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摆不脱的情感勒索
□如也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相处的关系,而在我看来,最危急的应该是中国的父子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并不是一种管教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家长个体是否有自我追求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情感勒索”的模式里……
隐形父亲的“显影”与“回家”
2018年,最恶毒的诅咒是:尔晴做你女朋友。2019年,最可怕的诅咒或许是“苏大强做你父亲”。
航空发动机装配过程数据能够映射为任务、物料、工艺、质量4个视图上的对应信息,分别回答了“由谁在何时来执行哪个任务”、“对哪些物料进行装配”、“如何装配”和“记录哪些质量信息”的问题,4个视图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关系如图2所示。
苏大强这个角色在《都挺好》中到底有多遭人厌恶呢?“苏大强今天嗝屁了没?”已成了热门讨论话题,虽说这样的做法对一位老年人来说有些不道德,但苏大强可不是一般的老年人呐,他是个会吸子女血、无比自私,无论家中为他闹得多厉害,只想“坐收渔翁之利”的糟老头。
父亲的形象在都市剧中多是典型的“爸爸去哪儿”之后“爸爸回家”的美化故事,将在家庭中长久缺位的父亲通过与观众“分享不易”来获得认同。《都挺好》中倪大红版的父亲则更为尖刻地翻开了另一种“人间真实”——
药家鑫在临刑前和父亲说,想把眼角膜捐了。可是药父是这样说的: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的器官,再有什么事,我即使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又说,你把你的罪恶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说是被“网络谣言”气的。药家鑫就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心愿,说,好,我听你的。药父说,这件事我后悔了。觉得应该满足他,他或许是想借助别人的眼睛,能再看到我们。
信小呆抽中“中国锦鲤”后也问过:“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啦?”朋友们,大力转发中国农资锦鲤,谁也不想工作,想得美,寻找中国农资锦鲤,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有人刚刚从这家公司辞职,因为每次开发票写公司名称时都被人骂,要不我们也去试试——宝鸡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少年相信在牛大叔的带领下会创造生命的奇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确认这是一家真实存在的公司,会不会马上要火?起码这39个字的公司名称似乎已经火了!应聘成功前,还是应朋友们之邀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走走尿素市场吧。
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应围绕预报预警依据、预报预警内容、预警发布方式、预警信息反馈等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建立县、乡、村、点四级预警信息网络覆盖体系。
虽然有时会感觉是不是太残酷了,但是不去面对的话,这个文艺作品对这个社会是没有贡献的、是没有价值的。这点我们倒是可以感谢苏大强。
父子关系的永恒迷思
百年之前鲁迅先生曾写过《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探讨中国的父子问题。直至今天,许多父母还是没有学好如何做父亲,如何为人父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写照就是,平日互不搭理,基本没有交流,一旦沟通就上纲上线。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老师写一个字,繁体字的“匆”,上面表示木格子的窗户,加心字底表示心情。形容人的心情也表示时间过得快。再写一个字——加心字底的匆。一个字读匆,两个字读匆匆。有什么感觉?
