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逻辑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逻辑学论文

中国逻辑: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逻辑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逻辑学论文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中国逻辑学的历史审视和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学论文,中国论文,前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逻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整体水平与国际逻辑学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面对新时期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应对挑战。

一、中国逻辑学的历史嬗变

中国逻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论辩之风盛行,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邓析、惠施、公孙龙、荀子、韩非等,都对逻辑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讨论,特别是由墨翟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墨家学派更是集先秦逻辑之大成,创立了以名、辞、说、辩为中心的逻辑体系。先秦逻辑因此成为世界逻辑发展的三大源流之一。但是,随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逻辑发展的链条被迫中断了,因而没有完整的历史,更未能进入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从明末清初开始,西方逻辑逐渐传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即数理逻辑的创立和发展时期,我国却仍处于西方逻辑的传入和引进阶段。不过,在上世纪30-40年代,以金岳霖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一批人士对数理逻辑传入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后,随着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前苏联的多本逻辑教科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一度成为典范,其内容限于传统形式逻辑。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逻辑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即把数理逻辑向各个领域应用和扩展,由此导致了后来被统称为“哲学逻辑”的一大批新逻辑分支的创立。但此时我国学术界正在开展逻辑问题大讨论,由于受当时苏联批判数理逻辑的影响,数理逻辑在中国的传入、教学和研究过程几乎中断,中国逻辑学又一次与世界逻辑学发展主流严重脱轨。粉碎“四人帮”之后,有识之士急切地提出“逻辑学现代化”和“逻辑教学现代化”的口号。从这时至90年代中期,逻辑学普及工作进入黄金时代,并重新开始了数理逻辑的启蒙与普及,以及现代逻辑的系统介绍和引进工作,并且还在其他众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发展。在逻辑学的众多领域,如数理逻辑、哲学逻辑、自然语言逻辑、逻辑哲学和中西逻辑史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并在逻辑的教学和普及、逻辑学的应用研究、辩正逻辑、科学逻辑、符号学等领域做出了不俗的研究成绩。不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逻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上仍停留在学习、追赶、跟进的阶段,只有少数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在做一些接近国际水平的工作。

二、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放眼当前世界,可以这样说,逻辑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当时的数学家们试图从少数公理根据明确给出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其他的数学定理,从而把整个数学构造成为一个严格的演绎大厦,然后用某种程序和方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体系的可靠性。为此需要发明和锻造严格、精确、适用的逻辑工具,这是现代逻辑诞生的主要动力。由此造成的后果是20世纪逻辑研究的严重数学化,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21世纪的逻辑学将如何发展?我以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将是21世纪(至少是其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于是,逻辑学将不得不比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并着重研究人的思维中最能体现其能动性特征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由此发展出的逻辑理论也将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在这个时期,逻辑学的重点研究论题将至少包括:(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中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流?等等。来自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这种迫切需求,将大大加速逻辑学自身的发展。先前的新研究领域得到确认,旧的领域得到了丰富和扩充,甚至大大增加了逻辑学家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电子工程等行业的就业机会。

三、中国逻辑学界的应对策略

面对逻辑学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逻辑学界需要认真思考应对之策。我个人认为,应该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在逻辑观上做一些变革,抛弃某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例如逻辑学只研究、并且只应该研究具有保真性的推理形式,凡不具有保真性的推理形式都与逻辑学无关,都不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在逻辑学研究中坚持强烈的反心理主义,认为逻辑学与人的思维没有什么关系;只追求逻辑系统在技术上的可靠和完全,不管其直观背景,更不管其应用价值,如此等等。我以为,受这种逻辑观指导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原因是:经典数理逻辑所剩下的问题已不是太多,并且这些旧问题又十分难以解决,留下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是太大。但是,受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驱动的逻辑学研究,尽管也以数理逻辑为基础,却显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它特别关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以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为指向,只要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无论什么样的手段——逻辑的、数学的、哲学的、语言学的、心理学的——都可以用,并且常常要把这些手段结合在—起用,至于所得到的理论成果是否足够纯粹和完美,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其次,需要不同思想背景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协同合作。目前的逻辑学研究是文理综合式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如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数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人士的跨学科合作,这对中国逻辑学界各自为战的传统研究方式构成挑战,它要求我们走出逻辑学界之外,在其他领域寻求对话者和合作者;要求逻辑研究者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使不同思想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对话,并且使之卓有成效;要求我们对不同的思想、观点持宽容态度,善于从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火花和灵感。

再次,作为中国的逻辑研究者,要特别注意研究与汉语特点有关的逻辑问题。一般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带有全人类性质的、工具性的学科,并且认为它是—门与人的思维有关的学科,而人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不同的语言例如英语和汉语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因此,在研究有关的逻辑问题对,特别是研究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有关的逻辑问题,例如自然语言理解、知识推理、认知逻辑等等时,汉语的特点是否会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会在逻辑理论的构造中显示出来?西方的有些逻辑理论,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即虚拟语气条件句)逻辑,是否更多地与他们语言的特点相关联?因为在汉语中从句子形态上无法区分直陈语气和虚拟语气,那么,汉浯中是否有所谓的反事实条件句逻辑?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第四,要进一步做好逻辑学的教学、传播和普及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思维一直不发达,“经世致用”的要求和倾向比较强烈,并且这种状况迄今为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逻辑学教学,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在专科学校可以只讲传统形式逻辑,在非重点高校开设国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更具实用性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在重点高校则应该开设《逻辑导论》课程,这种课程应该教给学生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逻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的大致整体形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技术和技巧,以及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另外,绝不能轻视逻辑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它需要许多有识之士带着某种使命感、以创造性的心态投入其中。

标签:;  ;  ;  ;  

中国逻辑: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逻辑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逻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