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能源开发问题的思考_能源论文

关于新时期能源开发问题的思考_能源论文

关于新时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言简意赅,全面、系统和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联系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认为,做好新时期的能源工作,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掌握好、运用好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握好、处理好能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能源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的工作部署,着力推进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能源工业尽快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能源生产开发与节能环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科技进步不断加快,能源效率逐步提高,节能环保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电力工业为例,2006年,火电供电煤耗366克/千瓦时,比改革开放初下降105克;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6克,比1990年降低40%。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我国能源开发转化效率还有较大差距。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能源行业节约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的任务还很艰巨。

从资源开发环节看,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煤矿平均回采率比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煤矸石、瓦斯(煤层气)、矿井水利用率均在40%左右,与煤共生、伴生的20多种矿产,多数没有开发利用。油气田的伴生气和凝析油利用率也很低。如果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每年至少可节约上亿吨标准煤。同时,煤炭矿区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等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从生产转化环节看,一方面,提高效率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火电单位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0克左右,如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2006年发电量测算,我国一年可节约1亿多吨标准煤。另一方面,火电污染排放较高。我国小火电机组比重偏高,现役火电机组安装脱硫装置、电除尘器的分别占33%和85%左右,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能源行业既是能源供给部门,也是主要耗能和污染排放产业之一。做好能源行业节能环保工作,对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转变能源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改变以往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低效率、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推动能源发展。

一方面,着力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到2010年,全国煤矿平均回采率达到50%以上,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油气资源回收率继续保持在31%左右。煤矸石、煤矿瓦斯、矿井水的利用率均达到70%以上,比2006年增加30多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加快提高能源生产转化效率。重点提高电力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到2010年,火电单位供电煤耗达到355克,厂用电率4.5%,线损率7%,分别比2006年降低15克、1.37和0.08个百分点。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由目前的6克下降到2.7克,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比2006年降低25%左右。

二、关于增加总量与优化结构

增加总量与优化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供给量与质的基本要求,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从量的角度看,不断增加能源供给总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左右,支撑了GDP年均9.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万元GDP能耗为1.206吨标准煤,比1980年下降了65%左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工业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两个历史阶段,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入转变,单位GDP能耗会逐步下降,但客观上仍需要不断增加能源供给总量,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质的角度看,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9.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和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按照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从资源条件看,优化结构是我国能源发展长期面临的战略任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主要取决于资源条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剩余可采储量占常规能源的70%左右。可以预见,在没有重大能源技术变革和新的主体能源出现的前提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改变,优化能源结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增加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关系,在增加总量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一是优化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加快中小型煤矿资源整合和兼并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效清洁燃煤发电、热电联产和煤基多联产,减少原煤低效应用。到201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6%左右。

二是加快开发油气资源,稳步推进油气“走出去”战略,努力增加油气供给。到2010年,油气消费比重由目前的23.6%提高到25%左右。

三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到2010年,使水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0%左右。

四是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到2010年,核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发电量700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左右。

五是加快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重点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到2010年,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量分别达到100和80亿立方米。

三、关于保障供给与防止过剩

准确把握需求变化趋势是能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持续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两次大的波动。1997—2000年,能源生产相对过剩,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尤其是多数煤炭企业严重亏损,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2002—2004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关停多年的小煤矿、小火电又开始恢复生产,产业结构变化出现逆转。社会资本竞相投资开发煤炭、建设电厂,“跑马圈地”现象十分严重,建设秩序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总结历史教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监测和研究,科学预测能源需求,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有效防止产能过剩,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保持适度超前的开发建设速度,促进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留有一定的能源供给余地。去年我国GDP增长11.1%,今年预计也要超过11%。去年,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时,考虑了经济更快增长的因素,在能力建设上预留了增加产能的余地。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符合实际的。从能源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看,我国能源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任务很重,比如,小煤矿产量仍占30%以上,小火电机组还有20%左右。只有保持适度宽松的供给能力,才能创造条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适度超前发展的前提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防止产能过剩。一是在开发建设方面合理预留增产余地。比如煤矿建设,生产能力考虑一定的弹性系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际产能可以有一个合理的波动区间。再比如火电站建设,设计年发电小时数5000小时,必要时可以运转5500小时以上。二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大型骨干企业对市场的调节和影响力。当前,要着力推进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到2010年,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使煤炭产业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竞争过度的局面基本得到改观。三是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积极开发利用境外能源资源,扩大能源国际贸易,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四、关于优化区域布局与统筹城乡发展

