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7年~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年中论文,民生论文,形势分析论文,为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二○○七年我国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2007年我国宏观社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社会建设在许多领域获得快速推进,解决各种重大民生问题的力度空前加大。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基本形成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部署,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包括六大民生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积极扩大就业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是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通过完善社会管理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大民生任务,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
二、经济继续超周期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成为主题
2007年是从2003年启动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第三次高速增长周期的第五个年头。前三季度,GDP为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2006年同期增长幅度。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速度将超过11%,GDP总量将突破23万亿元,逼近或达到世界第三位。与此同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但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题。国家在年内已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的基准利率。
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在近年来中央实施的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形势明显好转。2007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夏粮产量11534万吨,比上年增产145万吨,增长1.3%;秋粮继续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5亿吨,这是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可达8%左右,这是1997年以来近11年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农村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新进展,随着政府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长期困扰农村的义务教育要向农民收费的问题得到解决。国家还对农村教育给子财政投入的倾斜,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都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这项政策惠及了1.48亿农村学生。政府还加快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2007年6月末,这项制度已经覆盖全国农村84.9%的县市区和82.8%的农业人口。与此同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快速扩展,农村养老保险也在积极试点。据各地调查,免除农业税以来,农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持续上升,农村社会比较稳定。
四、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长显著
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快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4.8%,比上年同期快3.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均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态势,扩大的速度放缓。
随着收入增长以及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上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继续增强。2007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不过,物价上涨比较显著,出现通货膨胀苗头,需要警惕。
五、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就业结构显著改变
在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尽管目前我国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2007年就业形势继续有所好转,总体紧张局面继续缓解。截至9月末,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920万人,预计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可接近1200万人。前三季度,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0万人。截至9月底,全国84.7万户零就业家庭中,已有81万户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占总量的95.7%。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而2006年为4.2%,2005年为4.3%。
2007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一是城镇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二产业的需求上升;二是企业用人占劳动力市场的主导地位,内资企业的用人需求下降,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三是企业一线普通工人的需求上升,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进一步加大;四是失业人员构成发生结构变化,企业面临技术人员的短缺问题。
我国劳动就业结构在“十五”期间发生较大变化,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2年的50.0:21.4:28.6,转变为2006年的42.6:25.2:32.2。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2007年就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农业劳动者比例可进一步下降到41%。如果今后五年能把农业劳动者比重降到30%左右,劳动就业结构将发生历史性变化。
六、教育投资显著增加,教育公平得到促进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规划要求,政府将逐步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07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预算6461亿元,比2006年增长19.5%,高于全国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其中,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预算858.54亿元,比2006年增长41.7%,大大高于中央本级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
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项大政策。从资助范围看,国家励志奖学金由每年的0.3%扩大到3%;高校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3%扩大到20%;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5%扩大到90%。从资助强度看,国家奖学金由每生每年4000元增加到8000元。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每生每年5000元。高校国家助学金由生均1500元增加到生均2000元。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由生均1000元增加到生均1500元。为了建立这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2007年上半年投入的经费达154亿元左右。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8亿元左右。这项政策将惠及全国1800多所高校约400万名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约1600万名学生。
七、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我国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至2007年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676万人、18896万人、11473万人、11530万人和7327万人,比上年底分别增加4.6%、16.7%、2.5%、10.9%和11.8%。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截至9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447万人和2903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长26.4%与18.5%。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快速推进。到9月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37.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781.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59.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全国79个试点城市大多数已出台了试点方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
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偏低问题得到充分重视。从2007年7月1日起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调整,是2005年以来第三次提高这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在2008年~2010年还将连续三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这项政策将惠及我国40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
八、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基层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公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大加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达到36万余个,比2006年同期增加12.1%,其中社会团体19.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4万个,基金会1245个。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国社区建设快速发展,推动基层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的综合平台。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和业主委员会的互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九、劳动关系调节走向制度化,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力度加大