高高在上的父亲用自己的父权压制儿子,等被压制的儿子长大了,又开始压制他的儿子。一代代延续下来,中国式父子关系就是如此拧巴,永远的迷思。
高晓松讲述和父亲间极差的关系:“从小我自己长大。我母亲回忆,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的问题还是其他。”他听上去是“黑暗生命力”的代表。
这样的亲子关系现实中毕竟是少数。
《我家那闺女》播出时,傅园慧爸爸多次因为爱夸女儿上了热搜。傅园慧小时候刚进省队时。一天,一个比傅园慧年龄稍大点的队友,看不惯傅园慧,跟傅爸爸告状,嘲笑道:“傅园慧在我们游泳队说她是天才。”傅爸爸却很认真地对那个队友说:“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这种正面鼓励,成就了今天的傅园慧。
柴静在《看见》一书里,用一个章节写了药家鑫和他父亲的过往相处和关系。就是2010年被全国热议的那个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给双方家庭带来的伤痛恐怕一辈子都无法愈合。
药父后来开了一个微博,他说:这件事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误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他这还真不是“客套话”,微博中接着看到:“小时候只要药家鑫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打架,不管谁的错,他回来肯定要被父亲骂。”中学时,有同学打药家鑫,按着他的头往墙上撞,他害怕父母说他,不敢说,又不敢去学校,害怕那个同学再欺负他。“这个孩子尤其怕他爸,”这是药妈说的。药爸忏悔时说过,他是当兵的,喜欢命令,从不说理由;喜欢说话尖酸,对别人不会这样,为了让儿子好,就会一针见血扎到要害。“我是你的老子,我的话都是正确的,你要听我的”,这样的话,恐怕中国的父亲们即使嘴上没说出来,心里也是都有的吧。而这也正是最能让儿子产生反感、压抑和恐惧的话。
没有按照过去传统的伦理道德令父辈的形象高高在上,而是让我们真正看到家庭的矛盾,真正看到我们自身的问题。这世上也存在不称职的父亲、控制型的母亲和重男轻女的家庭,为我们真正地撕开代际差异、解构了所谓父权政治,对于原生家庭的生动刻画,展示了沸腾的家庭生活之下有着如此真实的抵牾、苦涩,又是如此不分血肉的粘连在一起。
电影《老炮儿》中的六爷和晓波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模型:彼此缺乏交流与接纳,老子看不惯儿子,儿子不服老子,老子要管儿子,儿子却偏要和你对着干。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着对方的认可,儿子想听父亲说一句:“儿子,你真棒!”父亲想听儿子说声:“爹,你真牛!”两人都撞得满鼻子灰。
综上所述,在妇产护理中进行孕期健康教育,有利于自然分娩率的提高,有利于孕妇和婴儿生命的保障,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孕妇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正视“带毒”的父母
互联网上有个著名的团体叫“父母皆祸害”,乍一听过于偏激、惊悚,甚至你会觉得这名号有些反社会反人类,但如果你阅读过他们的故事,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同样作为年轻人,你会不寒而栗。为人父母养育孩子是一项技术活,假如真的需要持证上岗,说句刻薄点儿的话,或许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合格的。
一部以华人家庭为背景的动画短片《Bao》,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再次引发许多人对短片里所反映的亲子关系的讨论。梁文道评论这部短片说,多数讨论聚焦在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批判父母教育方式的种种问题,却少有人关心从父母角度出发,探讨形成这种教育和相处方式的源头——这或许并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这些父母本身,可能深陷“情感勒索”的相处模式中无可自拔。而这种“情感勒索”的形成,则是由于个体自我对于“人我界线”不清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人我界线”在家庭关系中又尤为复杂。
《奇葩说》里有一期话题,曾经引起热议: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人生,你会按下去么?乍听之下,很多人都会选择不按,可随着辩论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如果可以为孩子定制一个成功的人生,为什么不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如果父母用自己的眼光去定制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其实是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子女不是你的复制品,他的人生应该由他自己做主。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黄执中说了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所谓完美人生,就是在任何时刻都拥有选择权。”
老砍头四周各多了一件小“玩具”:一头白虎、一只螃蟹、一只喜鹊、一个红裙少女。射出飞针的,是老砍头身后的喜鹊。
所以,当今天我们难以理解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对待孩子的管教方法,我们需要想到的是,这可能并不是一种管教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家长个体是否有自我追求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情感勒索”的模式里。而重点在于,如何能让他们走出这种模式,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走出来。
很多“情感勒索”模式下的关系,最终都是痛苦不堪的,的确令人惋惜。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中断这种“情感勒索”模式,该说“不”的时候坚持说“不”,无法改变的时候,也要接受这段关系或许只能趋于冷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