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回归与进化:劳动教育再发展与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的互动逻辑
高宛玉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 社区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点的劳动教育在空间结构、社会认同、学科课程、与人口结构的互动、自主增权、教育供给转型等方面兼具“刚性”和“弹性”的双重发展逻辑。种种现实需要,如生存教育的构成与实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独立意义社会领域的出现、社区劳动教育的自我完善等,重塑了社区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性结构,使人们重识劳动观念,构塑治理结构,规避惰性社会,造就出良好的治理环境。
【关键词】 劳动教育;发展;社区教育;治理;互动逻辑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身心发展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具有经验性、贯通性、前置性等全属性特征,是所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讲话强调的教育方针,在原有的“德智体美”基础上,增加了“劳”,这预示着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发展,也预示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深刻内涵。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社区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点的劳动教育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驱动社区劳动教育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发展劳动教育对当下中国的社区教育治理又有何意义和价值?本文尝试通过探讨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治理的互动关系,理解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以“社区”为基点的劳动教育双重发展逻辑
劳动教育涉及多个领域和多门学科,综合了劳动环境、劳动形式、劳动工具、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等不同要素,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迁移和内化。劳动教育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劳动教育产生和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和建构教育对象的过程,需要依赖整个社会的合作与协调。基于社区的劳动教育兼具“刚性”和“弹性”的双重发展逻辑,这既是社区劳动教育的重要微观运行机理,也为进一步认识社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解释视角。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教学做一体化在操作过程中同时进行理论及技能的讲解,既可以使学生明晰相关理论与技能的关系,增强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提高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一)教育刚性:社区劳动教育的外部界定
教育刚性强调社区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社区劳动教育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并由此形成日益发展的社区劳动教育边界规则,从而强化了社区劳动教育的实体功能。
一是空间结构边界。作为现代社会的场域之一,社区是以居住关系或地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空间边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物理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和生态空间结构统一于社区发展中,在社区内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循环和互动,对社区凝聚力产生影响[1]。其中,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等构成的物理空间,是社区的实体环境;社会空间包括居民和社区内组织建构的属性,以及他们的行为与活动等;生态空间的组成部分是绿地、植被等生命有机体和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的基本单元。社区空间为劳动教育提供的场所,是开展社区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
社区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分审视两个构成层面:从总体上讲,我国社区劳动教育的底色并没有发生转变,长期以来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取向,通过组织农业生产、工业建设等实践改造活动,加深人们对劳动的体悟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形成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但从具体构成层面上看,社区劳动教育发生的变化又是显著的:一是关乎社区与劳动教育的次级理念出现了变化;二是涉及加强社区劳动教育的制度安排发生了调整;三是在常规化的劳动教育中,社区权力全面进入,浮现出一个相当自主的自发秩序。在这三种变化的背后,涉及对社区劳动教育的需求驱动最为关键。可以说,正是种种现实需要重塑了社区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性结构,才有力推动了社区劳动教育的迅速发展。
我国城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后,居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大大弱化,当前社区治理的新实践需要教育发挥崭新的功能。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区治理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对社区教育治理体系而言,劳动教育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可以造就一个有利的治理环境。社区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程度成正比,社区劳动教育发展得越好,社区教育的社会功能越多,社区教育治理体系越完善,社区治理的能力也越强。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识劳动观念、构塑治理结构、规避惰性社会等积极效应。
(二)教育弹性:社区劳动教育的内部调适
在社区劳动教育范畴内,劳动教育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表现为对社区成员内部差异性和个体性的尊重,并根据社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相对灵活的教育资源配置,从而形成相对弹性的特征。
