于模糊控制的小型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D]. 周福海.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4)
- [8]大型炼胶设备的研制[J]. 金进尧.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6(12)
- [9]MODBUS协议在密炼机自动称量系统中的应用[J]. 李金贤,翁家雄,马铁军,刘剑星. 橡胶工业, 2006(05)
- [10]橡胶密炼生产线的多层计算机监控系统[J]. 祝海英,马铁军. 橡胶工业,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