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算题引起的一些想法论文_张学刚

一个计算题引起的一些想法论文_张学刚

成都市38中学 四川 成都 610105

摘 要:计算题是在利用公式、法则的综合数学能力的一种考查形式,在整个初中数学中贯穿始终,计算能力也是学生的很重要的能力。本文从学生在计算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计算能力 公式 法则

有这样一个计算题-(2 2-3)2018·(2 2+3)2019- 。

解:

原式=-[(2 2-3)(2 3+3)]2018(2 2+3)-

=-(8-9)2018(2 2+3)- =-(-1)2018(2 2+3)-(2+ 3)

=-(-1)2018(2 2+3)-(2+ 3)

=-(2 2+3)-2- 3

=-2 2-3-2- 3

=-2 2- 3-5

这是我班的一个基础过关题,全班51个人有18个学生未得出正确的答案,错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每个错误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原因,我们抓了、分析了、总结了,那就是宝贵的经验及解题的财富。因此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一、体现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关注后进生

一个班集体的优秀与否,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后进生,我们把它称之为“后进生的班级驱动力”。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学过程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力的变化,肯定他们的进步,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充分联系实际生活,让后进生感觉到数学时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后进生的一些主观及客观差异的存在,少一些责备及打击性的语言,多一些鼓励及赏识性的语言。

-(2 2-3)2018·(2 2+3)2019- 的解答过程中有四、五个陷阱,后进生哪怕只能够处理到一个就是一个可以表扬的点,鼓励他去出理下一个考点,那以后的得分就会更多点,内在驱动力是不断加强的。

二、问题“碎化”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斯基曾指出:“对各种现象进行研究的真正科学途径,是把它们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成分”,对于复杂的数学计算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问题从头讲到尾。其实我们把一个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层层推进,逐步完成,效果要明显得多,特别是针对于后进生,至少可以得到一些步骤分。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是以老师的转移而转移的,只有不断给他们搭建楼梯,学生学习数学就会轻松容易得多,认知的形成本身也是遵循又简到繁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小步子多练习、快反馈,切忌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联性,盲目认为计算题可以一步到位。

三、注意公式的教学及记忆

1.数学公式是做数学题的基础,也是“双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计算题出错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公式使用的出现问题。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老师的教上面,有以下的一些情况:(1)不重视公式的来龙去脉,直接给出公式或者浅尝辄止。(2)对于公式的变形、拓展、逆用没有挖掘。(3)组织学生对公式的一些必要记忆环节没有落实。(4)公式中一些相应的符号变化、字母的实际意义及作用忽略了。

2.所以笔者认为,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的“双基”教学是务必要扎扎实实落实的,不能够为了盲目的追求快,而忽略了我们的公式的教学。公式的形成要遵循必要的一般步骤:(1)从大量的普通现象,找出共同遵循的规律。(2)形成文字语言或者字母语言。(3)公式的直接使用。(4)公式的拓展、变形、逆用等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式认识。(5)典型的例题再现。(6)公式的记忆。

四、训练形式多样,检查形式,反思形式多样

1.常常我们在计算题的训练过程中都是单一的老师出题、学生做题,训练形式很单一。一个计算题拿出来后,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形式要学生来完成,学生写出该题的考点是什么、用了哪些公式、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改一改更容易出错……写得越多越好,用序号排列起来,并且与同学一起交流,也可以一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出题,把自己经常出错的计算题收集整理,组内其他学生来完成,相互出题、相互完成。

2.在检查的时候,完全可以打破老师检查的唯一形式,老师检查,分析原因;学生互查,找出错误点;小组内互批互改,共同提高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练习,发现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让全班同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会在什么地方出怎样的错误。那么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今后的学习计算的过程中也许会在这些方面更加注意了。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

3.在反思的环节,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看看,至多就是拿笔再算一算,反思的效率明显不是很高,所以完全有必要借助错题集,写下错因分析、步骤再现、优劣法的对比、使用公式的一些批注等。

参考文献

[1]韩仁先 王敏珣 中学生数学学习成就归因的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8),34-35。

[2]马继献 浅谈初中数学的计算能力培养[J].文理导航,2017,(10),27。

论文作者:张学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  ;  ;  ;  ;  ;  ;  ;  

一个计算题引起的一些想法论文_张学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