社区劳动教育的出现是社区教育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超越了教育学科的一般范畴,不仅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依据劳动和劳动者的发展规律来构建知识生产机制,并通过教育实践实现自我发展。然而,我国的社区劳动教育工作者,大都是从职业教育转向社区劳动教育的,难免会受到学校知识和技能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视野的影响,简单地照搬传统认知去框定社区劳动教育的对象和关系,对形成完整的普遍性的社区劳动教育体系产生了阻碍。
二是社区劳动教育的自主增权。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被弱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这块短板是不平衡的教育关系下的产物,但它会在具体的情景和关系中发生变动,从而突破当前处于被支配和从属性的教育地位。社区凭借赋权所带来的力量,为劳动教育的增权提供了渠道条件,针对人们与社区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结构性干预,通过介入改变社区教育中的资源分布,改变社区劳动教育的发展困境。社区还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依靠社区资源,创建社会化多元开放的劳动环境,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社区劳动教育体系。
三是信息技术促进社区劳动教育供给转型。尽管教育的本质不会因为信息技术介入而发生改变,但在劳动教育的社区协同供给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已经逐渐呈现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深刻影响,并通过多维互动机制,对劳动教育进行重新探索。“未来已来”意味着人类长期追求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现实,信息时代的劳动,打破了传统的劳动供给形式,加速增长人们的劳动能力,加倍扩大物品生产的范围,获得极为丰富的劳动产品。社区劳动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应该引入和学习新的技术,实现跨界融合,承担起引领和创新的功能,提供更加多样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
系统基于油田公司WEB平台,采用.NET MVC技术架构开发,客户端采用Bootstrap JS框架实现页面布局,服务端采用JQuery Ajax、TheadPool多线程并发,曲线发布采用HighCharts控件,系统目前运行稳定可靠、执行效率高。
二、驱动社区劳动教育发展的多重需求
二是社会认同边界。社区劳动教育不仅存在清晰的空间结构边界,同时也以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为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高度认同,而对校外教育存在的“拾遗补缺”功能定位则是习惯性接纳[2],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受制于学校教育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加之社区教育的经历和成绩难以评价和衡量,不能作为考试、升学的指标,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边界意识”。尽管劳动教育一直面临“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整合压力,但对于社区劳动教育,人们普遍缺乏重视和关注。
(一)社区劳动教育直接制约生存教育的构成与实施
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生存教育培养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掌握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使其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生活世界是一个经由长久的劳动经验积淀而形成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系统,它主要以传统、习俗、文化等内容或形式为载体,构成了日常的意义世界[5]。美好生活是建构性的,离开了教育作为背景和基础,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质上是期望获得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对于教育而言,建构美好生活就必须关切生活,激活个体生命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动态势。通过教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教育的多元性价值创造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合理需求的充分满足,让人民体验到价值创造的幸福和人性确证的快乐[6]。
劳动是生存的重要载体,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生存环境需要社会成员学习的知识和技术,以及驾驭它们的思想意识和实践应用过程,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劳动分工与合作的多样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智力发展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劳动技能的生存环境,社区劳动教育作为直接经验的重要获取渠道,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独立发展自身能力的可能性,帮助劳动者在终身学习中学习众多关键生存技能[4]。因此,面对生存的“应如此”,生存教育需要通过社区劳动教育确立自身范畴的“能为”与“应为”,帮助人们直观地体验生命的成长,提炼合乎自身的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并拥有生存的智慧。
高速公路桥梁墩台施工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施工期间,要确保工程总体布局的合理性,施工前要构建高墩台项目计划,并且提高墩台施工力度,确保施工能够达到质量、安全、环保、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期间,要加强对墩台施工技术的研究,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工程。
(二)发展社区劳动教育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
对线路高程及交点坐标进行分析,确定所有分段的转角、走向及坡度。对每个横断面的实际高程、桩距、填挖面积和所有分段的填挖工程数量进行准确计算。主要具有以下功能:选择或对线路及其设置文件进行调用,完成平面及横、纵断面的准确计算,并将结果汇总和存盘,在自动整理后输出报告,供后续设计使用。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维持现实生存的工具,它还将伴随越来越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社会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由于诸多因素,我国的劳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被隔离在生活之外。封闭的、孤立的、静止的劳动教育不具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回归生活世界的社区劳动教育,强调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实施课程渠道综合化,逐渐构建“生活化”的联合联动机制,能够深入挖掘人们的劳动潜能,充分释放更多人的劳动创造力,不断探索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方案。