2007年国家相继出台《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并将于2008年1月1日生效,这是我国劳动领域的两个重要立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将起到重要作用。
劳动者报酬增幅显著加大。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共有13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有19个省(区、市)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各级工会加大推动广大农民工入会的工作力度。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工会已发展进城农民工会员6197万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51.6%。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为150万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17.35亿元。2004年至2007年7月底,全国累计追回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433.2亿元,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工作重心已由“清理旧欠”向“预防新欠”转变。
十、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社会治安状况有所好转
2007年我国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组织力量对工矿企业的生产安全进行全国性的检查,同时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与上年度相比,2007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1至10月,全国共计发生重大事故69起,比2006年减少6起;死亡和失踪1038人,同比减少55人。
社会治安状况基本稳定。2007年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374.9万起,比上年同期减少4.1万起;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21万起,比上年同期增加11.3万起,破案率有所提高。1至10月,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恶性犯罪案件大幅度下降;抢劫、抢夺和盗窃案件全面下降,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侵犯公私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四类刑事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4%,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最易发生的杀人、强奸案件持续减少。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2 二○○七年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7年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对这些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加以解决。
一、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但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0.6%。物价上涨原因较为复杂,其中既有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国际市场农产品、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使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在政府大力抑制房价上涨势头的情况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9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短期仍难以缓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需要加快完善。
二、就业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继续同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亟待破解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依然是就业工作的焦点人群,每年仍有1000多万个就业缺口,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主要矛盾。而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继续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实现GDP增长11.5%,实现新增就业920万人,意味着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刚刚能够增加80万人,比2006年同期减少近10万人。但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显,一是产业集聚地区初级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开始紧缺,二是专业技术工人短缺,三是新型产业的高级专业人员短缺。然而,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近500万人,到10月底尚有140多万高校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如何在保持高校招生人数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2007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另外,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2003年以前,劳动者报酬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虽然有所增强,但贡献仍然较低。2007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而国内消费的贡献率只有37%,远低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水平。
四、劳动关系不和谐问题仍然突出,落实《劳动合同法》面临挑战
目前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劳动合同书面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三是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甚至强迫劳动者签订“生老病死与用人单位无关”之类的违法条款。2007年一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劳动争议立案7.5万件,涉及劳动者14.2万人。目前劳动争议、劳资纠纷出现几个重要特征,一是综合性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长,在一些地方这种争议占全部受理的争议案件的90%以上;二是劳资纠纷出现群体化,并且由于诉讼程序复杂,劳工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把问题“闹大”的方式来求得解决;三是由于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种种缺陷,仲裁审理难度加大。
从2007年7月份起,由劳动保障部等九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以山西省“黑砖窑事件”为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乡村小砖窑厂、小煤矿、小矿山、小作坊为重点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据估计,目前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20%左右。新的《劳动合同法》尚未生效,一些用人单位就开始想方设法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或辞退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或要求员工签订新的短期劳动合同,尤其是10月份以来,全国出现了一股“裁员风”。这些现象表明,落实新《劳动合同法》任重道远。
当然,也应当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大量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用工单位的产生,以及大量农民工的产生,都是新事物,如何处理好劳资关系还在探索当中,因而一些矛盾很容易演变成对抗性冲突。对此,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劳动关系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劳资两利、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五、医疗卫生问题尚未根本改观,医患矛盾呈现增加之势
2007年下半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其标志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此,一个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组成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开始形成。但是,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尚未能启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1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医疗还没有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真正实施充满期待。另一方面,由于“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引发民众对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部分医卫人员医德欠缺、医患沟通机制和医患矛盾调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医患纠纷继续呈增加趋势。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方向,实际上涉及到整个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关键是如何建立一种坚持公益目标、分类管理、有预算约束、能够为群众提供廉价高质服务的非营利机构运作体制,能够兼顾国家、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多方利益,这是一项不同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更加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社会秩序问题出现新变化,经济犯罪案件持续攀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基本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秩序因而也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2007年,在各种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案件立案数总体减少的大形势下,经济犯罪案件却持续攀升。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6.2万起,同比上升9.1%。在这些案件中,扰乱市场秩序案件2.7万起,同比上升29.2%;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904起,同比上升31.5%,其中假冒注册商标案件同比上升49%,假冒专利案件同比上升33.3%,销售侵权复制品案件同比上升134.8%。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维护市场秩序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安全问题。
