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计划生育道路基本模式的若干思考——兼论“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的理论认识及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生育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道路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人口的计划生育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中国对人口增长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方针、政策、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将结合90年代以来全国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并在总结浙江省“新家庭计划”活动的基础上,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计划生育道路的基本模式问题谈几点认识,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促进了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经济社会的变革,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许多变化。改革的加快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方针的实施,给我们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80年代初,当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在群众对商品经济的认识还不足的情况下,在一个时期内,土地承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刺激生育的作用,例如,家庭人口多的可以多分责任田,劳力人数多的家庭收入高等等。为了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有效控制人口结合起来,为了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局面,提出把计划生育与扶贫结合起来,在人口控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妇女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农村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她们已把生产、生活、生育联系在一起。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学技术,快致富,而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民的许多观念,其中也包括生育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很了不起,如果说我国的计划生育是一场革命的话,它在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对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的一场革命。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靠经济高度发展来引发人口出生率的自然下降。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仍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生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既要确保人口控制目标实现,又要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把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与家庭、个人的眼前利益统一起来,把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结合起来,寻找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的交会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机制。
我们还要看到,进入21世纪,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保持较低的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妥善解决就业、老年人口、贫困人口等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二、关于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的理论认识及实践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实践,也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的过渡探索出一些新路子,这就是计划生育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计划生育与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相结合;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家庭相结合(以下称“三结合”)。浙江的“新家庭计划”活动,是“三结合”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三结合”或“新家庭计划”都是把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到了农村商品经济、社会生活、家庭管理的全部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新机遇,提出了新任务。所谓新机遇,就是市场经济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可能和客观要求,使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使少生孩子快致富真正变为现实。吉林、桂林、浙江等各地的经验既是他们多年来在计划生育实践中探索的结果,更重要的也是顺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十几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化改革有机结合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因为,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专业户;也不会产生致富能手;农民对科技文化的追求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如饥似渴;农民的生育观念也不会发生如此变化。所有这些是因为农民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广大妇女在“三结合”中尝到了甜头;在电教中找到了致富门路;在双学双比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家政教育中充实了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生产、生活、生育的一体化,使我们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才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各项工作才变开顶风船为顺风船,真正出现变少数人做多数人的工作为多数人做少数人的工作这样一种可喜局面。
所谓新任务,就是我们的管理机制是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以往的各种做法,哪些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就宣传教育而言,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宣传教育工作,或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教育工作的模式是什么等等。
怎样认识“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是十几年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或者说,它适应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佩云同志1993年视察吉林工作时曾指出:“计划生育搞好了,妇女才能参加双学双比,双学双比搞好了,才能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体现了农村商品经济和计划生育的关系,把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三结合”,推动繁荣了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促进了计划生育这样一种积极的,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第三,“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的深入开展,使计划生育变成了群众自己的事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是我们十几年工作的结果,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帮助群众,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干群矛盾、党群矛盾。
第四,“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有效地结合起来,落到实处。随着“三结合”的开展,广大农村已出现“少生育、快致富、学文化、学技术”的新局面。广大农村育龄妇女已深刻地认识到“多一代有文化的母亲,就会少一代无知的孩子”。从而,实现了“要我计划生育为我计划生育”的历史性的转变。
第五,“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把生产、生育、生活落实到家庭这个基本单位当中。各地的经验,尽管形式不同,但基本都是紧紧围绕生产、生育、生活三个方面开展的,是引导农民致富、转变生育观念的有效办法。
第六,“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为广大妇女参与农村商品经济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机会。恩格斯讲:“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多少,是衡量妇女解放的唯一尺度”。广大农村妇女由于投身到商品经济发展中来,她们自身发生了许多变化,归纳起来有:第一是经济地位的变化;第二是家庭地位的变化;第三是思想观念的变化;第四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是生育意愿的变化,这五种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改变了妇女的自身。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活动,既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其历史或背景而言,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计划生育工作改革深入的必然结果。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既有包括“两种生产”理论的人口学基础,也有唯物辩证论的哲学基础;既有家庭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基础,也有商品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三、实行“三为主”、坚持“三不变”、开展“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生育道路的基本模式
多年来,在计划生育实践中,我们已经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概括起来说,即目前实施的“三三三二一”工程。它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和深入发展提供了原则上、行政上、方法上以及目标上的保证。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一个事物发展的统一体,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取一舍一。
例如,“三为主”科学地阐述了计划生育工作内部的方针,“三不变”的原则(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目标管理、人口政策)使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获得了行政上、组织上的保证。在实行和坚持“三为主”、“三不变”的同时,把计划生育与商品经济、发家致富、文明家庭相结合,实际上是把生产、生育、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计划生育道路的基本模式。
根据上述基本模式,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任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即对策性建议)。
1.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要转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摸索区域模式。随着东、中、西新经济格局的形成,应摸索一套适应地区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下的区域管理模式。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黑龙江曾是“三级网”模式、吉林是“三结合”模式、辽宁是“中心户”模式、浙江是“新家庭计划”模式等等。我们要研究各种模式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和区域意义。
2.在管理上引进社区管理的模式。村、屯、居民委都是一个社区,农民吃着一块地上产的粮、一个井里打的水,还有各种乡规民约也是典型的社区管理行为,过去我们讲抓基层、打基础也是这个含义。
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的角度看,“三结合”—“新家庭计划”是典型的社区服务。因此,在强调计划生育工作深化的时候,强调社区服务是重要的一环,它在现阶段可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活服务;第二,家庭计划服务(家庭设计、生育等);第三,科技文化服务;第四,家政服务;第五,社会保障服务。
3.在宣传教育方面,开展社区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例如各地用当地的真人真事。结合乡土民情进行的宣传教育,就是最典型的社区型宣传教育。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宣传一个社区内的人和社区内的事,群众说:“讲的是身边的人,说的是身边的事”,宣传效果好。
4.在开展以生产、生育、生活为一体的“三结合”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省、区,应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三结合”,即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与普及新生产技术、转变新生活方式、树立新生育观念的结合(笔者称之为“新三结合”)。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生产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以此促进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生活方式的转变会极大地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以“新生产技术、新生活方式、新生育观念”为一体的“新三结合”活动,是计划生育“三结合”在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延伸。
总之,“三结合”能够在全国推广、创新,以及不断延伸,正是因为它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结合点、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交会点,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这一思路的提出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融合,走上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