(三)相对独立意义社会领域的出现推动社区劳动教育改革
对物体漂移终点预测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决定搜寻行动的针对性,从而影响搜救的效率,见图1。假设物体漂移位置在预测的矩形范围内服从均匀分布且漂移物体触及岸线则停止漂移。在tn 时刻物体的预测区域为ABCD,tn+1时刻的预测区域为A1B1C1D1,两块区域都和岸线相交,交点分别为E、F和G、H,因此,在tn和tn+1时刻漂移物都有可能成为漂移终点。
社区作为新型的人际结合空间和公共利益集群,是社会教育的积极行为主体。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赋予劳动教育在育人中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社区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建立互动规则和对话机制来解决劳动问题,强调教育引导劳动者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社区劳动教育还能够引导用工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劳动保障教育培训,提高用工单位依法用工意识,自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8]。
(四)社区劳动教育需要在发展中实现自我完善
一是社区劳动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双向互动。所有社区居民都是社区教育涵盖的教育对象,而不仅限于青少年在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与社区人口结构相互制约,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社区人口接受劳动教育和改变社区劳动教育人口构成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是社区组织其所属区域人口开展劳动教育,间接改变所辖区域内接受劳动教育人口的比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是对于社区人口而言,完成劳动教育后,随着生存技能亦或个人价值目标的改变,可能会选择继续留在或流出所在的社区,加速了人口的地域迁移流动,这种流动可以改变社区人口结构,并对区域内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产生影响。
作为一个年轻的领域,社区劳动教育的发展任务仍然繁重。时代变迁导致的知识需求、教育形式、思考角度等变化,都会促使已有劳动教育面貌发生改变。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区劳动教育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认知边界,提高知识生产能力,丰富劳动知识和技能,推进社区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社区劳动教育供给要有效回应现实需求,使现实中社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这个根本性的目标,社区劳动教育所展现的活跃度与认同度,将成为教育体制在社会定位与持续释放社区活力基础上获得的积极成果。
三、劳动教育对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产生的基本效应
三是学科课程边界。劳动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社区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在中国大部分社区,包含职业教育在内的社区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文化休闲类社区教育课程形成了明显的学科边界。社区劳动教育课程要依靠传统和现代的劳动工具和技术支持,其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乃至实施,均需保障学生的劳动资源、劳动机会和劳动质量,以增强他们借助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同时,在课程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社区还应当把社区能人、工匠、专家、科技工作者等组织动员起来,匹配到劳动教育课程之中,为劳动创造提供针对性指导[3]。
(一)重识劳动观念
以往人们普遍漠视劳动的价值和作用,热衷于通过“纸面成长”习得技能、认知世界,将劳动教育作为发展德育的辅助渠道,并为谋生做准备,窄化了对劳动教育本身目标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劳动教育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特别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9],使教育界重新聚焦劳动教育,重塑劳动观念,努力把人们纳入到新的劳动教育体系中,真正成为劳动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伴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化日益复杂,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即从实行高度的垂直整合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调控和推动社会发展[7]。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推动着人的学习与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持续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了各类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但依然面临着适应新型社会形态和教育关系的挑战,需要不断引导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形成丰富的教育服务样态,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相对独立意义社会领域的出现和发展,为知识阶层理性培育与时俱进的价值提供了条件。
在社区中劳动教育打破了传统知识教育维持的静态平衡,重构认知劳动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育人氛围。劳动的意愿与体会是多样的,劳动教育涉及行为、思维、品德等多个要素。加强社区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动,而是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推动居民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对劳动及其成果保持应有的尊重和珍惜。劳动观念在社区教育中的传递和凝聚,将产生和延展出由劳动态度、情感、思维、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组成的劳动教育的完整体系。
(二)构塑治理结构
