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论近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二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高考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历来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也是不少教师和考生深感头痛的一大内容。在具体的复习迎考中,我们感到,深入研究历年高考作文题的命题特点,正确把握高考作文命题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导向,以寻求合理的教学思路和训练途径,是指导学生训练,夺取高考作文高分的重要方法。现将二十年来的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作如下概述,供大家参考。

一、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贴近日常生活。

统观二十年来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大多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考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实际,换句话说,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一些被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常被作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对象。比如,人才问题(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作问题(1984年根据师生的两段话, 围绕中学生写作这个中心作文)、 环境污染问题(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封信,反映学校受污染的情况)、社会风气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正题作文、1995年根据《鸟的评说》作文)、志愿填写问题(1989年就如何填报高考志愿给好友回封信)、 道德观念问题(1991 年“三南”试题根据漫画内容选题作文、1992年根据提供的发生在雨夜候车亭的故事作文、1993年根据夏夜梧桐树下父子三人对新老树皮的赞叹作文)、有偿服务问题(1993年“六省市”试题根据提供的帮助同学补课要不要收家长报酬的材料,反映班上同学对此事的看法)、社会现象问题(1996年评论两幅漫画)、传统美德问题(1997年根据小新背小牧的助人为乐的材料及调查情况作文)。

二、能力上加强多维检测,体现综合素质。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考查既要体现语文能力的综合性,还要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素质。二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一是文体的综合。从1983年到1997年十五年间有十一次考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体的写作,这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为考生的公平竞争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同时也使命题避免了单一化。二是表达方式的综合。从这些年的命题趋势看,过去的单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倾向已向议论、记叙、描写、抒情乃至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兼用发展。三是思维类型和思维品质的综合。从思维类型上说,既考形象思维(小作文),如想象和联想,又考抽象思维(大作文),如辩证思维。从思维品质上说,综合考查了思维的敏捷性、周密性、深刻性和独立创作,特别强调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多种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三、认识上涉及各种关系,反映思辨色彩。

能否准确地提炼题目或材料中最本质的中心,这是写作水平高低的表现。准确地提炼中心,揭示出论题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到哲学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剖析,文章就有一定的深度,说理性就会更强。二十年来,高考作文极为重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比如,量变与质变(1981年、1983年、1989年)、个人与集体(1982年)、主体与客体(1984年、1985年)、环境与成才(1986年)、理论与实践(1987年)、整体与局部(1990年)、物质与意识(1991年)、现象与本质(1992年、1995年、1996年)、新陈代谢(1993年)、认识与实践(1994年)、愿望与现实(1997年)。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就能运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

四、要求上呈现阶段层次,突出提高趋势。

为了减少阅卷人员判分的主观误差,更为了鉴别考生在限制中显示自由写作的能力,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对考生写作列出若干限制性的要求文字。从题型上看,这种限制明显地分为两大块,一是命题作文,一般只对某些技术性问题作要求,如文体、字数等;二是材料作文,往往会对技术性问题以外的问题作要求,诸如人称、写作方式、手法等。从时间上看,同样可划分为两大块,其具体界限是1992年。这之前的十四年当中,考题对考生的限制局限于标题和字数上,以及其他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如书写要工整、标点要占一格、姓名不要暴露、语言要通顺、联系实际要合理等。1992年的高考作文题在要求上有了突破,在六条限制文字中,既有对标题和字数的限制,也有技术性限制,更有了改变人称写作的限制。此后便有了1995年对叙述方式的限制(第2 条“用对话方式写,不要用概述和转述方式写”)、1996年对论证方法的限制(第2条“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1997 年对使用材料的限制(第1条“把‘材料2’和‘材料3 ’结合起来思考”)。限制性文字的多样,反映出高考作文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五、体裁上不仅仅单一考查,强调多向测试。

从体裁上看,二十年高考作文的最大特点是不搞“单打一”,力求多样化。这既可避免考生复习中因猜押而产生的只注重某一文体的训练的弊端,也有利于加强对考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所以,高考作文中,议论文要考,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也要考。具体地说,有规定一种体裁的,如1978 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4 年、 1986 年、1989年的议论文;1979年、1994年的记叙文;有一个题目可写多种体裁的,如1988年的《习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1992年“三南”续写文体不限;有以一种体裁为主,兼及其它体裁的,如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既有说明又有议论,1993年“六省市”的作文融记叙、议论于一炉;有写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如1983年、1996年是一篇说明文和一篇议论文,1987年是一篇简讯和一篇议论文,1990年是一篇肖像描写和一篇议论文,1991年是一篇画面描写和一篇议论文,1992年、1995年是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1993年是一篇说明文和一篇记叙文,1997年是一篇情景描写和一篇议论文。 从时间跨度来看, 1978年至1989年以单篇考查为主。1990年至1997年则以考查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能力为主。

六、题型上淡化命题作文,重视材料作文。

1951年到1965年的十五年间,全国高考作文题除1964年的《读报有感》是材料作文外,其余的都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最大弱点是考题容易被考生押中。而一旦作文试题被押中,考生成绩的信度就成了问题,这对于选拔人才显然是不利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也为了更有效的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1978年至1997年这二十年的高考作文,加大了材料作文的比重。这其中,真正的命题作文只有三次(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4年的《尝试》),其它十七年都是材料作文。从数量看,材料作文作为主要的命题形式的地位已经确定,反映出材料作文的强劲生命力以及命题作文难以比拟的长处。

七、形式上打破单一定式,讲求纷繁复杂。

从命题上看,1951年至1965年十五年间的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是记叙文,对其他形式的考查极少涉及。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后的高考作文,形式上呈现出活泼多样的特色。在这二十年中,考查过的形式有:缩写(1978年)、改写(1979年整篇文章改写、1992年的记叙文要求改写人称)、读后感(1980年、1981年)、看图作文(1983年、1996年)、书信(1985年、1989年)、简讯(1987年的小作文)、发言稿(1991年)、续写(1992年“三南”)、广播稿(1993年“六省市”)、寓言作文(1995年的《鸟的评说》),另外还有肖像描写(1990年的小作文要求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画面描写(1991年的小作文要求以圆的想象物为对象、1991年“三南”的小作文要求对“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一幅漫画作描述)、对话片断(1995年的小作文要求描写两只鸟的对话)、情景描写(1997年的小作文要求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八、分值上避免一文沉底,注重两文互补。

在具体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对记叙文的写作有把握,有的则对议论文的写作有潜力。高考中如果遇到规定文体的写作,不少考生就很难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势必造成考生写作的失误、失分。从试卷结构上看,写作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所占比率达40%,可以说是高考语文成功的关键。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年作文命题,有九年(1983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 年、 1996年、1997年)是考查两种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既给考生以广阔的发挥空间,又能弥补考生在某一文体上写作的不足,形成两文互补,使高考作文命题更趋公允性。

标签:;  ;  

论近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