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良 肖鹏 张晓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 河南洛阳 471009
【摘 要】目的:探讨胸外科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25例发生切口液化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液化切口经伤口分段撑开并清理伤口内分泌物后,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切口液化与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术中脂肪组织损伤、伤口刺激、患者肥胖、糖尿病及全身系统疾病有关;分段撑开伤口可避免拆开切口缝线、敞开切口及行切口二期缝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胸外科 手术切口 脂肪液化 分段撑开
【中图分类号】S857.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262-01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胸外科手术时间较长,且大多为二类切口手术,对切口刺激大,术后更易于切口液化。既往常需将切口液化部分缝线拆除,使切口引流通畅,待伤口内无液化物引出,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再择期行二期缝合。此种处理方法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并且加重医师的工作量。因此预防切口液化、及早发现、正确处理切口脂肪液化,使切口及早愈合,成为临床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我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25例患者发生切口液化,在脂肪液化的伤口分段撑开并清理伤口内分泌物(油状液体及脓液)后,切口愈合良好,可避免拆开切口缝线、敞开切口及行切口二期缝合,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效果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5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18~77岁,平均年龄60.75岁。其中胸部切口13例,腹部切口11例。肥胖患者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例。脂肪液化表现的症状为,切口无有或无红、热、痛,部分切口皮下可触及空虚或波动感,溢出或撑开切口引出黄色或淡红色渗液,肉眼及镜检可见较多坏死组织或脂肪颗粒,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病例发生切口液化时间为最早3天,最迟8天,平均术后6.05天。
2处理
术后3~5天给予切口探查。主要是检查切口有无脂肪液化。先观察切口表面有无渗出及红肿,按压切口有无空虚感及波动感。如有则用镊子撑开渗出明显处或切口空虚及波动感明显处,如有液体溢出则为切口液化。切口表面无异常者,也应给予镊子间断撑开探查,一部分液化切口表面无异常,给予探查可及早发现切口液化。每间隔两三针用镊子撑开,如有液体溢出,则挤压伤口,至无液体溢出。撑开后无液体溢出处下次换药不再撑开。碘伏消毒切口,无菌敷料包扎。视溢出液体多少决定换药间隔,液体量大于20ml,每日换药一次,10-20ml,2日换药一次,渗出量少于10ml,可3日给予换药一次。每次换药撑开切口挤压至无液体渗出,给予消毒包扎。一般经过2~4 次换药,切口引流明显减少。渗出量少的切口经3~5 次换药已基本无渗出,可不必再撑开切口及挤压,3日后给予切口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撑开挤压换药方法避免了敞口伤口,不用放置引流条,减少对伤口刺激,避免天天换药给予病人造成的痛苦,及加重医师的工作量,并免除了患者对伤口二期缝合的恐惧及痛苦。切口不需要撑开后即可给予病人出院,3~5日后可于当地医院拆线,缩短了住院时间,也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3结果
发现脂肪液化时间为3~8天,平均6.05天。拆线时间术后10~26天,平均15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5例胸腹部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经间隔分段撑开切口,挤出渗液,均达到一期愈合,未行二期缝合,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因丝线排异反应拆除缝线,无患者形成瘘道或发生切口感染。本组患者切口均于引流后 5~23 d 愈合。1例患者于切口拆线后10天发生切口裂开,系营养不良所致。
4讨论
随着医师越来越重视保护伤口,及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减少了切口液化的发生。但术中电刀对组织的破坏,手术时间长,对伤口刺激大,及肥胖、糖尿病对切口的影响,术后切口液化率仍然较高。
脂肪组织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非细菌性炎症,发生脂肪液化[1],如患者肥胖,高频电刀的高温热凝固、吸烟、基础疾病、手术操作不当均可致脂肪液化[2- 3]。
脂肪液化的可能原因可概括如下:1)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电刀所产生的高温使皮下脂肪组织形成浅表性烧伤,局部脂肪细胞发生变性,同时热凝固作用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栓塞,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血管阻塞使血液供应障碍,影响切口愈合,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切口液化。2)术中钳夹、挤压脂肪组织,使脂肪细胞损伤,及手术时间较长,切口暴露时间长,对切口刺激较大,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发生液化。3)皮下脂肪厚的肥胖患者易出现脂肪液化。4)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慢性贫血也易出现切口液化,使切口愈合延迟。5)缝合线等异物导致的排异反应,较重者可致脂肪液化[4-5]。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6]:1)生在术后3~7天者居多,常于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渗液,进而按压切口挤压出较多液化物,大部分患者仅切口有较多渗液,无红肿痛等其他症状。2)属于非细菌性炎症,全身无发热等炎症表现,渗出物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3)切口皮下组织坏死游离,液化物中可见大量脂肪滴。
预防:1)合理使用电刀,尽量减少切割脂肪组织造成脂肪组织灼伤,用手术刀直接切开皮下组织,点状止血,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减少对脂肪组织的损伤。2)手术中避免过度牵拉切口组织造成组织损伤。3)缝合皮下组织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用干纱布将伤口蘸净,缝合当中产生的渗液也随时蘸净,并剪除多余的脂肪垂。4)皮下组织缝合时,应全层缝合,不能留死腔,也不宜结扎过紧,以防组织缺血坏死。5)如皮下脂肪较厚,缝合时可预防性留置皮下引流条,如渗出少可术后48~72 h 拔除[7]。
参考文献:
[1]耿小平,孙昀.切口液化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2007,27(1):45- 46.
[2]彭林辉,霍枫,詹世林,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附62例报告[J].腹部外科,2006,19(6):351- 352.
[3]SorensenLT,HemmingsenU,KallehaveF,etal.Riskfactorsfortis-sueand wound complicationsin gastrointestinalsurgery[J].Ann Surg,2005,241(4):654- 658.
[4] 葛自银,杨树清.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2,3(3):170-171.
[5]王以峰,王华斌.微波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85 例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杂志,2010,2(1):41-42.
[6]苏明室,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7]辛亮,潘跃进.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76例诊治体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4):556.
论文作者:薛金良 肖鹏,张晓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切口论文; 脂肪论文; 患者论文; 组织论文; 伤口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论文;