社区教育治理秩序和结构是社区教育行为的结果,教育行动者可以对治理结构施加一定的影响,同时,治理结构又制约教育行动者,并赋予其能动性和主动性。社区教育是一个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劳动教育有着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劳动教育立场的转变、内容的扩展,必然会引起劳动教育功能全面而深刻的改变,而这又势必会推动社区教育治理结构调整。通过机制创新与功能转变,劳动教育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释放出大量的参与空间,劳动教育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行动,消解制度环境带来的限制,为自身赢得自主性的同时,也为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带来了特定的激励结构,包括激励程度和激励取向[10]。激励程度决定劳动教育的动力,激励取向则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方向。当劳动教育向着社区教育治理预期的方向推进时,治理结构会呈现出鼓励性结构的特征,劳动教育更有可能作出组合性策略安排,与结构网络、关系网络、资源场域等产生更广泛的互动,重塑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构过程。
平安西江建设行动计划用时三年,现如今棋至中盘,肇庆海事局在建设中积极作出表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辖区水上安全事故锐减,安全监管形势变得越来越好,这片水域上奏响了一曲平安之歌。
(三)规避惰性社会
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内部结构封闭而坚固,与教育治理新功能要求之间的裂隙日益扩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保守性。在短缺经济时代,国家用其拥有的丰厚合法性资源调动个体的劳动积极性。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劳动工具和技术虽有发展,但个体的劳动动机水平较低,劳动教育长期没有根本性的改进,人们的生产劳动只限制在自给自足的范围之内,导致集体的努力与社会贡献程度下降。而社区教育为居民的整体利益服务,动员广大居民参与劳动教育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的常规性工作。
社区举办的劳动教育,是长期的反复的自我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自治训练。不但形成了严明的社会纪律,而且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某些最民主的形式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根据劳动教育发展规律,社区劳动教育参与者之间主动商量合作,而不是被动等待,劳动的动力源处于不断再生产中,从而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类型和持续运作机制。教育者与学习者通过全过程参与劳动教育,塑造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构建了平等关系,使得城乡基层社区始终保持着活力,没有染上惰性。
pick意为挑选、选择,因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火爆而成功出圈。《偶像练习生》的节目模式是:在100名练习生中全民票选出9人,组成全新偶像男团出道。票选称为pick,pick谁就意味着支持谁、喜欢谁。《创造101》同样将pick偶像的权利交给观众。
【参考文献】
[1]贺霞旭.空间结构类型与街邻关系:城市社区整合的空间视角[J].社会,2019(2):85-105.
[2]袁德润.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J].教育发展研究,2016(20):74-80.
[3]吕文清.劳动教育需要“四个进化”[N].中国教育报,2018-11-7(9).
[4]肖绍明.数字时代,重新定义劳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11-28(5).
[5]韩红升.劳动:开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之门[J].教育研究,2008(11):74-79.
[6]罗建文.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主义劳动修复[J].湖南社会科学,2019(3):16-24.
[7]高丙中,夏循祥.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生成[J].社会学研究,2015(9):120-127.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EB/OL].[2019-08-12].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4/08/content_2843938.htm
[9]新华社.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8-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10]宋雄伟.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制度环境与行动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9(2):155-164.
Regression and revolution :the interactive logic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GAO Wanyu
(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The community labor education combines the “rigidity logic” and “elasticity logic” regarding spatial structure, social identity, subject curriculum, interaction with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ependent rights increase and education supply transformation. Several realistic demand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ductance of survival education, people’s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the appearance of independent social sphere,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re-constru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and labor education. Such proposal would accelerate the extension of community labor education, make people recognise the concept of labor, construct governance structure, avoid inert society, and create a good governance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governance; the interactive logic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00(2019)05-0021-05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研究”(编号:XJK18CCR002)。
【作者简介】 高宛玉,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