七、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
2007年在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保护理念实现历史性转变。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政府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但是,在2007年GDP增速超过11%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的既定目标继2006年未能完成之后,实现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再次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我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133位。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必须痛下决心扭转饮用水安全环境恶化的趋势。
3 200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建议
一、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2008年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史上的界标。这不仅因为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且因为将首次由我国举办奥运会(日本和韩国首次举办的奥运会都曾成为它们现代化历史上的里程碑)。2008年还是建国60周年大庆的筹备之年,全国人民将为迎接新世纪的第一个建国大庆做好各项工作。2008年我国的GDP总量将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国际经济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2008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我国将围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目标,进入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建设新阶段。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形成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经济将在防止大起大落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物价指数的上涨超过了调控目标,经济出现走向过热的迹象,这方面的压力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背景下有可能进一步增强。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与此同时,还要警惕北京奥运会之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大幅度回落,警惕国际热钱的退出对我国经济宏观稳定形势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总体上将会把连续五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态势在2008年继续保持下去,我国庞大的经济体将会使奥运会对经济起落的影响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加快推进。2008年国家财政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将继续加大力度,向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方面财政支出的倾斜将进一步体现。社会建设的各项要求将全面落实:在教育方面,将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就业方面,将努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将努力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社会保障方面,将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转续办法,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在医疗卫生方面,将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推进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在社会管理方面,将努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4.医疗体制改革将走向更加注重公益目标的道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经过多方酝酿、争议和论证,最终方案基本形成,预计将于2008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会议讨论审议。方案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重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筹资投入、监管机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和立法保障在内的八大机制,保证市场环境中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良性运转;确立由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组成的两项基本制度,逐步实现“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5.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将进一步改善劳动关系。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会成为2008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从多个方面规范了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将进一步提高,集体谈判制度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商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劳工的各项权益将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障,各种侵害劳工权利的行为将得到进一步遏制。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也将得到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会进一步调整,同时各种合法的灵活用工形式将得到发展。总之,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生效和实施,将使我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6.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为了办好2008年奥运会,2007年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接近完工,其他筹备工作也逐步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国内外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况翘首以待。由于我国为此次奥运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心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成功举办,我国将在世界面前展现30年改革发展成就,展现一个文明古国和经济大国文明昌盛、团结和谐的形象,增强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二、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1.增强科学调控力度,防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可能风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愈益密切,相互影响逐步增强。2007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状况不如年初预期,美国房地产和次级债务危机不仅影响到美国消费,也影响到世界经济,使其走势存在很大变数。2007年以来,我国股市超常发展,大量居民进入股票市场,股市异常变动成为一个能够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另外,食品和住房价格持续走高,对相当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消费产生较大影响。环境污染,特别是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也在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2008年要加强科学宏观调控的力度,尤其要大力防范经济的大起大落,特别关注物价、股市、金融和环境等领域的风险。
2.继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切实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我国的财政收入近几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而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应当认真分析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强化税收调节,打破垄断经营,创造机会公平。要继续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特别是扭转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3.加快新《劳动合同法》配套制度建设,减少对《劳动合同法》的规避或滥用。新《劳动合同法》尚未生效,便已经发生了一些旨在规避该法的行为。这表明,要大力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宣传解释;同时加强《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制定工作,将该法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对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的保障予以操作化。要尽快制定出台其他配套法律法规,规范和妥善处理新的劳动争议事件。
4.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和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目前,统计上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4%左右。但是,通过比较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与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两个统计指标,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06年达到约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全国有2亿多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统计上的城镇人口仍然是农村户籍。这种状况无论是对进城农村人口还是对城市本身的发展都不利,也不公平。目前农民工在子女上学、看病和住房等方面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城市必须把农村进城的常住人口视为新的市民,在农民工聚居区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实现人口数量转移的同时,实现转移人口的身份转变,从而促进进城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促进城乡公平均衡发展。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劳动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gdp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