优化区域布局,兼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用能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能源工业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用能条件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实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客观上面临较大困难。

一方面,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呈逆向分布。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资源开发与就地转化、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陆上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远离东部和沿海消费中心;水电尚未利用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远离用电负荷中心,环保和移民工作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城乡用能结构和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居民能源消费以电力、油气和煤炭为主,逐步趋向清洁化。农村生活用能商品化程度偏低,薪柴、秸杆仍是许多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燃料。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能源普遍不足,东中部山区和贫困地区用能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全国尚有1000多万无电人口。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按照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把农村能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做好中西部地区农网完善工程,扩大电网覆盖面,促进农村地区小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改善农村用能条件,尽快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启动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集中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

二是统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调整区域能源结构和布局。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核电和LNG电站,尽可能少上或不上燃煤电站,节约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减轻环境排放容量压力,减少煤炭长距离运输;中西部地区,根据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布局大型坑口电站,加快电网和输电通道建设,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西南地区,积极开发重点流域水能资源,做好移民安置和补偿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跨区域重大能源工程建设。结合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基地开发,规划建设电力外送通道。继续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山西煤炭外运”等重点工程,促进更大范围的资源合理配置。

五、关于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

立足国内解决能源供应问题,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从过去情况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从未来发展看,通过节能降耗、石油替代等措施,到2020年,我国能源自给率仍可保持在90%左右。从资源情况看,我国常规能源探明资源总量8420亿吨标准煤,水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有条件继续保持较高的能源自给水平。

进一步扩大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扩大开放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的相当一部分是为全球服务的。应当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保障能源安全。

总之,要辩证地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既要立足国内资源,依靠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自主创新,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又要坚持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六、关于引进先进技术与创新能力建设

引进消化吸收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引进消化吸收,成功地实现了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型水电站、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超高压输电、二代核电站等技术装备的自主化,为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源科学技术是保障当前能源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是支撑未来能源变革的必要条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研究有可能成为新一代主力能源技术的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聚变发电等前沿技术。可以预见,未来世界,谁率先掌握了发挥主导作用的新能源技术,谁就赢得了今后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因为能源前沿技术的重大战略意义,而导致目前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很少,各国主要依靠自主研发。

因此,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高度重视能源科技进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利用、先进核电站、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节能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另一方面,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力争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七、关于强化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能源是资源性产业,在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条件下,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能源行业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建设布局、保障供需平衡、促进节能环保。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不断改进调控手段和方法。

一是完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强化国家能源规划对资源勘探、开发建设的调控作用,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的矿权设置必须与开发建设规划相衔接,保障资源勘探开发布局合理、时空有序,促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二是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依据煤炭法的规定,研究建立开办煤矿许可制度,规范办矿准入标准,促进煤矿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资源特点,加快研究建立水电、风电等资源开发权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开发秩序。

三是不断改进建设项目核准办法。总结电力项目“三年早知道”建设规划等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有利于准确反映市场需求,有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更加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项目核准办法,合理调节建设节奏,促进市场供需平衡。

四是实行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的财税政策。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实行资源资本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改革资源税和补偿费计征办法,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促进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八、关于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

我国能源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29年来,我国能源发展成效显著。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的3.5倍,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以电力工业为例,2004年以来,发电装机平均每年增加近1亿千瓦,开创了世界电力建设史的先例。可以设想,如果不进行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形成多元融资、多家办电的竞争格局,不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世界电力发展的奇迹。

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是新时期能源发展过程中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有力保障。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能源发展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从国际看,世界能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参与境外资源开发的环境更加复杂,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技术进步任务艰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对能源工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依靠改革开放促进发展,依靠发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对此,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保持稳定。比如,我们当前正在推进关停小火电机组,要淘汰5000万千瓦小机组,涉及25万职工的生存和安置,维持稳定的压力非常大。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一方面,通过“上大压小”,鼓励“关小”的地方和企业优先建设大型高效环保机组,吸收部分职工重新就业;另一方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退出机制,通过开展发电计划指标交易等办法,对关停后的小机组实行经济补偿,帮助原企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保障职工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标签:;  ;  ;  ;  ;  ;  ;  ;  

关于新时期能源开发问题的思考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