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中学 437020
加强化学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等条件限制,存在教学设备不足、师资短缺或质量难以保证等等问题;因此加强初三化学演示实验,培养农村地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演示实验,创造快乐的气氛和趣味化学,大力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化学。
演示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操作规范,现象明显。
近几年,我在初三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每个演示实验,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顾此失彼,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就会把实验当魔术,凭兴趣凑热闹,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例如,对“铁丝的燃烧”一实验,曾做过如下对比: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火星四射的现象把学生全都吸引住了,他们象看焰火一样地欣喜若狂,但实验过后询问他们“观察到什么”时,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火星四射”而已,若再深入问一下:“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时,就没有回答得出了,可见,教师如不注意引导,实验就成了“看热闹”。学生只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表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即观察的目的,顺序及内容,如“铁丝的燃烧”实验,应注意从颜色、热量、状态 为什么瓶底放少量的水等方面,对铁丝和生成物进行区别,观察顺序是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这样做的结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提高课堂演示实验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而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使观察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三、增加实验教学趣味性
在化学学科中,实验装置必不可少,例如在讲解一氧化炭还原氧化铁时,对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点的讲解,学生总是理解不透,后来我通过实验,学生就很清楚了,然后我再把步骤编成口诀(说明煤气是一氧化炭,火是酒精灯)。口诀是:通煤气,排空气。空气尽。方点火,黑变红,再搞撤火。待冷却,停煤气。防污染,点尾气。实验中,酒精灯是迟到早退。一氧化炭是早晚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较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时,以实物和图片做辅助,在讲解制备氢气的装置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深入到液面以下,教师还制作幻灯片,可以把这一部分设定为上下活动的,在投影幕上演示的时候,通过幻灯片的移动和实验一起对比,清楚地把装置的正确与错误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教师要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疑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这时教师设下疑问:能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学生犹豫,不能正确回答,这时我便补充钠与硫酸镁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设想,说出实验现象,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表面覆盖一层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镁的前面,并写出了的化学方程式:钠置换硫酸镁中的镁,接着教师开始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镁溶液表面,迅速旋转产生火球并消失,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凝神观察,猜测被推翻,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你从而发现了钠有哪些性质?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经讨论和教师点拨,对金属钠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解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明确了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这样以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的设置疑问,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加。在实验过程中,向恰当地设疑、提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通过改进实验,也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和探究
论文作者:陈明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演示论文; 化学论文; 教师论文; 目的论文; 现象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